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汤恩伯?

笔下发白

汤司令这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忠诚,而且只认委员长,其他人一概当作不存在。

就打仗来说,汤司令的表现给人的印象是不太一致的,有时候特别能打,有时候又特别不能打。比如说沪宁杭战役中,汤司令率部坚守上海,解放军人数远远多于汤司令所部国军,但就是攻不下,硬是让汤司令坚守了一段时间。不能打的时候,比如抗战的时候,在台儿庄避敌不战,豫湘桂大溃败跑得就更快了,解放战争中坑张灵甫,也是相当成功。

所以说,汤司令其实不是不会打仗,也不是不能打仗,他想打的时候也挺能打,打起来也挺厉害的,但是他不想打的时候,除了委员长,谁说都没用,就是坚决不打,坚决保存实力,让人觉得特别草包。

为什么呢?这就必须说汤司令作为一个高级将领,在国军将领中的政治意识是特别强的,特别讲政治,宁可犯政治错误,绝不反路线错误。他打仗只为委员长打,党国生死存亡他一概不管。

比如说在守上海的时候,他知道这时候是关键时刻,他必须坚守,为委员长向台湾转移物资和财产争取时间,所以他死命坚守。而在抗战的时候,他很清楚,这种时候他就算拼了老命去打,自己部队打残了,他没有实力了,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他宁可避敌不战。

委员长用人也是很有特点,优先考虑是否对自己忠诚,接下来是看是否对党国革命事业忠诚,然后才是能力,对他个人的忠诚与否始终是放在第一位考虑的。

所以像汤司令这种干部,委员长就算是知道他的部队在河南奸淫掳掠,走私军需物资,贪财好色,无所不为,就是不打鬼子,鬼子一来,跑得比谁都快,委员长也无所谓,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实在是舆论压力大了,就先免职,让他放假休息一段时间。等过一段时间,再放出来,继续委以重任。

汤司令当然也是聪明人,知道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反正是简在帝心的人,所以他不管怎么打败仗,怎么鱼肉百姓,都没关系,但在他知道关系到委员长的命根子问题的时候,他一定会表现特别突出。所以,他只干委员长需要他干的事,只打关系到委员长的政治、经济利益的仗。至于党国生死,关我屁事。只要委员长信任我,我就能照样当官发财。

委员长手下有一大批这样的人,能力平平,但是根正苗红,是委员长特别信任的人,属于委员长的私人嫡系干部。所以像李宗仁、张发奎这些人,都很看不起委员长手下这些人,觉得委员长作为当过领袖,处事不公,没有人君之德。

比如李宗仁回忆录里讲过一个很小的小事情。北伐战争的时候,其实当时国民政府也穷,也没多少钱。所以除了苏联给的军事援助优先装备委员长的嫡系部队之外,就连士兵行军打仗穿的草鞋,也是委员长的嫡系部队一人两双,而其他非嫡系部队都是一人一双。

有什么样的统帅,就有什么样的将军。委员长用人把对个人的忠诚放在第一位,所以国军中比较得宠的多数就是汤司令这种人,而那种在战场上敢打敢拼,但对委员长的忠诚不够纯粹的人,始终无法得到委员长的信任。这也是导致国军无论在抗战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都出现了大量地方部队主动投敌或者起义的主要原因。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萧武

汤恩伯是国民党将领中众多浙江人之一,汤恩伯后来之所以能够官居显位,与陈仪的提拔有很大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陈仪就没有后来的汤恩伯,不过最终汤恩伯却背叛了陈仪,并且导致陈仪被杀。

汤恩伯本来并不叫恩伯,而是叫克勤,因为感念陈仪对他的提拔,所以起名恩伯,意思就是感恩伯父陈仪。辛亥革命后,陈仪任浙江都督府陆军部长兼陆军小学校的校长,那时候汤恩伯还只是浙江体育专门学校的一个学生,后来他找到陈仪,希望陈仪能够让他进入陆军小学校深造。陈仪答应了汤恩伯,后来还资助汤恩伯到明治大学和陆军士官学校深造。

