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破頭也要往裡進 共享汽車蛋糕到底有多大?

近日,開開出行啟動儀式在長春第一汽車服務貿易有限公司舉行,標誌著又一企業加入到了“共享汽車”的大軍之中。

擠破頭也要往裡進 共享汽車蛋糕到底有多大?

不可否認隨著汽車“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快速推進,給汽車產業帶來了新的技術變革浪潮,同時也使諸企業及行業面臨著新的商機和挑戰。

就以共享汽車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有370家“共享汽車”公司註冊了,其中實際擁有車隊運營的公司超過了100家,據《2017中國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汽車共享出行用戶直接需求在2015年約816萬次/天,2018年有望增長至3700萬次/天,潛在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8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共享汽車市場規模將增加至93億元。

擠破頭也要往裡進 共享汽車蛋糕到底有多大?

困難重重

然而,汽車共享這片“新藍海”似乎看起來很美好。但是,目前共享汽車市場仍面臨很多問題,有些已經出局。

2017年10月,在北京地區運營的共享汽車品牌EZZY突然對公司員工宣佈公司解散。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擠破頭也要往裡進 共享汽車蛋糕到底有多大?

首先是成本問題。這是共享汽車的頭能難題,共享汽車屬於典型的“重投入”產業。起始階段需要購買車輛、設立線下網點,正式運營後要進行車輛維護、廣告宣傳、車輛保險、停車租金等,這些都需要商家投入大量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共享汽車的盈利週期很長,前期很長一段時間商家都會虧損,很難撐到獲得回報的那天。

其次是網點佈局問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要如何佈局停車網點,也是共享汽車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土地資源相當有限。

擠破頭也要往裡進 共享汽車蛋糕到底有多大?

另外,如今還有許多共享汽車企業提供的是新能源汽車,可以靠充電維持發動。這是因為國家對開發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會有補貼,商家在起始階段也能降低一點成本。

但這樣一來又有新的問題,充電設備該如何佈置。如果只佈置在停車點,那就降低了共享汽車的便捷度。但如果佈置在其他地方,又會出現充電標準不兼容的問題。

第三是用戶體驗問題。所有共享經濟都離不開押金問題,這點從共享單車的發展就能看出。不過和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的押金肯定會更高。

擠破頭也要往裡進 共享汽車蛋糕到底有多大?

押金是約束用戶行為,保障公司財產的手段,這點相信大部分消費者都可以理解。但真正讓消費者關注的是,押金最後能退還到位嗎?共享單車以前現過出現過這個問題,由於資金問題,或者是公司倒閉,消費者很難拿回自己的押金,這樣不僅影響用戶體驗,還會降低整個行業的信用度。

最重要的就是盈利問題。以投放了600輛共享汽車計算,一年的運營成本總計約8216萬元(含車輛購置成本7800萬元),以一年22萬次使用頻次統計,其收入約1200萬元,照此速度,需要近9年時間才能收回成本。

所以面對這些問題,商家必須要研究出更好的商業模式,建立更完善的產業鏈才是上策。否則,最終只會變成單純的“燒錢大戰”,而且不管經歷多少輪洗牌,都不可能有贏家出現。

那麼共享汽車還能走下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未來可期

在《汽車年輪》看來,共享經濟模式的核心是將閒置的服務、產品共享給需要的人們,不僅用戶所耗費的成本低,還可以有效解決閒置資源的浪費問題。

擠破頭也要往裡進 共享汽車蛋糕到底有多大?

之前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的汽車製造企業大都認為,共享汽車將會是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些跨國汽車企業也早已進入共享汽車領域,例如戴姆勒集團推出了以Smart車型為主的Car2go共享汽車品牌,且已進入中國市場;寶馬旗下共享出行服務品牌ReachNow也已登陸中國,主要以寶馬i3和MINI兩種車型為主。

而國內的北汽、上汽、一汽、吉利、長安、眾泰、奇瑞等汽車企業同樣推出了各自的共享汽車品牌,並以整車企業為後盾,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一定規模。

據羅蘭貝格發佈的一份報告預測,在未來的近十年中,中國分時租賃汽車數量將保持45%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5年,總車輛數將達到約60萬輛。

擠破頭也要往裡進 共享汽車蛋糕到底有多大?

還有就是無人駕駛推廣。 無人駕駛可以解決共享汽車行業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不用再讓用戶去找車,而是讓車自己行駛到用戶身邊,同時結束時汽車可以自動回到固定的停車位,實現真正的隨取隨還。

在政策方面也在鼓勵共享汽車發展,去年交通運輸部等部委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鼓勵使用新能源車輛開展分時租賃,鼓勵分時租賃經營者採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等意見。分時租賃有了政策上的指導和支持,無疑給行業未來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

《汽車年輪》認為,2018年下半年將是資本入局共享汽車的高峰期,傳統車企和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和合作仍將持續,就目前來看,對於企業來說,無論規模大小,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先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從長遠看,共享汽車的市場十分巨大,現在考驗的是企業打持久戰的能力。一旦規模做起來,共享汽車的盈利空間還是值得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