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佳能这11年多,铸就的一部5弟成长史,真是让人感叹啊!今天就来看看五弟系列各自的看家本领!


五弟十一年

▼ 佳能5D系列1、2、3、4代的参数对比 (括号内为扩展ISO


佳能 5D

佳能 5D2

佳能 5D3

佳能 5D4

基本参数

有效像素(万)

1280

2100

2230

3040

ISO范围*

(50)100-1600(3200)

(50)100-6400(25600)

(50)100-25600(102400)

(50)100-32000(102400)

对焦点数

9

9

61

61

连拍速度

3

3.9

6

7

处理器

DIGIC2

DIGIC 4

DIGIC 5+

DIGIC6+

测光模块

35区iTTL

35区iTTL

63区分割iFCL

15万像素RGB+IR

液晶屏

2.5英寸23万点

3英寸92万点

3.2英寸104万点

3.2英寸162万点触摸屏

RAW文件格式

12bit

14bit

14bit

14bit+DPRAW

视频拍摄

1080p、30fps

1080p、30fps

4K、30fps/1080p、60fps

存储卡支持

CF Type II

CF Type II

CF Type II+SD

CF Type II+SDXC UHS-I

上市日期

2005年8月

2008年9月

2012年3月

2016年8月

整机质量

810g

850g

950g

890g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理论画质测试:高频分辨率

这11年以来究竟EOS 5D这个系列在画质上有了多少进步?还是让它们一起来跑一遍测试流程吧。高频分辨率测试这一块测试方法照常,使用同一支Otus 55mm f/1.4镜头进行测试,光圈设为f/5.6,ACR解码RAW文件,所有锐化和降噪相关选项均设为“0”或者关闭。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佳能这四代5D都没有去低通滤镜,因此最终的分辨率结果和像素存在很好的唯一相关性——更换传感器、大幅度提升像素的5D2和5D4相对前代来说都有了不错的解析力进步,而没有提升像素的5D3相对于5D2就是原地踏步的节奏了。

值得注意的是,佳能这几款相机真实的低通滤镜强度都不算低,3000万像素级别的5D4最后跑出来的解析力分数才比去低通的尼康D7200好一点点,而D7200还是APS-C画幅的机器(虽然以Otus 55的单位像场解析力水平画幅的影响应该很小),呵呵。

理论画质测试:动态范围

其实动态范围是反映一个传感器架构是否优秀的一个最直接标准之一——越是高动态范围的传感器,其内部传输的噪声和干扰越小,底层设计相对来说也就越优秀。这次的动态范围和以往相同,测试1/60s和30s两个快门速度,首先是1/60s的: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从这个图上来看传感器架构的Tick-Tock演进模式非常明显,从5D到5D2,较高ISO下的动态范围获得了提升——可以认为是内置了LVDS信号传输,以及换用14bit ADC的功劳。其后的5D3相对于5D2几乎是同一水平没有变化,这块传感器相对于5D2确实主要的改进就是换了无缝微棱透镜,以提升高ISO画质,对于底层电路并没多少改进。而5D4这一代的进步就比较明显了。

然后是30s: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30s的测试结果有点微妙,5D2比5D3还要好一些,5D和5D3长曝掉动态相对严重,而属于Tick更新的5D2和5D4长曝掉动态的问题就比较轻。这个现象有点不好解释,应该也是底层设计的问题吧,佳能这几个单反又没有五轴。

理论画质测试 :平场有效像素

就像前言当中所说的,高感画质的迭代进步一直是大家对一代代更新相机的重要期望之一,而佳能这几代5D的更新,高ISO画质都是一个重要的卖点:

佳能5D:全画幅图像传感器实现宽广的ISO范围和相比于APS-C更好的高感画质。

佳能5D2:缩短了微透镜的间距,虽然像素提高但高ISO表现更加优秀——官方宣传图里有一张就是在竹筏上打着一盏油灯的夜拍,EOS 5D2的高ISO画质,在那个年代给狗哥留下了深刻印象。

佳能5D3:无间隙微透镜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佳能5D4:官方宣传依然把高感画质优秀作为重要卖点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相比动态范围方面靠改架构来跨越式进步,高ISO进步更多是靠改进前端微透镜设计和感光材料——所以每一代之间都会有所提升也是正常的事。不过实际效能对比如何呢?

