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西紅柿炒雞蛋中的教育哲理

做飯就是油鹽醬醋、瑣碎麻煩?too young too naive.

有位老師就在給家人做飯的過程中,體悟出了讓學生更易接受的教育方法。

一盤西紅柿炒雞蛋中的教育哲理

文/聶東紅

01

看到一個段子:某人在幼兒園門口偷聽到兩個小朋友的對話——

一小朋友:為什麼挑食的都是孩子,大人都不挑食呢?

另一小朋友:因為大人都挑他們喜歡吃的買呀。

小段子,大哲理。

好友的女兒今年4歲,特別愛吃蕃茄炒蛋,還喜歡把飯放在裡面拌了吃。我們一起吃飯時,特別為她點一份蕃茄炒蛋,然後提前叫一碗飯,她會自己把飯倒在蕃茄炒蛋裡,不用大人幫忙,一個人吃得特別歡,吃完還會用調羹把盤子裡的米粒和蕃茄汁刮乾淨。

孩子之所以吃飯時表現那麼好,是因為她在享受她的美食。如果你把蕃茄炒蛋換成黃瓜炒蛋,也許她就會和你哭鬧、不好好吃飯了。

02放假在家,做起了真正的家庭“煮”婦。每天一早,便會問先生和女兒今天想吃什麼菜。蒸茄子、涼拌木耳、手撕包菜、蕃茄魚、平鍋牛肉……按他們的要求和口味去做,每天吃得皆大歡喜。

吃飯如此,對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可以這樣?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每當發現學生早戀、玩手機、看小說……我們都會很憤怒,憤怒之下的批評教育往往帶有火藥味,也不容易被學生接受。誰不是從那個懵懂天真的青少年時期走過來的呢?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去處理這些事,也許會達到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一盤西紅柿炒雞蛋中的教育哲理

03

某個晚自習,我在教室值班。學生在下面做作業,我坐在講臺前看書。突然,教室裡傳出手機鈴聲,雖然鈴聲被及時摁掉,但我隱約知道是哪位同學帶的手機。

一再強調不能把手機帶到學校,看來還是有不聽話的。鈴聲響過之後的教室更安靜了,但氣氛好像突然變得緊張起來,學生們好像都在等著一場暴風雨的到來。

老實說,有那麼一瞬間我是特別想把那個學生給揪出來,把手機沒收,再批評一頓。但是我忍住了。想想這個學生估計這時候心裡正捏著一把汗懊悔不已呢,忽然有點不忍心。

一盤西紅柿炒雞蛋中的教育哲理

想起法國作家拉封丹的寓言《南風和北風的故事》,北風和南風比誰能讓人們脫掉大衣,凜冽的北風讓人們把大衣越裹越緊,溫柔的南風吹得人們暖意洋洋,主動脫掉了大衣。

04

我們總希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傳遞更多的知識,所以當下課鈴響了,我們會很歉意地對學生說,等老師把這道題講完就下課。我們以為這是在為學生著想。

逢到放假,我們總想佈置更多的作業。有那麼多好的題目,真想都拿來給自己的學生做做。

可是,即使我們是出於好意,學生真喜歡我們這樣做嗎?這樣做的效果真的好嗎?

教孩子們知識有如給孩子們做菜,不妨先調查一下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課堂,再結合我們以往的經驗教訓,中庸一些,採取更合適的教學方法。

前幾年的教師節,教育局送給每位老師一本書:戴爾·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意見”,“激發他人高尚的情操” ,“用真誠的讚賞開始談話”,“給別人留足面子”,“學會鼓勵他人”……書裡的每一個觀點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尤其是有句話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能夠使任何人去做任何事,那就是讓一個人心甘情願地去做那件事。

一盤西紅柿炒雞蛋中的教育哲理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也說過:如果說成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洞悉其想法。

我想合適的教育不是簡單地傳遞知識,不是告訴學生必須這樣去做,而應該是給學生創造環境,指明方向,提供方法,把我們老師的力量使在暗處,讓生命在一定的規則下自由快樂地生長。

下面這5篇文章估計你也喜歡

↓↓↓

177:別讓孩子覺得你工作只是為了賺錢

166:與孩子溝通一定要避開這些“隱形炸彈”

155:在暑假裡,別讓孩子養成這七個習慣

133:很多家長不知道的1334原則,誇孩子的正確表達方式

122:暑假“補習慣”比“補課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