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談古論金在之前撰寫發佈的《鄰國的這個國王,為什麼在崇禎皇帝去世105年之後力排眾議祭祀他》

提到了朝鮮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政變“仁祖反正”

仁祖反正(인조반정),又被稱為癸亥靖社、癸亥反正,是李氏朝鮮發生於天啟三年(1623,朝鮮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元年)的一次武裝政變。西人黨勢力的代表金瑬、李貴等人擁戴當時朝鮮國君光海君李琿的侄子綾陽君李倧,在癸亥年三月十二日(1623年4月11日)夜在漢城西郊起兵,從彰義門攻入漢城,接著順利攻入昌德宮並縱火,光海君倉皇逃走後被抓回,流放江華島,其重用的寵臣陸續落網、處死。政變後,綾陽君李倧奉光海君嫡母仁穆大妃之命繼承王位,這就是李氏朝鮮的仁祖,因此此次政變也被後世稱為“仁祖反正”。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朝鮮仁祖李倧,李氏朝鮮的第16代君主,朝鮮宣祖李昖之孫,光海君李琿之侄)

名詞解釋完畢,接下來說說這次政變奇怪而有趣的地方。

這次政變當然和其他任何成功的政變一樣,有著暗藏的密謀、精心的策劃,但和其他政變有著很大差異的地方是:

仁祖反正這次政變有著N多穿幫洩密被揭發的可能性,過程各種不靠譜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但奇怪而有趣的是它最終還是成功了。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李琿,李氏朝鮮的第15代君主,因被廢黜而無廟號、諡號,通稱為“光海君”)

當時的朝鮮國王是光海君李琿,光海君在宣祖兒子中既非嫡子也非長子,但是以賢能著稱,因此壬辰倭亂髮生之後,他眾望所歸成為宣祖的世子,並奉宗廟社稷的神主帶領將士官兵駐守朝鮮,為朝鮮擊退日本入侵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對他的繼位,宣祖一直不情不願,最後只是因為宣祖突然去世,光海君才最終當上了國王。

為了鞏固得來不易的政權,光海君即位後先後針對柳永慶為首的柳派、兄長臨海君、金直哉為首的小北派、弟弟永昌大君採取行動,或殺或廢或流放,一時間人人噤若寒蟬,最後甚至掀起了廢黜嫡母仁穆大妃的浪潮,最後雖然沒有廢黜,但將其禁錮於冷宮;此外,定遠君的兒子綾昌君李佺(仁祖李倧之弟)也被光海君除去;總之,光海君通過屢興大獄,將自己王位可能的威脅者基本都清除了。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仁穆大妃,朝鮮宣祖繼妃,光海君繼母,朝鮮仁祖嫡祖母,她也是永昌大君的母親)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身為宣祖嫡長子的永昌大君一直是光海君最大的威脅,被斬草除根時只有8歲)

此外,光海君在明朝和後金之間採取相對中立的立場,他縱橫捭闔、巧妙周旋,敷衍明朝,拒絕拖延明朝朝廷提出的徵兵要求,對於野蠻生長的後金則拒絕了群臣“斬使焚書”的建議,堅持與之進行國書往來,儘量不刺激他們。

單純從朝鮮王室的利益和對地緣政治的預判,光海君的中立外交政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也確實不失巧妙,但是,一方面,群臣包括他的心腹大多數人都反對他敷衍明朝的政策,使得他與臣下的矛盾激化了起來;另一方面,背棄明朝在儒家義理上違反道義,被上升到“忘恩背德,罔畏天命,陰懷二心,輸款奴夷”、“使我三韓禮義之邦,不免夷狄禽獸之歸”的高度。

這和前面提到的“戕兄殺弟,屠滅諸侄,暴殺庶母,屢起大獄”都給光海君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也成為政變者作為藉口的所謂“大義名分”。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光海君被廢黜後,成為舉國唾罵、千夫所指的對象,直到現代其形象才有所改觀)

萬曆四十八年(1620,光海君十二年),西人黨出身的武人申景禛和李曙開始密謀策劃政變,綾陽君李倧(申景禛是李倧的表舅)、具宏、申景裕等因為親屬關係,也逐漸牽涉了進來,之後,賦閒在家的前同知金瑬作為有名望、在軍隊中也有一些威信的文臣也被拉進了政變密謀小團體。

