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尊重父母,这三个实验告诉你问题在哪里!

孩子不尊重父母,这三个实验告诉你问题在哪里!

小轻不久前和一个朋友吃饭,席间朋友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她倒也没有离开,直接就在座位上以一种非常不耐烦的口气和妈妈讲电话,甚至还有一点粗鲁。事后我问她,为什么和妈妈说话这么凶?她反倒一脸惊讶,称自己从小就是这么和妈妈说话的,她从来也没觉得这样不礼貌。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是少数案例,很多孩子或家长常常会不经意间表现出不礼貌的态度却完全不自知,只因缺乏对他人足够的尊重。

什么是尊重?

孩子不尊重父母,这三个实验告诉你问题在哪里!

尊重,这个我们经常听到、却似乎不怎么明白的词语,到底跟教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随意在街上走走你便可以发现答案。

你看左边那个带着4岁女儿的年轻妈妈,身上正背着女儿的小包。

还有右边这位刚走出童装店的爸爸,他3岁的孩子正在吆喝:“快帮我穿鞋子!”

还有这位在餐馆吃饭的小弟弟,他的妈妈正在告诉他:“你看爸爸都不吃这个香菇,我们一起嘲笑他:哈哈哈!哈哈哈!”

以及在便利店一定要买糖果的妹妹,那么用力地踩地板,那种弹簧腿不去学踢踏舞实在太可惜了,除非你买给她,否则她不会停止。

这些状况我们都感觉是不被尊重,那怎样是尊重人呢?

“倾听对方的声音,了解对方的感受,给与对方属于他的责任,也将他所期待合理被对待的方式,给与他。”

三个娃娃的实验

孩子不尊重父母,这三个实验告诉你问题在哪里!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社会模仿实验。研究者让幼儿园的三组孩子看一段影片,片中有一个大娃娃,然后一群小孩冲过去踢这个大娃娃,第一组孩子看到的影片是:踢完娃娃后孩子们得到了一颗糖果,第二组的影片则是踢完后什么事都没发生,第三组的影片却是踢完娃娃后每个人都被打了一下屁股。

猜猜这三组孩子看完影片之后,再看到一模一样的大娃娃,哪一组孩子往死里打娃娃?哪一组孩子最不想碰娃娃?

是的,你的直觉与研究结果一模一样。第一组孩子疯狂打娃娃,而第三组孩子最不想打娃娃,为什么?因为第一组的孩子借着影片中的线索,假设了打娃娃会得到糖果,而第三组影片则是告诉孩子们,千万别动娃娃,小心皮肉的痛。

那么,我们的孩子,又会在哪些线索里去观察自己该做些什么事,哪些事会受皮肉的痛,哪些事有糖果吃呢?

如你所想,日常生活中的每分每秒:爸爸怎样对待妈妈,妈妈怎样对待奶奶,奶奶怎样对待爷爷,爷爷又怎样对待爸爸……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谁表现出不可违抗,又对谁鞠躬哈腰,对谁是大眼瞪小眼,有对谁是呼来唤去,孩子全都看在眼里。

这些他看过的影像纪录,就储存在他的小脑袋瓜里,让他准备与这些人互动时,心里有底。而这些权利的运作,谁的感受可以最不在乎,对谁说话应该最大声,谁最有权利,又应该怎样对待,谁在痛苦,又是怎样无能为力,谁在坚强,又在抵抗着什么……这些人际间的交织,也都记录在孩子的资料库中,帮助他知道应该怎样与人互动,什么时候要放肆,什么时候又该亦步亦趋。

孩子不尊重父母,这三个实验告诉你问题在哪里!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卖歌阿捏怕吻妈妈(别再这样打我妈妈[闽南语])”。

当主要照顾者都无法快乐时,一个不快乐的妈妈有可能教养出快乐的孩子吗?一个被束缚的妈妈有可能教出敢闯荡世界的孩子吗?

多一点宽恕、包容与尊重,让每个人可以得到他的自由、权利以及责任,不管是对孩子或是对任何一个成人,都是有帮助的。做到这件事,不仅可以包容异己,还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未来。

你的脑海里还有爷爷对着谁吆喝的身影吗?那时候你躲在哪里?或是谁对谁不公平对待时的样子,那些故事,那个被伤害的人,刚好是你所爱的人,而你感觉到如此无能为力。

的确,在这些风风雨雨中,总是会有一个坚强的人,默默地承担起这一切,然后慢慢地我们长大了、独立了,一切仿佛雨过天晴了。但你心里很清楚地知道,有些恐惧,或是憎恨,都被刻在你心底藏着的那块石板下,你想忘掉它们,却总发现在一些人生的转弯口,在众多纷扰的黑白混沌选择里,它们跳出来左右了你的决定。

那些看过亲人被剥夺自由权利而慢慢长大的孩子,究竟身上被锁上了多少脱不开的脚镣手镣?那些枷锁,又是怎样有形、无形地束缚着他们的翅膀,掐陷着他们的生命、思想与所有的能力呢?

