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传承人毕曼组合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主讲羌族多声部民歌唱法

6月6日周三(10:00-11:00)毕曼组合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主讲 羌族多声部民歌歌唱法。

国家非遗传承人毕曼组合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主讲羌族多声部民歌唱法

多声部民歌简介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因没有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积淀在民间习俗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上,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民歌就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国家非遗传承人毕曼组合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主讲羌族多声部民歌唱法

羌族的多声部民歌仅存于松潘县小姓乡与镇坪乡的少数羌族山寨。这里地处高山峡谷地带,仅临镇江关至毛尔盖的一条公路,交通闭塞,往来不便,于是构成了“羌族多声部民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羌族多声部民歌均由二声部构成,依据不同的歌唱场合和社会功能,可将其大体分为山歌、劳动歌、酒歌、风俗歌和舞歌五类。

国家非遗传承人毕曼组合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主讲羌族多声部民歌唱法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藏缅语族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代表,其旋律多为五声性,两个声部一般采用领唱先起唱,跟唱声部相隔一拍或数拍于领唱声部重叠,句尾以同度相合的进行方式。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二声部频频出现四、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纵向结合;或跟唱声部超越领唱唱声部;以及我国其他地区少见的大幅度慢速颤音唱法,都在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有着鲜明而别致的特色,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非遗传承人毕曼组合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主讲羌族多声部民歌唱法

羌族多声部民歌从其歌种与曲目的丰富、形态的稳定、结构的完整、歌唱的成熟和风格的古朴来看,无疑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因而羌族多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历史、审美与研究价值;羌族多声部民歌所在的松潘县小姓乡与红原藏区毗邻,其生活已受藏族文化的影响,从他们的服饰上就可看出这一点,这里的羌族有着一定藏羌融合文化的特征;同时,为研究其他藏缅语族多声部民歌提供了线索。

该项目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单位:阿坝州松潘县文化馆

国家级传承人:郎加木

省级传承人:见车亚

国家非遗传承人毕曼组合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主讲羌族多声部民歌唱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