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家燕歸來

說不清楚從那天起,辦公樓門庭下忽然就長出個燕窩來。雪白的牆壁拐角處扣著半個赭黃色的“大碗”。沒過幾天,那赭色碗口處便常常探出三四個半拉的褐色小腦袋,裂寬極其誇張的鵝黃色大嘴巴尤其顯眼,哦,雛燕居然已經孵出來了。

春到家燕歸來

門庭下開始多了異樣的熱鬧。雛燕的嘰喳,老燕的呢喃,以及翩然穿梭於門庭之下的輕捷剪影,著實讓在此辦公的人好一陣驚喜,進出樓門時總禁不住駐足觀望一番。

要說,這樣的現象應該沒什麼稀奇。小時候,家在農村。村裡許多人家的屋簷下甚至堂屋內都有“秋去春還雙燕子”的窩,每到春暖花開時節,“年年此時燕歸來”。後來住進了城裡,把自己封閉在“水泥桶”或“玻璃罩”裡,加之近幾年城區不斷擴張,在朝建夕拆的造城運動中,連過去的近郊農舍也都一夜之間換了模樣。一幢幢光潔耀眼、嚴封密閉的大樓拔地而起,使得那些戀著故土的燕子“歸來愁不語,舊巢無覓處”。這些找不到家的燕子便淡出了我們這些“高貴”的城裡人的視線,以至於在辦公樓的門庭下驀然看到久違的家燕歸來,便倍感驚詫與親切了。

春到家燕歸來

驚詫中,讓我似乎覺察到了人們心靈深處的一絲自責與追問!

家燕是燕子的一種,體型較小,頭部栗色,背部黝黑光亮,腹部白或淡粉紅色,喜歡接近人類,多在人家門庭上方牆角處或室內屋樑下築巢。鳴聲輕細呢喃,親切而不聒噪,食物則以蚊蠅等昆蟲為主,幫助人類減少蚊蠅襲擾之苦。那些築巢在室內屋樑下的家燕甚至隨主人“日出而作,日暮而歸”。被主人視為家庭成員一份子,大概“家燕”之名由此而出。

家燕是典型的候鳥,當第一波寒潮襲到北方之前,它就飛離北方的故居,到南方越冬。但它們卻不忘故土,無論遷飛多遠,縱使隔著千山萬水,卻總要在次年北方開春之時,哪怕折騰的精疲力盡、死去活來也要返回曾經的故地。

春到家燕歸來

家燕往往選擇環境優美而且能得到人們呵護的和善之家築巢,所以,人們都樂於甚至期盼家燕在自己的房屋中築巢,生兒育女。誰家屋簷下壘了燕窩,尤其年年舊燕歸來,便被視為吉祥、有福的事,一定會好生看護。記得小時候在鄉下,麻雀窩可以隨便掏,但家燕窩是絕對不能去碰的。偶有小燕子試飛落地,大人一定會把小燕子輕柔的託放回窩裡。如遇不懂事的小孩掏了小燕玩,一定會遭到大人的斥責,並被告知,玩小燕是要害眼病的。小孩便乖乖地將小燕送回窩裡。

喜歡與人同室共居的家燕自古受寵,善良的鄉下人把它當成自家人來待承。文化人則寄情於家燕,吟詠出幾多千古佳句:花紅柳綠時分,元雜劇家喬吉望著蹁躚於花影柳蔭之間的家燕,高興地唱到“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豐丰韻韻”;而歐陽才子修翹首暮春的潁州西湖之畔,望落英遍地,曲盡人散,頓感春去人空,心無所守,唯見家燕歸來,稍感慰藉,便提筆揮毫,發“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之感嘆;燕子雌雄頡頏,出雙入對,讓人睹燕生情、渴望比翼。詩經就有“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的句子。後來,讓那個孤傲的宋人晏幾道也道出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惆悵與嫉妒,更讓那個被稱為大晏的晏殊訴說了“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的孤苦淒冷,大有人不如燕之痛;人們還感念家燕秋去春回,不忘舊巢之情,藉以抒發世事變遷的感慨。曾讀過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無奈,曾讀過張炎“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的悲滄,也曾讀過文天祥“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的憤懣……

春到家燕歸來

小小家燕,可曾知道,它承載了人們多少歡愉之喜、思念之苦、黍離之痛、國破之憤,負載可謂重矣!直到今天,這樣的負載依然如昨。

去年夏天,在老山前線參觀邊防部隊“戎邊英雄連”時,在連隊營房的一處廊簷下,十分意外地看到了一窩家燕。更讓人意外的是,在家燕窩下有一塊有機玻璃牌子,上面寫著一首詩:“自古完卵無傾巢,從來憐愛少兵刀。老山飛來和平燕,帶我丹心入雲霄。”排長小夏告訴我,這個燕窩已經好幾年了,每年春天,燕子都會按時返回到這裡。那首詩是教導員楊猛所作,字裡行間表達了邊防軍人嚮往安寧,珍愛和平的真情實感。

寫下這些文字時,第一窩的小燕已經飛離,第二窩的孵化已經開始。再過二十幾天,第二窩的小燕又要展翅試飛了。

我囑託門衛,一定看好它。

不知道明年的此刻,這裡的房舍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不知道明年的此刻,能否在這個門庭下再次看到這雙家燕與它們的兩窩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