1926年汤恩伯学成归国后,汤恩伯结识了蒋介石,蒋介石留他在军中做参谋,汤恩伯随后与蒋介石一同参与了北伐。由于汤恩伯是浙江人,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蒋介石也自认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所以汤恩伯一直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根据李宗仁的回忆,汤恩伯为人非常凶悍。为了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汤恩伯在执行蒋介石的命令的时候非常卖力,在围攻苏区的时候,汤恩伯用活埋等非常残酷的手段去镇压工农群众。抗战期间,汤恩伯曾经是第一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坐镇河南,自称“中原王”,不过汤恩伯主政河南时期的政声是非常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汤恩伯所部扰民现象非常严重。1944年,在豫湘桂战役中,汤恩伯所部不战自败,汤恩伯于是被调赴重庆任闲职。

解放战争期间,汤恩伯也是解放军华野的手下败将。1949年,南京被解放前夕,汤恩伯任京沪杭警备司令,在解放军解放南京之前,汤恩伯多次找陈仪密商,表示愿意反蒋,不过后来汤恩伯却把陈仪准备起义的消息告知了蒋介石,由于汤恩伯的背叛,陈仪被捕,1950年,陈仪在台湾被处决。由于受陈仪的牵连,此后汤恩伯也遭到排挤,1954年汤恩伯病故于日本。


青年史学家

汤恩伯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步兵第一大队大队长,后任军校军官教育连连长、军官教育团营长、军校教导第二师少将旅长,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师师长,1935年任第十三军中将军长。
抗战爆发,日寇相继占领北平、天津后,试图沿津浦、平汉、平绥铁路推进,占领山西,再控制整个华北。为了粉碎日寇的阴谋,国民革命军计划在南口设阻。命令汤恩伯任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并要求在南口死守八天。日军集中了一个师团又四个旅团共四万余人,声称要三天拿下南口。由于前来支援的国军第十四集团军因日军的阻击和山洪阻碍迟迟未到,汤恩伯率领的第十三军与日寇浴血奋战了二十多天。由于伤亡太大,部队从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再到四个要点防御,最终第十三军以伤亡2.7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寇1.5万人,硬是没让日军突破。此役后,汤恩伯升为第二十军团军团长兼第十三军军长。
1937年10月,汤恩伯在河北漳河阻击日军,掩护北岸友军安全转移。月底,又率军驰援第二战区,赶到山西时,日寇已蜂拥而至。汤恩伯当机立断,立即在洪口设伏,并成功地击退日军。为第二战区各部队争取了重新布防和整顿的宝贵时间。如果没有汤恩伯顽强的阻击,山西可能在1937年就被日寇占领了。二十集团军后来又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并最终取得大捷。
日军按国军战斗力的强弱将各师分为甲、乙、丙等级,汤恩伯的集团军各师均为甲等,可见这支部队的强悍。
1944年,汤恩伯所辖部队共四十万人在河南驻防。4月,日军准备对河南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由于战区司令部判断错误,日寇已迂回到汤恩伯的后面。汤恩伯为使部队免遭围歼,在几乎没放一枪的情况下,下令撤退。军心开始涣散,各处呈现兵败如山倒的景象。为此,汤恩伯受到了撤职的处分。
不久,汤恩伯又被任命为黔贵湘边区总司令。后升任第三方面军司令。随后,指挥了广西大反攻,收复了数十座城市。
总体来说,汤恩伯在抗战中打了不少硬仗,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谓是抗日名将。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蝶恋花绯

抗战全面爆发,汤恩伯先在南口阻击日军。由于战况激烈,不到二十天伤亡两三万人,重创日军。南口战役虽然失败,也是尽力了。

无论如何汤恩伯也算一位抗日名将,黑汤恩伯最厉害的是李宗仁,但实际上桂系李宗仁可是前后两次告黑状,第一次是台儿庄,汤恩伯先肃清了外围之敌才开始出兵台儿庄是正确的,包括增援藤县也是派出了一个团,但是孙震的川军战斗力太差,一天就垮掉了,还谎报军情说车站在手里,结果汤恩伯的一个团没展开就在车站被吃掉。

后来1942年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为了给部队筹集军费开贸易公司,和沦陷区通商做买卖。1944年4月在豫中会战中大溃败,受撤职留任处分。但是豫湘桂会战汤恩伯还想支援桂系84军。但是李宗仁没有告诉日军的目的就是合围汤部,但是告诉了84军,结果84军扔下汤恩伯部掉头就跑,差点导致汤恩伯全军覆没,事后李宗仁又告了黑状,从此汤恩伯恨李宗仁入骨,导致后来渡江战役前汤恩伯救上海不救南京,李宗仁划江而治的梦想破灭。回忆录中自然不会给汤恩伯说好话。虽然在后期解放战争中汤同样作战不利,但是国军已经大势已去,他对蒋忠心,始终被委以重任。1949年1甚至不惜告发劝他起义的恩师,导致陈仪被捕,1950年6月被杀害,他还想营救。可以说,汤恩伯是能力平平但是抗日有功,被李宗仁所憎恨排挤,但是蒋信任的人。


