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选择旅顺和威海卫两地作为军港?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中国沿海港湾众多,关于海军基地的选址也意见不一,先后列入朝廷考虑范围的共有如下几地:烟台、大连湾、威海卫、天津、旅顺口、胶州湾(青岛)等地。最后威海卫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以旅顺和胶州湾的争议最为激烈!



威海卫三面环山,仅一面临海,而且还有刘公岛作为海上屏障,非常利于防守。尤其从海上正面攻占威海卫几无可能,可以用作水师长驻之地。

而争议最大的旅顺和胶州湾之争,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员支持在旅顺建立军港,理由是旅顺口同威海卫一样易守难攻,仅有东面一个狭窄的入海口,是渤海的咽喉也是京津的门口,对于拱卫京畿意义极大。而大臣许景澄则支持在胶州湾建立军港,理由是这里除了地形险要(也是群山环绕)外,更重要的是内连运河,漕运可直达,使得敌人无法对军港实施有效的封锁。而且里面的水域更广,可以容纳更多的军舰,岛屿也众多,敌舰队火炮难以够及港内深处的舰只,而突入又必遭岛屿炮台之猛击,极为安全。而且处于南洋北洋的中间,上可至旅顺,下可至江浙地区,都可以在一两天内到达。可以将南洋、北洋两军合于此处,组成一支大舰队。


其实关于旅顺和胶州湾之争的本质就是对于防守战略的目标不同,在旅顺建港就是为了拱卫京畿,防止外夷直接从天津大沽口直入京师。而在胶州湾建港则更注重于全国的海防统筹兼顾,既可以看护北洋也可以看护南洋,。而就战术上而言,旅顺讲求的是正面防御京师,而胶州湾则是讲求的侧翼包抄敌军,即敌舰队一旦冒然进入渤海,则从胶州湾出发的北洋水师可以直接威胁其侧翼和后方,使其不敢冒然进攻。

所以选港之争就是北洋水师的战略防御重点的相争,到底是要单纯的防御北洋和京师重地还是兼顾南洋北洋,防御全国的海岸线?无疑清朝统治者会以自己的安危为第一要务,只有保存统治者自己的安全他们才会考虑其他的方面。所以最终清政府选定旅顺口、威海卫为北洋海军基地!


小小狼王

有关近代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回答。

一、因为军港必须在北洋地区建设

清政府之所以选择旅顺、威海作为军港,因为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大前提。1875年清政府决定加快近代化海军建设后,选择的战略是先北后南,以事关首都门户的黄渤海地区为重点,首先建设北洋海军。因为军舰的维护、保障,必须要有军港,所以最初选择建军港的区域锁定在黄渤海地区。

二、因为旅顺、威海的建港条件最现成

(清代舆图局部:旅顺口)

中国虽然海岸线漫长,但是缺乏天然的深水良港,黄渤海地区尤其是这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因为海湾口有一条形似老虎尾巴的“老虎尾”海岸延伸遮挡,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而位于山东半岛的威海,则因为海湾口有一座刘公岛屹立海中,也是天然避风港,是北方黄渤海地区难得的不需要投入太大人力物力进行海港建设就可以利用的港湾,所以依次中选,被经营为北洋海军的基地。

(清代舆图局部:威海湾)

其中旅顺港内濒海有山石岩基,于是开凿了著名的旅顺大船坞,又配套建设了机器局、弹药库、鱼雷营等设施,是北洋海军重要的维修保障基地。威海则在海中的刘公岛上建设提督公馆、机器局、屯煤所等,是北洋海军的驻泊基地。

三、有更好的地方

除了旅顺口、威海湾之外,黄渤海沿线确实还有一些适合建设为军港的更好的地方,而且也已经被清政府注意到。

(清代舆图局部:大连湾)

在选择军港建设地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等就分别注意到了辽东半岛的大连湾,以及山东半岛的胶澳(胶州湾),但是认为这两处海海湾虽然形势极好,但是地域过于广大,要在短时间内营造为军港,需要更为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于是选择了务实的先营建威海、旅顺两处,而后再图其他。

在旅顺、威海基地建成后,李鸿章即注意到两座基地均存在一定的短板。其中旅顺港入口处的老虎尾是柄双刃剑,虽然可以遮挡风浪,但是由此导致旅顺口的出入航道过窄,一旦发生战事,极容易被敌方堵住航道。而威海基地的缺陷则在于威海湾有效水域面积过小,威海湾看似面积很大,但大片海域的水深仅有3、4米左右,能够停泊大型军舰的地区,仅仅是威海湾北口附近的一道海沟地区。

(清代舆图局部:胶州湾)

正式因为注意到了旅顺和威海的短板,在完成了这两座基地建设,解决了有无问题后。北洋海防即开始动工兴建大连湾和胶澳基地。

由此,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在北洋地区事实上拥有威海、旅顺、大连湾、胶澳四处重要基地。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四处也仍然是今天中国北方地区绝佳的港口。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在这四座城市也都还能见到北洋海军时代的军港建筑,其中威海刘公岛上至今任由人民解放军海军使用的铁码头就是北洋海军时代所建;旅顺至今仍用于修造军舰的大船坞也是北洋海军时代的建筑;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栈桥,其实是在北洋海军的铁码头基础上改造而成;大连湾的柳树屯渔港码头,也是北洋海军的铁码头改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