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有多富?

“四大家族”有多富?

在美化民國的眾多美文中,有一部分文章鎖定在民國高官身上,蔣介石手上的高級將領們個個用兵如神,共產黨的將領與其相比不過土包子而已。在這個問題上,本人不想做過多評判,只用一句話就可以了結:毛澤東用“三大戰役”就置蔣軍隊於絕境,何來一流將帥?

現在,有那麼一批人,專門收集當年洋人在中國拍攝的照片,說舊中國如何如何的美,說中華民國的自由經濟最好,他們從不曬舊中國鏡頭下的悲慘世界。在中華民族遭受日本蹂躪時刻,蔣介石竟為了討歡宋美齡在南京造“項鍊梧桐景”,公知們說這是“懂浪漫”。誇蔣也就罷了,他們還不忘暗諷毛澤東一家土氣。拿著民膏尋戲算浪漫?那慈禧還懂造圓明園呢!

看民國是好是壞,須先看懂“四大家族”。大部分人只聽說“四大家族”很富,但到底怎麼個富法卻知之甚少,我今天的重點就想說說“四大家族”,讓大家認清他們的財富有多龐大,在國難家亡的時代,你也就不難理解其時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實狀態。

●●●在金融領域

抗戰勝利後,因為接收了日本侵略者原來的正金、住友、朝鮮等銀行以及侵略者曾經掠奪的銀行財富,四大家族的金融控制力得到進一步加強,1946年底,四大家族控制或間接控制的銀行總數達2446家,佔銀行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1947年,《大公報》指出:國家的收縮和通脹權都掌握在他們手上,收購土產、票據兌現、大小放款、抬高或壓平金價、收購農作物、供給外匯等大大小小的工作均由四大家族包辦。(摘自《近代中國經濟史》第153頁)

至1948年,法幣流通量已經為1937年的四十五萬倍,上海、南京和漢口的物資批發價為1937年的600萬倍,天津物價為1937年的750萬倍,廣州物價為1937年的455萬倍,重慶物價為1937年的280萬倍,此時的金融已經不能算是金融,金融只是國民黨要人麻木苟延的敗亡工具。(戴立庵,《文史資料彙編》第八輯,第93-102頁)

●●●在商業領域

四大家族的商業壟斷在戰前已經開啟,但真正實現壟斷還是戰爭期間和戰後,主要以兩種方式展開:官式和商式。

壟斷組織有:1、1937年,在“軍事委員會”之下設立“貿易調整委員會”,下面再設復興、富華和中國茶葉三大公司,對蔣管物資進行統購統銷;2、設立“資源委員會”,對各類礦產品進行統購統銷;3、在國民黨八全會上設立專賣制度,由四大家族的公司負責鹽、糖、煙等買賣,後因反對強烈於1945年取消;4、1942年成立物資局,原由孔家主導的福生局掛靠於物資局,實現其對工農業商品的野蠻壟斷。除此之外,戰時以私人名義開設的公司還有:孔家的慶記紗號、強華公司和大元公司;宋家的中國棉貿公司、重慶國貨公司和西寧興業公司;陳家的華華綢緞公司、棉花運銷公司等。以慶記紗號為例,它就統包了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整個紗布市場。(陳真、姚洛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彙編》第一輯第94—95頁)

抗戰結束後,四大家族貿易網不斷擴大,光在上海,宋家就有孚中公司、進出口貿易公司、統一貿易公司、金山貿易公司和利泰公司;孔家就有楊子建業公司和長江公司;宋美齡就擁有中美實業公司等。中美實業公司主要由宋美齡和美國人陳納德合辦,它的業務無所不包,總公司設在上海,各地都有分公司,在對外中,獨佔美國貨物輸華和中國貨物輸美。宋家的孚中公司獨擁美國鋼鐵輸華業務,即使在國民黨禁止高價進口汽車和冰箱的情況下,該公司仍然可以毫無攔阻地進口。(陳真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彙編》第四輯第768頁)

1931年之前,蔣介石把軍火貿易基本上都交給何應欽辦理。但到1932年,宋子文發現軍火貿易回佣極其豐厚便開始眼紅,建議蔣介石將此項業務交給財政部接洽,並列舉省錢途徑,蔣介石同意照辦,宋取得軍火採購權。沒想到孔祥熙奪了財政部的權,李駿耀,李祥煌等軍火老手全歸孔調用,德、法、美、英、意的軍火貿易全權由孔掌控。孔令侃的楊子公司就是承襲其父孔祥熙產業而成為軍火貿易商,這種私相授受的勾當竟可以當著鮑利的面毫不避諱地告訴我。(孔祥熙原秘書譚光回憶錄《文史資料選輯》第55輯第59-64頁)