寻木之旅

用汤恩伯在日本军校读书时同学评价就是:

面如菩萨,性情残暴。

如果单单只看汤恩伯照片的话,大家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很容易打交道的人,但实际上汤恩伯的脾气却暴躁无比,这还没有权势的时候这点还可以控制,一旦他获得了权势成为了军队的长官之后,汤恩伯人性上的残暴就会展露得彻底无遗。


首先在面对老同学以及上司蒋介石的时候汤伯恩还是很忠顺憨厚的,在面对国民党各高层同僚的时候汤恩伯也是如此,因此给了当时很多人汤恩伯好说话的错觉。

但是如果面对的对象换成了汤恩伯的手下或者是其他没有权势的普通百姓的话,那情况就会变得大不一样了,汤恩伯的性格的暴躁就会在这一刻仿佛点燃的炮火一般炸开,将一切靠近的人夺走性命。

因小事枪杀轮船经理

汤恩伯曾经在上海坐轮船的时候因为轮船颠簸了一下,当即派手下的士兵们找来了经理,汤恩伯坐在椅子上,看着这名经理,跟他说轮船颠到自己了,经理陪着笑,跟汤伯恩说轮船的颠簸是很正常的,即便是再高明的水手开船也总难免出现这样的状况。


但是汤伯恩并没有因此放过他,于是两个人接下来进行了一番争论,汤恩伯见小小的一介平民竟然敢辩驳自己,就掏出了手上的枪将这名经理打死在了船上,在第二天的时候汤恩伯借着此事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出了一则新闻,在新闻上声称:

某轮船公司经理勾结日本人,某年某日,丧心病狂的日本轮船经理竟然企图制造轮船事故谋害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正巧被深明大义的总司令汤恩伯发现,顺手将其击毙。

屠杀无辜百姓充当敌军

这只是汤恩伯残暴性格的一小个佐证,在1932年汤恩伯领兵在河南、河北,安徽一带剿灭“赤匪”的时候因为战果不佳,他生怕被蒋介石责罚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歪主意。

他让手下的士兵在沿途偏僻的村庄大肆的掠夺,他会抢夺走村中的所有财产,然后把所有少年、成年的男子通通杀光伪装成被他们杀死的红军,然后再从妇孺老幼中挑选出可以伪装成“赤匪”模样的人当作牲口一样驱赶向他们的聚居地。




在沿途中,让士兵们用这些妇女老人当作标靶练习刺术,就这样边走边操练着他的士兵们,最终当到达聚居地的时候,身后跟着的就是满车满车无辜百姓的尸体,汤恩伯就把这些百姓的尸体当做了他剿匪的的证据向上邀了功。

汤恩伯面对自己的手下士兵们时同样也是如此,他会动不动的挑一些小错误,把手下的军官和士兵们用枪杀死,以训练自己的枪技,所以汤恩伯部下的士兵们在面对着他的时候都颤颤惊惊的不敢随意动作,就这样军纪森严了很多。

抗日战争中的强大战力

虽然汤恩伯平时面对百姓和士兵们残暴无比,但是他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也不小,他把他性格上的残暴带到了行军打仗中,在抗日战争的前期汤恩伯所带领的部队成为了日本人的梦魇,每当谈起汤恩伯的时候,都会咬牙切齿的。

甚至当时日本人在评定中国部队的时候把汤恩伯所指挥的所有师都评定为了最高等的甲级师,要知道当时被日本人评定为甲级师的部队可是寥寥无几的,汤恩伯的部下就占一部分,可见在抗日战争期间汤恩伯部队战力的强大。


当然抗日战争后期之后汤恩伯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他成为了当时最为人们熟知的常败将军之一,他的数次大战败也奠定了他这样的名声。

