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七)——紫阳真人与紫阳县名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七)——紫阳真人与紫阳县名

与安康道教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还有南宗创始人张伯端——紫阳真人。紫阳县就因他而得名。

张伯端的丹道学说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以丹道入禅,完成了佛道合一的大业。以《悟真篇》奠定了丹道学术基础,以原始道家出入于儒佛禅宗之间,直取禅理而而言炉鼎丹药之道,几臻化境。而而《悟真篇》是张伯端在紫阳县瓮儿山仙人洞修道时写作完成的。至此,安康在宗教发展史上留下了完整的轨迹一一发初于齐梁之际的志公和尚的中国大乘禅,由怀让禅师光大为南宗禅把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再由张伯端在安康以丹道入禅,完成了佛即是道,道即是佛的转化。有趣的是,志公和怀让均是安康人,他们的业绩是在故乡之外完成和建立的,而张伯端是浙江人,他的理论框架和学术实践则是在安康这块土地上完成的。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七)——紫阳真人与紫阳县名

张伯端,字平叔,北宋台州(今属浙江)临海郡缨络街人。年轻时即热衷于道家学说:“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

书、书算、医ト、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诗歌论契……(张伯端《悟真篇·自序》)。治平年间(1064-1067),余杭人陆介夫知桂州,张伯端以同乡得以“引引置帐下,典机要”。煕宁二年(1069),陆介夫改知成都,张伯端臃同前往,任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刘海蟾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号紫阳。陆介夫死后,张伯端往荆南访转运使马处厚。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七)——紫阳真人与紫阳县名

得其资财后来到安康康“择兴安府之汉阴山中修炼”(明《历代神仙通鉴》)。案:此处为明人用明代政区,当时紫阳尚未设县,故云在兴安汉水之阴)。据道光《紫阳县志》载:“紫阳洞,县南岸,真人张平叔面壁处。明永乐间,有田夫关继开者入其中,遇大蛇当道而止。自是洞门遂塞。明分守参王公文翰遇真人于京師,语公曰:“茅庵在紫阳兌儿山。公行当镇守金州”。命下,果然。公抵紫阳,谒谒洞口,有白气矗天。此隆庆茂辰岁也。至万历癸已,有河南羽士钟太鸾追觅真人故迹至紫阳,工凿洞,仅丈余,获铜鼎、古砚,皆非人间物。”(直到当代,还存留有宋元丰元年(1078)及其后历代石刻在瓮儿山仙人洞前石壁上,可惜多数在修公路时被炸毁)正由此,明正德七年(1512)紫阳立县时即以紫阳名之。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七)——紫阳真人与紫阳县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