* 有效像素的意义:在保证画质可以达到你所设定的图像信噪比的前提下,该相机可以输出图片的最大尺寸。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整体来看这几代之间纵向对比提升最大的是从5D到5D2,高ISO实际画质提升将近翻倍(也就是意味着在总像素翻倍的基础上,100%看图的画质几乎保持一致),原生ISO也从1600提升两档到6400。5D2到5D3虽然主要是更换对焦系统的Tock升级,但传感器的高ISO画质依然有所进步(大概进步30%左右,主要还是无间隙微透镜带来的红利)。5D4相对于5D3虽然是Tick,但是高ISO画质的进步幅度并不大,18~20%的提升反而是这三次升级里最小的。

理论画质测试:基准感光度暗部有效像素

其实在5D和5D2那个年代,大家对相机的曝光宽容度差异没有什么概念,人云亦云的觉得宽容度只跟画幅有关的人不在少数(这也难怪,2007年之前的所有相机的动态范围参数都差不多,最终宽容度的结果确实跟画幅的相关性会大一些)。然而,2007年2月,索尼在CX-NEWS公布了【采用列并行AD转换的超高速高画质CMOS】技术。随后的8月,索尼发布首款Exmor CMOS——APS-C画幅约1247万像素的IMX021,这也是A700、D300等一大批机器的CMOS。再后来到了5D3的那个年代,当初的羞涩小生IMX021已经进化成了真爸爸IMX094,之后的事情和口水战,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时隔8年之后的2015年,佳能终于也公布了自家的On-Chip ADC图像传感器,随即搭载在了80D/1DX2两款新品上。而5D4成了5D序列里面第一款搭载新架构CMOS的机型。那么它的实际宽容度相比三位前任,究竟会有多少进步呢?

有效像素的意义:在保证画质可以达到你所设定的图像信噪比的前提下,该相机可以输出图片的最大尺寸。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整体来看,两代Tick产品的宽容度进步相对前作都比较明显,5D2相对于5D的进步在1倍左右,内置LVDS和采用14bit ADC在那个当代对于画质的改善也是相当明显。而On-Chip ADC新架构的5D4相对于5D3,宽容度的进步达到了最高10倍以上,可以说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这也使得佳能系产品最大的短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填补。至于5D2和5D3,应该是例行做了一下EDA,以及本身量子效率得到提高的原因,宽容度进步在20%左右,相对于Tick年的升级,小得几乎可以忽略。

机械性能测试:最小对焦亮度

本来机械性能测试的第一项应该是对焦速度,但经过实测它们接24-70LII的对焦速度并没有区别,因此就忽略了。这一项依赖性最大的其实是电池电压,1系就比5系快出50%左右(所以尼康D850加手柄换电池后,对焦和连拍性能会提升)。

最小对焦亮度测试如下,采用佳能50 1.8STM镜头,标靶位于2米外。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这一项性能几代以来也是保持不断进步的趋势,每一代都有差不多50%的提升。更低的可对焦亮度下限能更加方便我们在暗光环境下的拍摄,也算是一个实用性很不错的性能指标。

机械性能测试:连续自动对焦

由于佳能5D和5D2采用的不是网状对焦系统,无法进行三维方向连续自动追焦,故本次只测试中心点和最右侧边缘点的单点连续自动追焦性能,依然是用70-200L IS II镜头推到200端全开光圈开启最高连拍速度追对面开过来的汽车,连续拍摄30辆,统计合焦的最终成功率。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有意思的是初代5D中心对焦点合焦成功率异乎寻常的高,这并不是因为老产品是有多么的良心,主要是因为5D的连拍速度实在是太慢,对焦传感器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工作。连拍速度稍快一些的5D2则合焦成功率略有下降。5D3和5D4在本测试当中最大的意义就是大幅度的改善了边缘对焦点的可用性,虽然都是同样的一字点,但是合焦成功率相对于老产品有了不小的提升。5D4在保持和5D几乎一致的成功率基础上,连拍速度翻到了7fps,这也是这么多年来,独立式相位检测对焦模块性能进步的一个小缩影吧。