在河南的天怒人怨

当然还有他在河南所做出的事情也让人很是不齿,他纵容士兵在河南的村庄里面荒淫抢掠,在夺人妻女的时候,也把很多百姓家中的钱粮卷走了。

汤恩伯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炸开了黄河堤口导致了洪水泛滥河南一带,当时饿死的百姓者数以百万计,人们的口粮已不足以维持生命,这个时候汤恩伯不仅没有赈灾济民,反倒到处去刮地皮、增加税收的粮食,如果百姓们不主动上交的被其抓到就是一顿的毒打枪决,所以在当时,河南人有一句话形容当时的灾荒:水旱蝗汤,其中的汤就是汤伯恩的汤。



所以才会发生的后面百姓们在汤恩伯被日军击溃之后抢夺物资的情况。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之外,汤恩伯还有很多的事迹因为篇幅的有限,所以不一一说出来了,可以说汤恩伯一生的亮点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他还是抗日名将,但是在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屡战屡败,在他主帅一方的时候连接惨败了三次,这些失败可不是普通的战斗,而是场面庞大的战役,他担任着主帅,每一次失败都宛如在蒋介石的中央军上剜下一块肉一样令蒋介石肉痛,别因为这几次的大战败他彻底从一介抗日名将沦落为了一个常败将军,被时人所耻笑。


汤恩伯的一生功过分明,他虽然抗日有功但却完全不能抵消他曾经在河南做出的恶事,因为他而直接、间接死亡的百姓可比他在战争中杀死的日本士兵多得多,能残害一方到如此地步他的残暴性格在里面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汤恩伯是一个罪人,一个荼毒做自己同胞们的历史罪人。


孤客生

小时候一部《战上海》里的蒋军“邵壮”军长印象还颇深,那就是以汤恩伯为原型的,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 ,驻跸上海。

从苏北到上海,解放战争中汤恩伯始终与陈粟的三野对垒,再加之最后时刻出卖恩师陈仪,所以多少年来汤司令是彻底被黑化了的,其实不妥,评价一员民国将领,仅仅因为一面之词就全盘否定,有失公允。

1.黄埔系中坚。

汤恩伯并非黄埔出身,却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浙江人,从杂牌军阀的浙军起步军旅,真正发迹于随陈仪投蒋后,出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时期 ,1928年起从中校升至少将 ,一部根据日军操典所著之《步兵中队教练之研究》引起同曾留日的蒋氏关注与赏识,1930年即升任军校教导第二师少将旅长,自此迈入早期蒋军嫡系行列,这个时候黄埔一期的若干牛逼分子胡宗南宋希廉等也才是旅团级别。

汤恩伯与其它几位黄埔系大佬的区别,是不参与政治只带兵,所以影响力有限。但是对蒋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从师长到军长集团军司令第三方面军司令等,一直是黄埔系中央军的重要将领,且自成一系。

2.与红军作战。

从1933年起成为剿共高级将领,客观地说战绩尚可,未有大的败仗,1934年底麾下陈大庆旅是红军长征后第一个攻进瑞金的部队,次年因功升任十三军中将军长,这后来就是汤恩伯军事集团的发家老本。

关麟征,何绍周,这都是十三军出来的。

3.抗日名将。

从1936年起13军北调,先后在绥远和长城抗战中与日军对阵,是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央军內具备与日寇交手经验为数不多的将领之一,加之教官出身善于总结,为其日后与敌周旋打下了良好基础。77事变后南口战役死战不退轰动全国,后以13军为基干升任22军团长划第五战区。

在台儿庄大捷中,无论史学家怎么争论,无论李宗仁如何扬名自己和贬低汤恩伯,也无论其它杂牌军队作出多大牺牲,在战役收官阶段,起决定力量的仍然是汤恩伯手握的八万精锐中央军,他的适时夹击成为日军两个旅团完败而退的主因,这是不能抹杀的,否则中日双方就是个平手。而争论较多的出击时间,只有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掌握和决定,但结果已经证明汤恩伯是胜利者,足矣。

1939年率部参加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均有不俗表现,一直是江北第五战区主力 。之后奉调参加豫南会战重创日华北方面军,成为日寇在华北的第一天敌,在这一时期的作战经历,汤恩伯已经可称抗日名将了,想想其它国军部队的溃败就明显对比出来了。

争议较大的是抗战后期汤驻防河南,水旱蝗汤的说法。其实抗战后期国军的腐败是全面性的,并非汤氏一军,最重要的是前文所提汤并非政治家,也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几十万大军驻防河南,他首先想到的是保证军队的补给,在天灾的情况下没有掌握好局面,与民争粮引发大祸,有责任 ,但是全部推给他也是不全面的,如果国民政府能充分保障汤兵团的军需,断不会出现此祸,问题是,当时的中央根本力不从心的。

