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寧德的故事留給我們深深的思考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首岳飛的《滿江紅》不知激勵了多少的英雄豪傑、有志之士奮發向上、奮勇拼搏。是的,三十年在歷史的長河裡顯得微不足道。可是,寧德人民卻永遠記得這三十年。1988年6月,習近平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在任期間為寧德的擺脫貧困做出了巨大探索和努力。轉眼間,三十個年頭過去了,寧德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5月31日《光明日報》刊發《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和評論員文章《閩東事 天下理》,引起廣泛討論。這三十個年頭,寧德人民牢記囑託、不懈奮鬥;這三十個年頭,我們奮勇拼搏、砥礪前行;這三十個年頭,我們銘記於心、念念不忘……

因地制宜,對症下藥治貧困。“八山一水一分田”陳述的是福建山與海的獨特融合,但這種地理特徵卻給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著實出了道生計難題。“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它的土地資源被山與山擠壓到最低限度,土地不論“畝”,甚至不論“分”,只論“能出幾擔穀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貧積弱,如影隨形。如何擺脫這地理條件的限制,如何帶領寧德人民走出貧困的桎梏?這是習近平所關心。1988年9月,在閩東九縣深入調研後的習近平,重新梳理了“山”與“海”的辯證法,因地制宜地規劃了山海田協同發展的理念,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獨到見解。30年過去了,赤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2017年,赤溪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貧困戶數從1984年的352戶減少到目前的2戶……如今的赤溪村已然成了脫貧致富的標杆,響應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召。由小見大,從赤溪村的發展縮影,到當今中國的精準扶貧,我們看到的是習近平對過去30多年扶貧經驗的總結與提升,從多種層次認識和構建了我國扶貧思想,極具針對性、現實性和實踐性。在脫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之時,我們更要辯證地看到仍有少數地區由於資源、交通、地理、文化、歷史等原因的制約,發展較為滯後,傳統的扶貧方式對這些“硬骨頭”成效已不明顯。如何攻堅克難,那就需要精準分析,精準發力,具體把脈貧困原因和貧困類型,對症下藥找準具體的脫貧致富之道,實實在在地用好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指導和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繼承傳家寶,練好乾部基本功。調查研究是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壽寧的下黨鄉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習近平不辭辛勞,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成了第一個去下黨鄉的地委書記。當時的下黨鄉是福建唯一一個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但越是貧困落後,習近平越要抓脫貧工作,越要讓下黨鄉的人民走出大山、擺脫貧困,實現發家致富的夢想。在田間奔走、在山頭勘測,他用雙腳丈量著下黨鄉的土地,用汗水浸潤著下黨鄉的荒野。正是這一步一個腳印換取的調查研究成果,才能夠為下黨鄉的發展解決瓶頸問題。2003年11月,習近平在接受央視專訪時就說:“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是的,只有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做好調查研究,才有發言權,才能把脈經濟,才能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今天我們各級領導幹部不能省了這種實實在在的調研之功。一分佈置,九分落實。幹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黨員幹部在調研中要力戒空談、崇尚實幹,通過調查研究真正發現問題,結合當地實際更好地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把腳步邁得更紮實一些,這樣脫貧攻堅戰才能實打實上一個新臺階。

情繫群眾,爭當致富排頭兵。《詩經·大雅·民勞》有云:“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是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在勞動和生活中渴求美好的小康夢。在歷經了2000多年的滄桑鉅變,勤勞樸實的中華民族雖歷經奮鬥,卻始終沒有在整體上擺脫貧困。解決好老百姓衣食住行,這是習近平一直牽掛的大事。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接受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使我們黨永遠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使我們的事業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往今來,人民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習近平深諳其中的道理。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頻繁深入貧困地區調研,每到一地都到鄉親們家中瞭解詳細情況,“進門問溫飽,開口詢冷暖”,當聽說鄉親們生活困難時,他就面色沉重,揪心難受;當看到鄉親們生活富足,他就笑逐顏開,由衷高興。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全面小康,這是習近平的心願,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辦好一件事,贏得萬人心。”三進下黨鄉,是習近平心繫貧困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是他對脫貧致富的一種執著追求,也是他對待工作的一以貫之抓到底的精神品格。今天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我們特別需要的是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