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區:大山深處一個女支書的古村落振興路

四川在線消息(賈旭 杜淵)花紅柳綠、蜂飛蝶舞。陽春三月,走進巴中市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在如織的遊人中,有一位清瘦的中年婦女格外忙碌,她一會兒帶領大家參觀歷史文化博物館,一會兒給大家講述未來的發展規劃。

鄉黨委副書記聶小云說:“這是一個對事業執著如山的幹部,只要她認定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來’;但在具體工作中,她就像那山間溪流,執著於奔赴大海,又懂得變通方法。”

當支部書記13年,歲月在她眼角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皺紋,也見證了界牌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村民都說,這些年村裡啥都在變,不變的是她對村民的真情和對事業的那份擔當。

她就是四川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四川省巾幗建功標兵、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黨支部書記李榮華。

 黨員心中的主心骨——

大事小事沒有難得住她的事

“羅懷平,村道路硬化中戰鬥在一線,樹立了典範;李華英,積極投身集體公益事業,教導兒女愛黨愛國……”界牌村“鄉賢、好人”榜上清楚地記載著12位村民或榮譽村民作出的積極貢獻。

村支部委員何九江說:“這個榮譽榜上遺漏了一個重要人物——李榮華,這些年村裡的發展變化多虧了她。”

2005年,遠近聞名的“先富起來”典型李榮華,被推選為界牌村黨支部書記。

“選一個女人當書記,村裡是不是沒得男人哦”“一個女人能幹啥,是不是裝點門面哦”“女人嘛,就在屋裡煮飯帶娃兒,在場面上顯擺啥”……在“男人扎堆”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中,李榮華顯得很“另類”。

“憑啥女人就不行?婦女也頂半邊天!”李榮華承諾,一定做實事、辦大事、解難事,把界牌村振興發展的擔子扛起來。

話好說,事不好做。那些年,一條崎嶇不平的村道路,讓出行村民過一次罵一次。李榮華順應民意,決定把硬化村道路作為第一件大事來辦。

高中畢業的李榮華打了一晚上腹稿,用致富路、出境路、生命路給村民作動員,但幾次下來大家都眾口一詞:“修路是好事,要錢找國家,我沒有!”吃了無數的閉門羹,李榮華去找主管部門,接待的同志說:“修村道路是村民集資‘打底子’,國家出錢‘鋪面子’。”

李榮華回到村裡與幹部商量,“有錢的出錢、沒錢的投勞”,並親自帶領村民挖水溝、鋪片石……剛開始,大家熱情很高,但總有一些村民既不能出錢也不願出力,李榮華再三做工作,情況也不見好轉。漸漸地投勞的農戶越來越少,最少的時候,只剩下李榮華一家人和幾名幹部,這樣又過了大半月,一些村民過意不去,又加入進來。歷時3個月,終於把路基鋪好了。

接下來就是打報告,找領導彙報,爭取資金。由於界牌村道路硬化沒有納入當年規劃,各級領導和主管部門也不好辦。

“有時為見一個人,一等就是好幾天,有時感覺要成了,但幾天後又回到了起點。”村主任程宏志回憶,“住車站、吃泡麵、當‘賴皮’……李書記硬是把領導‘拖’進了界牌村,爭取到100多萬元資金,把道路硬化了。”

道路硬化了,大家都覺得眼前這個女人真有“兩把刷子”。村民對她更信任、幹部對她更信服,大事小事都讓她拿主意。

李榮華也不含糊,在長期的農村工作實踐中,她總結出清單式管理、追蹤式督查、對賬式驗靶、問責式追究的抓落實“四式工作法”,動態聯繫、活動聯絡、利益聯結的“三聯群眾工作法”,親情式溝通、對比式算賬、抱團式發展和示範化引領、品牌化經營的產業發展“三式兩化工作法”,村民選戶型、“兩委”定風貌、專家定方案的新居建設“一選兩定工作法”。

方法對了路,事業邁大步。說起這些年村裡大事、好事,村民楊先林如數家珍:建起了全省第一家村級博物館、建好了紅軍烈士陵園、新修了聚居點、成功創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村……

如今的界牌村“兩委”班子堅強有力、黨員幹部人人爭先、後備隊伍人才濟濟。楊先林說:“李榮華就是界牌村的女諸葛!”

群眾眼裡的領路人——

跟著她乾沒得錯,日子越過越紅火

道路硬化了,環境改善了。如何讓村民腰包鼓起來,是李榮華一直思考的問題。

大家發言很熱烈,也很誠懇。一些人說:“這些年在外頭,最想聽到的是家鄉話、最想見到的是家鄉人、最想吃的是地道的家鄉菜。”

一語點醒夢中人。和全市大部分農村一樣,界牌村也有很多諸如老臘肉、芽菜、煙燻豆腐乾等風味獨特的特色農產品。以前,這些產品除招待親朋、互相饋贈外,沒有產生經濟效益。

2016年3月,村支部決定以黨建惠民活動為抓手,大力實施“電商扶貧·山貨出山”行動。李榮華聽說何九江等人有返鄉創業意願,就反覆向他們講家鄉優惠政策、遠期目標規劃,承諾無償提供一年特色農產品,免費提供電腦、航拍器等辦公設備。