时代越来越进步,但我们还是清楚知道:在社会的整体期待与假设里,女性仍旧是被视为操持家务与教养子女的关键角色。甚至有许多这类的教养书籍或理论,清楚地点出:没有女性的牺牲,就不会养出好的孩子。事实是这样吗?当女性为了子女牺牲奉献,在痛苦中咬牙忍受,就会养出比较有能力、比较有成就、比较幸福的孩子?这些孩子亲眼看着所爱的人牺牲、痛苦,他们的生命就会比较有活力与创造力?有可能吗?

事实上,研究表明:教养孩子的关键,是主要照顾者的爱、人格稳定度与适当关注的能力,这些能力与性别完全没有关系。

而现在,你不会相信还有多少妈妈,告诉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爸爸事实上根本不管事,每天回家就是做自己的事(包括看电视),而母亲必须同时兼顾工作、家务以及育儿,不只养大孩子,还要养好孩子。当孩子表现得不如预期时,这些母亲又承受了多少关注与压力,无法倾诉与寻求帮助,因为母职是天命,这样的一个非理性的信念与诉求,扣在每个母亲的头上,仿佛是解不开的紧箍咒。而当孩子发生问题时,只有一个可能:这个母亲不够尽责、不够努力,是这样吗?

以我们的教养机构来说,目前前往这里的家长已经是高度关注教养的群体了。如果还有这样的育儿不对等状态,我们就不该继续闭上眼睛,仿佛没看到问题,就当问题不存在似的。一个痛苦的母亲,养不出自在的孩子。性别平权不只是代表着对另一个性别的尊重,还代表着我们对整个未来子代的尊重与爱护。

不尊重伴侣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不尊重父母,这三个实验告诉你问题在哪里!

在课堂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孩子:小学一年级的他,对母亲的态度像使唤婢女一样极不客气,在教室里也远离其他女同学,仿佛靠近女生会得传染病一样。分组也绝对不会找女生同组,要是被老师强迫必须与女生同组,便会立刻像发疯一样地大喊大叫,仿佛这一刻他不竭尽全力地抵抗,下一秒钟他就会落入十八层地狱。在带着他讨论的过程中,那孩子会这样说:

女生这么白痴,我才不要跟女生同组!

女生都很笨!

女生都要听男生的话,所以你现在要听我的话!

我现在要出去,我跟你说(命令口吻),你要听我的话!

你不听我的话,我就叫我爸来揍你!

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这样的男生身陷性别偏见的毒坑里,尽管他已经无数次亲眼见过其他的女生表现得如何优秀,甚至比他的表现好太多,他仍旧无法打开自己脑中的刻板黑墙。在他的世界里,他看不见真实,只看得到自己的意念所投射的影子。试想一下,这个孩子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是男性,他就立刻强过这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当一个人(无论是成人或孩子)有这样想法的时候,请问他有能力与这个世界竞争吗?

在这种思维的左右下,孩子有办法客观地理解这个世界上真实竞争力的差异,有办法听进去母亲给他的生活忠告吗?

完全没有。因此这个孩子在带着这种思维的时候,他的各种学习、表现、态度,包括课业以及礼仪、人际关系等,都十分差强人意。他没有人缘,没有成绩,没有能力可以做任何表现,除了逞强与鄙视女生。

于是,我们告诉了这个孩子一个故事:现在,有一只男生的老虎要吃你,他说:“过来,我要吃你。”而旁边有一个女生的老婆婆告诉你:“小朋友,快跑,我保护你,你快跑。”请问你要听谁的话?

那孩子愣住了,他没有办法回答。他以前所有的正确知识在这么简单的问题下,卡住了超过3分钟,足足可以被老虎撕裂吞进肚子里的3分钟。

当然,3分钟之后,孩子决定要改变他对待女生的态度。因为他无法确定,未来会救他一命的人,到底会是什么性别!

试想:一个性别平等的国家有20万个成人,就有20万个头脑尝试解决问题。但一个性别歧视的社会不但自己先砍掉一半性别的脑袋,若再使用阶级制,向上揣摩思维的结果是只有一个脑袋在解决问题,这样能有竞争力吗?

尊重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就像爱护我们的每个孩子一样。多一个人是自信自在的,我们的社会就可以多创造一分价值,多一个人能自在地呼吸,我们的孩子就多一份深层的能量。只要我们试着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孩子身上的枷锁就少一点,竞争力就强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