天啟二年(1622,光海君十四年),申景禛以弔唁李貴夫人的名義拜訪前府使李貴,闡明舉事之意,李貴表示贊同,於是李貴本人、李貴之子李時白、儒生金自點與沈器遠、前兵曹佐郎崔鳴吉等都相繼加入政變集團,這些因為共同的處境和類似的野心聚集在一起的人越來越多,史稱“預謀效力者日眾”。

從密謀策劃政變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到,前後歷時不短,參與人數不少,相對來說,保密性就出了一些問題。

仁祖反正的政變在發動之粗略統計就發生過四次差點使得政變胎死腹中的危機。

第一次是李貴想任命申景禛為自己屬下的中軍,但申景禛行事鬼頭鬼腦,遭到領議政樸承宗的懷疑,請求光海君調任申景禛為曉星嶺別將,這是第一次危機,不算很大,但也不乏危險,只是光海君和樸承宗心比較大,沒有進一步追究。

第二次李貴將其政變的意圖暗示給都元帥韓浚謙和自己的上司黃海道觀察使李溟兩位封疆大吏,韓浚謙是綾陽君李倧的岳父,知道後默不作聲悶聲大發財,而李溟則將此事和朝中權貴朋友說了一下,因而遭到了司憲府的彈劾被罷了官,於是李貴的舉事計劃被迫中斷;這是第二次危機,已經有點大了,但是政變的端倪沒有受到進一步追查而只是傳話者被彈劾,說起來也是醉了。

第三次有一個叫柳天機的人向朝中權貴告發李貴居心叵測密謀叛亂,被光海君重用的大北派的領袖李爾瞻指使司憲府和司諫院上疏揭發李貴有“扶護西宮(即仁穆大妃)”之謀,請求光海君逮捕李貴、金自點進行徹查。這時,已經出家為尼的李貴之女攀上了光海君寵妃金介屎的關係,兩人甚至“約為母女”,李貴之女在金介屎面前為李貴、金自點說好話,並借了幾千兩銀子賄賂金介屎,

因為金介屎的疏通說情,加上光海君早已不滿李爾瞻弄權,所以李貴及整個政變集團逃過一劫,只是為了韜光養晦,政變又推遲了兩個月。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王的女子》劇照,左為光海君,右為金介屎)

第四次是有個叫李而攽的參與者將政變陰謀傳了出去,輾轉為領議政樸承宗(就是第一次危機中懷疑申景禛的那人)得知,樸承宗便讓李而攽告變,這時已經是預定的政變日期前夜,金自點得知後急忙安排敬獻酒饌給金介屎,這麼一來,光海君便和金介屎等諸姬在魚水堂花天酒地。樸承宗做了幾手準備,一面設置了準備審問參與政變人員的推鞫廳,另一面將李而攽的告變上報光海君,但光海君正在“開派對”,所以不以為意,樸承宗等再三請求,光海君才勉強下令召集大臣,但此時夜色已深,宮門關閉,大臣們都進不了宮,於是只好改在備邊司聚會待命。

樸承宗得不到光海君的旨意,又相信掌管衛戍漢城的正規部隊的訓練大將李興立(是他的親家,但此時已經被政變者說動成為內應)的說法,所以還是推遲了原來已經準備進行的調查,政變集團再次逃過一劫。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金介屎是光海君的寵妃,光海君在位時專擅朝政,烜赫一時。仁祖反正時被殺)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李英愛也飾演過金介屎)

前面說了,第四次危機已經是政變前夜,因為光海君、樸承宗等還是沒有及時反應,天啟三年(1623,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元年)陰曆三月十二日(4月11日)夜二更,政變正式發動。

塵埃落定,李爾瞻、鄭仁弘、韓纘男、樸鼎吉、李偉卿、柳希奮等數十名光海君的重臣先後被捕並被處決,樸承宗、樸自興父子自殺,還有大批人被流放。光海君及廢妃柳氏被流放到江華島,分處不同地方;王世子李祬則流放喬桐島(後來李祬欲挖地洞逃走未遂,被賜死,光海君於是絕嗣)。

