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再次歡迎遠道而來的她

習近平再次歡迎遠道而來的她

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國家領導人是誰?究竟是何原因造就了這位“老朋友”?5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人民大會堂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晤,這是默克爾出任德國新一屆政府總理後首次訪華,也是默克爾第11次訪華。習近平讚賞默克爾對中德關係的高度重視,雙方就中德、中歐關係與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了看法。

長足發展,擴大廣度深度。習近平指出:“2014年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以來,兩國關係得到長足發展,合作廣度和深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中方願同德方共同努力,推動雙邊關係不斷邁上新高度。”從默克爾高頻率的訪華次數可以直觀看出,中德之間往來合作有著良好的基礎,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與日俱增,中德全方位合作,成果豐碩,中國越來越成為德國和整個歐洲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中國連續兩年成為德國在全球最大貿易伙伴。2017年中德貿易總額達1866億歐元,中國是德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國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兩國合作前景無限,要在互尊互信、合作共贏的基礎上,不斷夯實務實合作,推動兩國關係在高水平上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中德之間不僅在經貿上緊密合作,在科技、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還保持著廣泛的交流合作,特別是在重大的國際關切上更是保持著友好的溝通協商關係。作為富有影響力的國家,中德兩國對於國際社會重大問題總能保持溝通合作,這顯然十分有利於歐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

“四者”並驅,強化溝通合作。習近平強調:“中德兩國要做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係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這應當是雙方下階段推進兩國關係共同努力的方向。雙方要保持高層密切交往,加強對雙邊關係的頂層設計,鼓勵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用好機制性對話,我們歡迎德國抓住中國新一輪開放機遇;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共同做大蛋糕、做大產業、做大市場,雙方可以在未來產業領域開展更多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要以人文合作為抓手,夯實兩國友好的民意基礎;要展現中德兩國的責任和擔當,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我們願繼續同德方在多邊框架內一道推進全球治理和多邊主義,在推動解決熱點難點問題方面加強溝通合作。中方讚賞德方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歡迎德國企業積極參與。”俗話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國際形勢變幻莫測,選擇和方向都很重要。共同的利益是影響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德兩國自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以來,成果豐碩,習近平對兩國關係提出“四者”,正當其時,兩國能夠抓住“共同點”,共同努力實踐,對國際社會將產生積極影響。抓住新一輪開放機遇,加強高層交往,把握科技創新,深化人文合作,明確責任擔當,共同應對挑戰,是兩國合作的根本領域。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開展富有成效的合作,為中德關係在新時代取得更大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中德兩國在“一帶一路”的合作中有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提振信心,堅定多邊主義。習近平指出:“中國始終堅定支持歐洲自主選擇的一體化道路,希望歐盟保持團結、穩定、開放、繁榮。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堅定倡導多邊主義,向國際社會發出更多明確、可預期、提振信心的信息,推動國際形勢朝著穩定和有利於各方的方向發展。”“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歐洲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中方一貫支持歐洲發展定位,也願同歐方共同努力為多邊主義發展助力。中方在很多場合不止一次強調“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是逆潮流而為,推行者應當及時“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對於這類問題德國與中國的立場往往十分一致,語調十分一致,德國憑著自身清醒的判斷能力,往往敢於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高聲說“不”,反對態度十分明確,大膽發表代表本國與歐洲合理權益的獨立意見,為維護歐洲的團結,推進歐洲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給歐洲國家作出了很好的表率,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德國能夠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為歐洲的穩定與發展以及完善國際治理體系作出積極的努力,在歐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主導作用,具有負責任國家的風範。在未來的發展中,可以樂觀地預見中德雙方在建設國際新秩序、完善國際治理體系等方面的合作基礎會更加的深厚,合作層面會達到更高的水平,從而推動歐洲和國際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默克爾表示:“很高興連任德國總理後很快來華訪問。我贊同習主席對德中關係的評價。中國是國際社會重要成員,是德國重要貿易伙伴。德中關係已進入新時代,德國願抓住中國深化開放帶來的新機遇,擴大德中貿易投資合作,擴大人文交流。在當前世界形勢發生很大變化的背景下,德中兩國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溝通協調,密切在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內業已富有成效的合作。德國支持增進歐中合作關係。”世界局勢複雜多變,中德關係豐富交織。德國意識到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兩國要充分用好二十國集團“三駕馬車”機制,增進中歐關係,不斷夯實合作,加強溝通交流,方能抓住機遇,推進互利共贏,增加兩國人民福祉,給世界帶來穩定、繁榮與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