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哪一家的学说更适合古代当时国家治国理政和社会发展?

小鉡

从中国历史看,汉代以后(汉代初期是黄老思想),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是采用“兼取儒法,杂用王霸”!用现代话说,法家太腹黑,儒家是傻白甜,所以是“兼取儒法”。

《礼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西周统治时期靠着“礼治”来管理贵族,“刑治”来管理平民,奴隶,这两种方法来管理社会,治理国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坏乐崩了,原来的社会解体了,形成了新的社会,贵族和平民的界限模糊了,这时候,儒家把“礼治”改造为“德治”,法家把“刑治”改为“法治”!

儒家思想成熟于春秋时期,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德治”是用来引导人们向善,儒家治本。法家思想成熟于战国,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所以“法治”是防止人们做恶,法家治标。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规范,人民不敢犯罪,但是人民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礼仪来规范人民不但知羞耻,还能自律)。

这段话就发儒家和法家治国的特点说清楚了,儒家治本,法家治本。其实,治标治本都重要,毕竟把每个人都引导成为君子是不现实,但是一味用刑罚高压,会导致人们口服心不服!

社会学校和监狱缺一不可,学校教育人,监狱惩罚人,这和古代的儒法治国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


中国历史上都是儒法并用,用礼教来使人们不造反,用刑罚来使人们不敢造反。儒法只是表面,统治者从不关注什么儒家,什么法家,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关心自己的红线,不准造反。老老实实就给你萝卜吃,不老实就是大棒伺候。

从来都是儒法并用,从来都是萝卜大棒!


我是一个小书虫

这要就时代而言,在战国时代无疑是法家最适合,因为法家致力于中央集权、苛政治民,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到了汉初那种民生凋敝的破败时刻,无疑是道家这种亲近自然、无为而治的方法好。

不过当民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纯粹的道家治国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那个杂七杂八的儒家。

董仲舒的儒学很不纯粹,在儒家的基础上杂糅了诸子百家的其他学说,迎合帝王成为治国学说。但汉宣帝认为治国需要王霸之道杂之,纯用儒术是不行的,然而他的儿子就用了,西汉衰落。

放到今天,先秦诸子百家统统不适合拿来治理国政,但各自又有其有点,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古老学说不适应现今社会是必然的,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显然是可取的。


平沙趣说历史

这还用问吗?法家(法家也是道家思想的无限变为有限,无法变有法--借用李小龙的说法。不失平衡)。为了全方位解释留给后人一句话:法道为主,兼收百家,独罢儒学,与时俱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