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山谷,門頭溝有這樣一位“補山匠”!

堅守二十年如一日

徘徊大山深處

兢兢業業 默默無聞

只為修復廢棄礦山的生態環境

他就是人稱礦山“補山匠”的金家勝

初夏時節,京西山巒草木蔥蘢。門頭溝區潭柘寺鎮桑峪村東北側的定都峰腳下,門頭溝科技開發試驗基地的高級工程師金家勝正蹲在齊膝高的草叢中,細緻查看植被生長和水土流失情況。

廢棄礦山植被困難多

定都峰一帶有著數百年的採礦史。2000年,隨著門頭溝區域轉型,大大小小的煤窯石灰窯全部關停,留下一片片慘白的礦山廢棄地。處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場,現在能看到的植被,幾乎都是金家勝這幾年用生態修復科技手段,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在裸岩上“織”出來的,既恢復了植被,還穩住了山體,汛期村民不再為山上落滾石犯愁了。

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山谷,門頭溝有這樣一位“補山匠”!

在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期間,他就一直參與門頭溝的生態修復工作,熟悉情況,也有經驗。但即便如此,2011年他正式接手定都峰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時,也並不感到輕鬆。

金家勝帶領自己的技術團隊,先在一處500平方米的邊坡上試種了一批生命力相對較強的狗尾草和黑麥草,作為“拓荒先鋒”。可結果沒倆月就趕上了一場大雨,剛長出來沒多高的小苗全被沖走了。植被生長的立地條件太差、 土層太薄了,可要是大量使用客土,成本又太高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

試驗田項目失敗後,金家勝又在如何改良山地土壤上下起了功夫。拿著取土器現場取樣土,帶回實驗室,進行土壤酸鹼度檢測、重金屬檢測……那段時間他和團隊成員幾乎天天往返於礦區和實驗室,一邊翻參考書籍,一邊借鑑國外先進經驗,足足研究了一個月時間。

最終金家勝最終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利用城市汙泥,殺菌後投入山地使用,汙泥中包含著豐富的養分,還能起到肥料的作用。解決了土壤問題,金家勝又精心選取適合當地生長的植被,並在實驗室進行泡種處理,促進種子萌發,然後採取生態帶、植生袋等方式,讓草籽花籽能在山坡上穩穩地紮下根來。

半年後,光禿禿的山體上開始滋生出毛茸茸的綠色;三年之後,狗尾草、黑麥草等已及膝蓋,而且不光有草叢,還有灌木、喬木,一度被破壞的山地生態逐漸恢復生機。

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山谷,門頭溝有這樣一位“補山匠”!

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山谷,門頭溝有這樣一位“補山匠”!

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山谷,門頭溝有這樣一位“補山匠”!

為了實時監控植被成活情況,金家勝定期到施工現場勘查,帶著捲尺、剪刀、鋸,現場取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發現有枯死的植被及時補種或調整種植方案。幾年下來,定都峰腳下已有6000平方米廢棄礦區植被得到生態修復,所種下的20多種植被九成以上實現成活。

“原先一下大雨就滿山掉石頭,這幾年下了好幾場大雨都沒事,可見水土治理見到了成效。”對此,金家勝頗有幾分自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繼修復定都峰廢棄礦區,金家勝計劃挑戰難度更大的生態修復工程,為出臺礦山修復研究技術標準作充分準備。


通訊員:趙盈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