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

习近平的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習近平的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

5月4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一、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習近平強調:“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習近平的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

肯定人與自然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人與自然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雙向生成的關係,環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環境。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寫道,“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對此,他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在我國,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曾是森林遍佈、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習近平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汙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他們認為,人雖然可以認識和改造自然,但這種能動性的發揮並不是沒有限度的,人在發揮對自然的能動性時應該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正確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創造財富,使經濟發展與自然關係保持和諧狀態。習近平繼承了這一思想,他指出,“要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习近平的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5月4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李克強、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出席大會。


二、創新生態文明理念

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界之間關係的一個具體特徵,就是人通過“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統治”。現在可以看到,這種人對自然界的科學統治充滿著盲目性。當前,以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嚴重汙染破壞生態環境為特徵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習近平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這一重要論述,指明瞭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


習近平的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論斷在理論上破解了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與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的關係、自然與生產力的關係、自然與財富的關係等一系列難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認識的飛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生產力理論,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倡導“生命共同體”綠色價值觀,強調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習近平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他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一論斷表達了一種尊重生命的綠色價值觀,從生命維度展現了人與自然關係的新視角,從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係角度,展示了人、生命、自然共生共榮的本原性訴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種整體的認知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創新發展。


習近平的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