4.解放战争。

第三方面军负责在抗战胜利后接收上海及周边,可见老蒋对汤恩伯的信任,估计没少发财,要说变化,应该在这个时间段。从此汤恩伯一败再败,但是老蒋却一直信任有加,从苏北败到江南,从上海败到福建,汤恩伯始终领导着国军嫡系部队,一直退到台湾。 关于出卖恩师陈仪一案,应该两方面看待,汤恩伯有兵权有战果,完全是蒋信任和提拔的原因,他既然是国军嫡系大将,忠诚于蒋不算品格问题。同时,在我方看来陈仪是要起义,可在另外一方看来汤恩伯完全就是大义灭亲呐,涉及敏感话题 ,不展开讨论了。

5.身死之迷。

死后,被台湾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度度狼gg

不得不说,汤恩伯是被历史记录和舆论污蔑丑化了的历史人物,我们现在应该客观地去分析,功就是功,予以赞誉褒扬,继续发扬光大。过就是过,予以鞭笞警示,以免重蹈覆辙!不然,评价历史人物便失去意义!

现在分几点来说说真正的汤恩伯:

1、舆论所谓的“逃跑将军”?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认定的“贪婪、暴虐、愚蠢、草包的汤总司令?”其实这是片面理解,汤恩伯的军事指挥能力及所辖部队的战斗力是很强很强的,早在我党的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就深受其重创。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隶属国民革命军大本营和军委会直接指挥的汤恩伯军团,一直活跃在抗战的第一线,一直是最重要的战略机动力量、是每次大规模会战的后援储备力量,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最有力的铁拳、是名符其实的抗日主力军。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抗战史,是不是所有大规模会战都与汤恩伯或者汤恩伯部有关?所以汤恩伯是日军惧怕的为数不多的国民党将领之一,日军称之为“天字第一号大敌”将其所辖所有部队均列为甲等精锐部队。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也对汤恩伯心服口服,认为他是国军中最骁勇善战的猛将。李宗仁在晚年回忆录中所述徐州会战时自私地说汤恩伯在其三令五申之后仍逡巡不进,延误战机是错误的谎言,事实上,汤恩伯在徐州会战以及台儿庄大捷中的作用居功至伟,否则蒋介石再护犊,也不可能在这场战役后授于汤恩伯象征军界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正是由于李宗仁晚年的回忆录因为对汤恩伯的个人成见而排斥和诟病汤恩伯,再加上汤恩伯本身的骄横跋扈和政治上的极端反动,才湮没了汤恩伯在抗日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2、所谓的“忘恩负义,出卖恩师”。陈仪,汤恩伯的贵人、支持者、引路人,也是汤恩伯的岳父(陈仪的义女嫁给汤恩伯),在汤恩伯落魄时无偿支援,可以说没有陈仪就没有后来的汤恩伯。后来,陈仪经汤恩伯举荐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在大陆解放前极力劝说汤恩伯投诚反蒋,汤恩伯也没有回应,汤恩伯不是出自蒋介石的黄埔系,但是他不属于任何国民党派系,也从不拉帮结派,只效忠于蒋介石一人,蒋介石也信任重用他,承认他为嫡系,在这种情况下他反复斟酌之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蒋介石,条件是要保住陈仪的命,但蒋介石因为陈仪触碰了其涉共的底线,欲杀鸡儆猴,再加之陈仪拒绝认错,虽经汤恩伯全力营救,仍被蒋某人枪毙。汤恩伯自觉有愧于陈仪,便在家里设了灵堂,早晚焚香祭拜,但还是落了个“卖师求荣”的骂名,并被免除了一切职务,仕途告终。其实,我们反过头来想想,汤恩伯在这其中也很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忠孝不能两全!这个黑锅背得有些冤枉。何况他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篇幅所限,而内容又较多!譬如解放战争中的汤恩伯怎样?“中原王”称号是怎么回事?在河南的“臭名昭著”又是啥情况?贪婪的汤恩伯为何临死之前连求医的钱都没有?等等只有下期再讲。