●●●在工業方面

抗戰開始後,利用“軍事委員會”改造“工礦調整委員會”,按照這個機構的規定,民營工業逐步向四大家族的資本集中。孔家的中國興業公司,共設13家工廠,經營中心是鋼鐵;宋家控制的雍興實業公司,下設18個工廠,頒佈在陝甘兩省,主業為紡織;陳家的大華企業公司、華西建設公司、中國礦業建設公司也是規模巨大。

抗戰結束後,華北的永利化學、久太精鹽、啟新洋灰和耀華玻璃四大工廠被四大家族控制。另外,日本企業被接收後,大部分也被四大家族參入官股,全國性企業有7家,地方性企業有8家。在交通方面,四大家族幾乎全部壟斷了鐵路網、公路網、輪船公司和航空公司,民族資本佔比極小。孔祥熙和宋子文本不和諧,但在聯合夾擊民生公司一事上是利益共通的,盧作孚通過投靠“政學系”才免於民生公司被徹底吞併,後來,孔、宋又唆使招商局挖腳民生公司,試圖用釜底抽薪的手法拖垮民生公司。(摘自《北國春秋》第22-23頁;《文史資料彙編》第183-194頁)

●●●在農業方面

四大家族不直接經營農業,主要通過商業實現對農村的控制,棉花、茶葉、蠶絲和桐油皆由他們統購統銷。另一方面,四大家族利用金融優勢在農村從事高利貸業務。陳家設有華西墾殖公司,在雲南一省就佔地十萬餘畝;蔣經國的“新贛南國民經濟建設公司”壟斷了贛土特產、竹木、食糖和紙張的貿易業務。(嚴介中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選輯》第345-346頁)

●●●在債務和外匯方面

什麼叫“發國難財”?發債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伎倆之一。國民黨政府主要靠借債度日,不但發內債還發外債。除了1937年公開發了一次“救國公債”(實際是逼捐)外,其餘發債都是不公開發行。政府公債以總預約券的方式向銀行進行抵壓,再由銀行墊款給國民政府,國家再用這種預約券作為發行準備,發行不兌現的紙幣。這樣,四大家族既在公債發行中發公債財,又在法幣發行中發了一筆法幣財。以美金和英鎊為本位的公債有一部分是用來詐騙華僑錢財(以“支援抗戰”為掩護)。抗戰時期,四大家族還利用自己的地位借到了不少外債,他們用這些借到的美元和英鎊作為內債擔保繼續發行內債,既發外債財,又發內債財。而對於中國人民,不僅欠了外債,而且又欠了內債。(《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第49頁)

由於法幣的急劇貶值,上海出現了法幣與美元、英鎊之間的黑市比價,市場混亂,英美帝國甚至可以自行掛牌買賣外匯。四大家族利用混亂之機大發橫財,1946年1月下旬,陳家以“中國農村電影教育公司董事長”的資格按20(法幣):1(美元)的官價預購外匯119萬美元,3月4日,官價外匯比提升到3000元,按黑市價,陳家的這一操作就獲利354000萬元,獲利之後,又通過外匯政策換成黃金和美元存入美國銀行。(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編寫組《中國近代經濟史》第162頁。

小結一下:“四大家族”在近二十年的統治史中,大約聚斂了近200億美元的資產財富,相當於民國時期兩至三年的全國國民收入。(摘自《中國近代經濟史》第164頁)

可能有人對“200億美元”這個數字還不夠容易理解,會習慣性拿今天的財富數字對比。我不妨再直觀一點講:1943年的1000萬美元可以給國民黨的6個軍全部配置美式裝備;1948年,宋子文從美國借1億美元可以保證國民黨政府1個月的金融穩定。

歷史是一個漸進與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國近代的悲劇不只是體現在中華民國時期,它是諸多民族悲劇的積累和繼續。我們本不應該把矛頭指向某一特殊時期,尤其是沒有必要指向國難時期。但是,某些精英為了醜化新中國和醜化毛澤東,刻意要製造出一個“神奇美妙的中華民國”,那就不能不給予適當的回應了。

我們面對歷史,面對現實,都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決不可持“立場高於一切”的極端心態,決不可昧著良心造謠生事。“四大家族模式”會是未來中國人的理想選擇嗎?

我在公開與某些人進行論戰的時候,都會註明資料出處,不象某些人的文章從不註明資料來源。非常歡迎大家對我的陳述提出批評指正,我會對我的文章負責。

寫於2018年2月18日星期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