被李榮華的真誠打動,何九江等5名大學生回鄉試著開辦農村電商網站。開頭幾個月,生意很不景氣,連基本工資都掙不夠。何九江找到李榮華準備放棄,李榮華鼓勵說:“萬事開頭難。你把村裡的宣傳片、村歌和農產品生產過程錄製下來放到網站上試一下。”

果然,網站關注度越來越高,生意也逐漸有了好轉。一塊錢的尋常芝麻餅賣到三塊六、一小瓶普通豆瓣醬賣到幾十元,村民都在驚訝電子商務的神奇。

隨著電商產業的發展壯大,村裡的特色農產品開始供不應求。李榮華牽頭組織成立巴中市優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基地化生產、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管理、品牌化經營的理念,註冊“優土農”“施小廚”兩個品牌,把村裡36戶群眾組織起來專門從事臘肉、農家豆瓣醬、煙燻豆腐乾等特色農產品生產。

何光義家就是這36戶之一。老何原來在溫州開拋光廠,一年下來也能掙點錢,但遠離家鄉著實讓他感到很孤獨,聽說村裡抓電商產業效益不錯。他毅然關掉廠子回來專門加工煙燻豆腐乾。“現在一年就能掙10多萬元。”老何感慨,想不到自己家裡的產品還能遠銷全國。

“2017年實現電商收入174.4萬元。現在打開騰訊、優酷等視頻,就能看到界牌村土法生產的特色農產品。”何九江介紹,李榮華又組織群眾依託電商平臺大力發展特色果蔬產業,預計村裡2018年可實現收入

“村民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何九江笑呵呵地說,到那時,村裡將會湧現很多小老闆。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每年春節、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李榮華都把群眾組織起來,開展唱村歌、薅秧歌、舞龍獅和文明之星、致富之星、最美公婆(兒媳)評選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大家在濃郁的鄉村文化藝術薰陶中鍛鍊身體、增進情感,涵養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

 家人口中的女漢子——

再苦再累都不說,一天到晚見不著

“當幹部既要能吃苦,還要能吃虧”是李榮華的口頭禪。為了村裡的工作,她把繁重的家務推給70多歲的公婆,很多時候還要讓身為村醫的丈夫程天兵忙裡偷閒做義務工。

“家人都理解。”程天兵說,農村工作不好做,她當這個支部書記很不容易。

“我也勸過幾次,讓她別幹了,家裡啥都不缺,可她每次都說再幹幾年,等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就退下來。”程天兵心疼地說,沒有辦法,家人只有‘縱容’她。

2014年春節,寒磣的團年飯和沉悶的氛圍,讓公婆程會蘭預感家裡這次一定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兒,可是再三追問,兒子、兒媳都不說。吃過午飯,大孫子程柯文才偷偷告訴她,“家裡負債100多萬,把城裡的房子都抵押貸了款。”這個堅強的老人氣得睡了一下午,晚飯都沒吃。

事情原來是這樣,村裡流轉500畝土地引進的蘆筍種植業主劉某身患癌症,想將欠賬170多萬元的產業園區轉讓給李榮華。面對生命垂危的業主和憤懣討薪的村民,李榮華避無可避,在“搜幹刮淨”家裡現金的情況下,又用巴城的住房抵押貸款100萬元。現在家裡負債已達130多萬元。

程天兵心疼妻子,主動參與蘆筍產業園區管理,一家人起早摸黑、辛勤勞作。蘆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稍微管理不善就要賠錢。為了保障園區有效運轉,李榮華又動員養子趙先科回村新建黃牛養殖場和土法釀酒作坊,走“套種玉米—養牛—釀酒”的循環發展之路。終於,蘆筍產業園區步入穩健發展的軌道。

2017年,中央、省委下撥補交黨費30萬元支持發展集體經濟,村裡沒人願挑這副重擔。李榮華動員大兒子程柯文辭去巴州區城管執法局的工作,成立程氏甜遠種養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養殖中華蜜蜂350箱。據測算,合作社年收入可達42萬元,養殖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可達8萬元。

這是個把大家看得比小家重要的女人。有一次,讀小學一年級的小兒子突然生病,在鄉衛生院連續打了幾天吊瓶,仍高燒不退,大家建議送到城裡去醫治。那時正趕上村裡修路,李榮華忙得不可開交,就讓丈夫一人帶小兒子去縣城,可小兒子總是哭喊著要媽媽,電話那頭的李榮華只能默默擦眼淚。

李榮華用實際行動感染著每一個村民。現在,見到村裡來客,大家都輪流把家裡的臘肉、蔬菜送到她家,幫她煮飯炒菜。

在李榮華心中,群眾有兩張臉:哭臉,說明自己工作沒有做好,必須改進;笑臉,是群眾最高的褒獎。這些年,每當看到村民露出會心的微笑,她覺得一切努力和付出都特別值得。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既為界牌村加快發展帶來了嶄新機遇,也讓李榮華感到肩頭的責任更加重大。

使命如山,初心如磐。李榮華堅定地說:“一定要挑好界牌村振興發展這副重擔,努力把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