自然农经

汤恩伯,国民党军的骨干将领,虽然对他的评价是褒贬参半,但个人认为对汤恩伯的评价应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抗日战争中前期。在这期间,汤恩伯也算得上是一名抗日名将,对抗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例如1938年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中,汤恩伯所部率先发起对日军的反攻,大败日军,这次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1941年汤恩伯加入豫南会战,所部给日军以重创,因此,日军对汤恩伯恨之入骨,华北日军更是视汤恩伯所部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中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汤恩伯因之前的功绩得以晋升,但他的部队军纪败坏,所部吃空响、倒卖军用物资等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在他主政河南期间,被河南人民称为四大灾害之一,河南老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之下,被迫倒戈帮助日军占领河南,可见汤恩伯在河南老百姓心中是多么可恶。


在解放战争时期,汤恩伯虽然极力反共,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表现极为糟糕,屡战屡败或者是不战而败,这不仅加深了与中共的宿怨,而且蒋介石也对其大为不满,引起了蒋介石对他的猜疑。尤其是在1947年,汤恩伯所部奉命进攻山东解放区,但由于指挥无力,导致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孤军深入,最终被解放军全歼。蒋介石对此极为恼怒,当着所有将领的面勒令对孟良崮惨败负有责任的汤恩伯跪下,用手杖打得汤恩伯满头是血。


汤恩伯毫无原则的忠于蒋介石,加上撤退台湾有功,被授予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天帝赖元和

国民党中的骨干将领,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其虽然不是黄埔出身,但却因为是浙江人却受到了老蒋的重用。在他的一生中,除老蒋之外,还有两个贵人相助,一个是陈仪,派送他赴日学习军事,一个是张治中,将他带入军事高层。





而汤恩伯一生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台儿庄大捷,在这次战役中,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奋勇出击,将日军包围在枣庄等地,使得日军损失惨重,而汤恩伯也因为这一战而获得了国民党中高的荣誉“青天白日勋章”。



而汤恩伯这位号称“中原王”的国民党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却被蒋介石有过撤职查办,原因还是损失了老蒋的爱将张灵甫,使得七十四师被陈粟大军歼灭,但后来又被起用。

在汤恩伯的一生中,对于他抗日的贡献我们是应该肯定的,毕竟他有着抗日铁汉的称号,还是日军为数不多所忌惮的将领。


风流倜傥张四少

汤恩伯,浙江金华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黄埔系嫡系骨干,蒋介石的心腹。关于汤恩伯这个人很少有系统的对他介绍,所以造成我们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这位国民党将领,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评价他呢?


在我看来应该功过两开的认识汤恩伯,我们既要肯定汤恩伯及其军队在抗日战争的功绩,也要认识到汤恩伯在主政河南期间,对河南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伤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的评价这位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至于内战时期的表现,我就不过多评论了。

抗日战争时期汤恩伯的表现

在抗日战争中,汤恩伯的表现是无愧于中国军人这个称呼的,他率领部队一直坚守在抗战前线。

随后的1938年3月,汤恩伯又率领部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出力甚大。6月,汤恩伯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汤部参加随枣会战,1940年,汤恩伯参加了枣宜会战,1941年,汤恩伯部队作为主力豫南会战。

汤恩伯在这些战斗中成长为一名抗日名将,日军将他视为“最可怕之人”,日军的陆军大将冈村宁次认为汤恩伯是“蒋介石麾下最骁勇善战的将领”。日军曾经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按照甲乙丙三等划分,其中被列入“甲等”的部队寥寥可数,但汤恩伯部的每个师几乎都被列入了“甲等”。

主政河南

汤恩伯主政河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也一直因此备受诟病,综而观之,还是因为他和他的手下对河南的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当时河南的百姓说河南有四大灾——“水旱蝗汤”,其中的汤指的就是汤恩伯的部队。汤恩伯刚刚赴任河南的时候因为兵力需要补充,于是四处招收士兵,导致许多反正的伪军和游击部队加入了汤部,使部队良莠不齐。


这些部队打着汤恩伯的旗号四处祸害人民群众,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再加上当时河南已经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国民政府赈灾不力,导致民怨沸腾,所以这骂名全斗到了汤恩伯头上。

如果抛开党派立场来看汤恩伯,就抗日这件事情汤恩伯是有功的,他坚决抗日,虽然也有豫湘桂大会战作战的失利,但是也不能把错误全都放在他一人头上,而主政河南期间,他盲目的为了扩充部队,最终使得部队不像部队,作战实力大打折扣,并且使得民怨沸腾,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处败笔,但我还是认为汤恩伯是功大于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