金介屎政變發生時正在宮中供宮人做佛事的寺院淨業院供佛,聽說消息後急忙逃匿民間,很快也被政變部隊逮捕並斬首,劉夢玉、鄭夢弼等金介屎的親屬同黨也通通身首異處。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光海君墓,光海君去世後被王子君之禮葬於楊州赤城洞)

當我們知道金介屎、李爾瞻、樸承宗等人乃至光海君自己的下場,回顧當初他們的各種反射弧過長、處理事情半吊子,甚至是和死敵打得火熱,收銀子收酒食玩樂開心得不亦樂乎,實在有點無語。

而回過頭來看“仁祖反正”的整個政變過程,也實在是有點人多口雜、各種不靠譜,步步驚心走到成功,第一反應也只能說是狗屎運了。

而如果再進一步考察,原因則有一點複雜:

從某種角度,光海君和其頭號重臣李爾瞻的關係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光海君一方面不點名地批評李爾瞻為“宗社之罪人”,另一方面在李爾瞻遭遇專擅政權、舞弊科舉及廢母殺弟等罪行的控訴時,光海君雖然沒有沒有處置他,但也表現出對他的厭惡,一個表徵就是對控訴李爾瞻的慶尚道儒生沒有任何處罰。

這實際上是光海君對前期單純依靠大北派勢力的政策調整,也是對自己前期屢興大獄的做法的矯正,“廢母殺弟”的詛咒消解著光海君政權的合法性,讓他成為士大夫心目中敵人,光海君必須正視和解決這一問題,因此,西人派等反對派的成員獲得釋放並重新起用,李爾瞻等提出的要進一步整肅同僚的建議光海君往往拒絕。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電影《光海,成為王的男人》中光海君有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平民替身)

光海君沒想到的是,西人派等反對派的成員獲得釋放並重新起用,為“仁祖反正”創造了人員支持上的條件;他對之前屢興大獄的做法的矯正導致的寬容態度,又直接或間接使得政變的多次近似暴露有驚無險——這才是“仁祖反正”能夠涉險過關的主要原因,金介屎納賄弄權、光海君耽於遊宴,則很可能是勝利者的栽贓,不足為據。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金介屎與張綠水、鄭蘭貞、張禧嬪被並稱為“朝鮮四大妖女”,但多少有些被汙名化)

光海君的結局當然是很悲慘的,他被廢黜後,曾經被他打入冷宮並且有殺子之仇的仁穆大妃對他仇恨難消,想在給明朝的奏文中加入“早加刑章、以謝人民”內容,試圖請求明朝同意處死光海君,但被當時的領議政勸止;在遭遇妻子橫死(王妃柳氏、昭儀尹氏、尚宮金氏即金介屎、昭容鄭氏、昭容任愛英)、兒子兒媳橫死(廢世子李祬、廢世子嬪樸氏)的悲劇之後,光海君又活了18年,此中顛沛流離(每逢變亂光海君都會被轉移安置)自不待言,哀愁悽慘也在意中。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1641年,光海君逝世於濟州島)

有意思的是,雖然光海君因為非嫡非長,其世子地位在早年一直得不到明朝的確認,他本人也對明朝採取陽奉陰違的敷衍態度,但是他縱橫捭闔的巧妙手腕讓明朝君臣對他印象不錯,評價也不低,仁祖反正後,明朝官員仍稱讚光海君“其有功於天朝也甚巨”,是“十數年來忠順之臣”,進而影響到明廷質疑仁祖的合法性,遲遲不予冊封,即使顧全大局冊封之後,明朝在心裡還是把“仁祖反正”定性為“篡逆”;後來明朝也多次向朝鮮過問光海君的生死,某種意義上正因為這樣,被仁祖冠以無數罪名的光海君最終才能得盡天年。

明朝天啟年間鄰國發生這場政變,過程各種不靠譜最終卻還是成功了

(韓國曆史學家韓明基的著作對光海君評價甚高)

從明朝的態度可知,有文史作者認為光海君下臺是因為得罪了明朝(“得罪明朝的結局有多慘?這位朝鮮國王因為外通後金,竟被大臣廢黜"),這基本上屬於信了所謂“仁祖反正”政變者文宣的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