机械性能测试:对焦精度

本次的精度测试换了个方法(毕竟人工计数误差还是大),改为都接同一支85 1.2L II镜头,每次都拧到无限远然后自动对焦对标板中间的靶进行合焦,全开光圈进行拍摄。拍摄10张RAW文件,后期进ACR统一缩图到1000万像素,读取画面中心的分辨率数值,然后计量这10张图分辨率数值的标准差,该数值可以反映对焦系统在大光圈条件下工作的稳定性。

横评|佳能5D、5D2、5D3、5D4(拍照篇)

这次的结果也非常有意思,中心点5D和5D3处于同一水平,5D2比它们表现稍好,最好的是5D4。这也大概解释了其实用5D2单次自动对焦拍不需要追焦的人像也不会那么不堪吧——毕竟5D2+85L可是当年人像工作室的黄金配置。5D4在它们当中表现是最好的,无论是中心还是边缘点。当然如果你对精度有进一步要求,完全可以开启5D4的Liveview用片上双像素对焦来进行合焦,精度还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其他机械性能测试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项目也可以划分到机械性能当中,在这里以表格的形式为大家作一个直观展示:

十字对焦点覆盖范围

中心1点

中心1点

41点

41点

自动对焦微调能力

有,不能分焦距

有,可以分焦距

有,可以分焦距

视频连续自动对焦

触屏对焦

对焦点选择

转轮、十字杆

转轮、十字杆

转轮、十字杆

触摸屏/转轮、十字杆

RAW+JPG连拍张数(CF卡)*

13

8

7

17

RAW+JPG连拍张数(SD卡)*

——

——

6

15

RAW+JPG连拍张数(CF+SD卡)**

——

——

6***

19

* 测试中使用的CF卡为东芝16G 1000x UDMA-7,SD卡为创见64GB 90MB/s SDXC UHS-I U3。

** CF+SD卡测试时,设置CF卡保存RAW文件,SD卡保存JPG文件

*** 测试也可以证明,佳能 5D3由于SD卡槽不支持UHS-I标准,同时插入CF和SD卡后,SD卡会拖慢整体持续能力。但是这一问题在佳能 5D4上已经解决。

综述

当年佳能 5D的上市,可以算是数码相机历史上的一段深刻的记忆——第一款“廉价”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相比1DsII来说,5D提供了爱好者可以接受的价格,更简便的操作,更轻便的重量,极佳的画质和可以接受的机身性能(当年)。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佳能 5D系列都算是摄影爱好者的“梦想之机”。


佳能 5D2,则可以算得上是“传奇”了吧?一款相机,开创了一个产业——单反视频产业——这样的例子我好像想不到第二个。对很多人来说,当年无敌兔的盛况应该都还有记忆。摄影爱好者眼中的神器,视频工作室手里的宝具,婚纱摄影师店里的招牌,在那个年代,你如果开工作室,不用佳能5D2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不然客户上来就问:你们是用无敌兔拍么?


佳能 5D3相对前代产品,对焦系统的全面升级,弥补了5D一代二代身上最大的短板。但是,同时期竞品非常给力,尼康 D800/D800E在相同定位和定价上提供了几乎从像素、传感器画质、测光、对焦,全面领先佳能 5D3 的产品,甚至在视频上也提供了不输佳能 5D3的拍摄能力。只是当初佳能 5D2的优势太大,导致市场、镜头保有量、知名度、习惯等全方面的差距,很多用户依然选择了这台已经不再领先的机器。


佳能 5D4上市时的环境,比起之前三代都要严酷的多。在单反方面上,尼康 D850 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微单上,具备了4K、升格、超采样、Log等强大视频功能的索尼A7S2,A7R2(更不要说现在的A7R3)等型号虎视眈眈。佳能 5D4 提供的升级,相对竞争对手来说,几乎是隔靴捞痒,实在可叹。


最后,大家觉得这几部5D里面,最经典的是哪一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