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养老金,这三类人收益最大!

我们常说,养老养老。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保险养老”,现代社会以来,大家对于提前为养老“投资”的概念接受度越来越高。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养老金都成为了职工福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018养老金,这三类人收益最大!

但是我国各身份间的差距还是不小的,在养老金上也体现的很明显。根据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显示,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为3000元/月,城市职工为2300元/月,城镇职工为1078元/月,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有60元/月。整整相差50倍!为了缩减这种差距,我国对于养老金也在进行不断改革,以确保均衡发展。

2018养老金确定14连涨

2018年,养老金确定14连涨就恰恰证明了这点。就在不久前人社部、财政部已经下发了养老金调整方案:2018年养老金上调幅度为5%,在这之中涉及到了1.14亿退休人员的利益。

那么上调5%是整体上调吗?“如果这样,那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员工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不久会越来越大了吗?”有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大家不用太过担心,本次上调肯定不是“一刀切”,而是会根据各地的经济水平、职工工资水平、缴费年限等因素做出相应调整。

按照时间线,各地区5月制定本月方案送批然后发放;“阶段性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的缴费费率”这一政策确定延期到2019年4月30号。

这三类人收益最大!

1、缴费15年以上的人群

对于缴费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每增加一年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增加1%或基础养老金增加3元。

2、边远地区参保人员

为了体现对边远地区喝艰苦贫困地区退休人员的关怀和照顾,此次上调幅度将会对这部分人群予以倾斜。

3、七十周岁以上老人

对于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老人,我们要体现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在上调幅度上也给予一定的倾斜。

最优解题原则

大家在做题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么?一道题目的答案,A也有道理,B也说得过去。此时难免要纠结一番,到底选哪个?要是选了A,那B为什么不行呢?犹豫不决中,浪费了时间,扰乱了思路。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只要把握住选择最优原则,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很快做出选择的。那么,选择最优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对于我们在纠结的AB两个选项,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而是看哪个更为符合。也就是说,选择了A,并不意味着B一定是错的,可能是A比B多一种规律,可能A的规律更强,也可能是A的说法更符合我们平时的习惯。

当然,这种原则也不是适用于所有题型,比如数学、资料分析、常识判断就不行,答案是确定无疑的,逻辑中的必然性推理也是如此。除此之外的其他题型,比如定义、类比、图形、逻辑填空,这种规律都是适用的。

例1、树根:根雕

A、纸张:剪纸 B、竹子:竹排

C、陶土:瓷器 D、水泥:砚台

对于这道题目,题干的规律是用树根做成根雕,树根是制作根雕的原材料。但看这种规律,四个选项都是符合的。也就是说,选哪个都有道理。如果一看A项合适,马上选了A,后边的看都不看,那肯定不行,有可能后边有更合适的。

再仔细区分,发现根雕,我们一看就是由树根雕成的,原材料可以看出来,那么CD两项就可以排除了。不过AB两项还是不好区分。

题目中还有种关系,树根做根雕,是处于艺术加工的目的,为了做个艺术品。那么,B项就可以排除了吧,竹子做竹排是做了一个工具。答案最终选择的就是A项。

通过这道题目,大家应该对这个原则有所了解了吧。做题的时候一定不能盲目,也不能太主观。正确的做法是,先根据题意把明显错误的排除,对于余下的两个选项,我们不要犹豫于谁对谁错,而是比较下二者的异同,看看哪个选项更符合题目的要求。

这种原则的具体运用,总结如下:

对于类比推理这种题型,一是相似规律越多的选项,类比度越高;二是看看哪个的规律更为本质,比如苹果和水果,它们都是两个字,都是名词,这也是相似之处,就不如包含关系更为本质。

对于图形推理,也是要比较和题干相似规律的多少。现在很多题目都不是只有一种规律,往往是几种规律的综合。所以,需要选项间的仔细比对。

对于可能性推理的题目,其中加强、削弱、解释型题目要遵循从强原则,力度最强的选项往往是答案;而对于结论型问题,要遵循从弱选择,此时表述弱化,不那么强硬的选项就更容易成为正确答案。

行测考试的考点其实是相对固定的,其难度主要就体现在几种规律的交叉,以及迷惑选项的排除。大家只要理解了“选择最优”这个原则,就会在考试中少走些弯路,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纵观近年题型我们可以发现,在众多命题角度当中,考查逻辑关系和经验常识是最多的。其中逻辑关系角度中的概念间的关系几乎每年都会出现,需要考生扎实掌握。而这一点也体现了类比推理题型本质上依然是一种逻辑关系的考察,而逻辑关系是判断推理中题型的核心要点,所以在其分属题型中出现是种必然。

具体而言,在类比推理题目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无非分成四种,就是全同、全异、相交和包含。

1.全同:各个概念含义是完全相同的

例如:鲁迅:周树人 计算机:电脑

因为考察难度较小,单独出题频率较低。

2.全异:两个概念没有交叉,完全不同。

例如:苹果:梨 男人:女人,

这里要注意类比推理题中全异关系的考察具体分为两种情况:矛盾反对,

矛盾就是两个概念之间不存在中间状体,是非此即彼,例如生:死,有:无、真:假等,这些就是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间依然存在中间状态,例如,黑:白,除了黑不一定是白,中间还有很多其他颜色,这种就是反对关系。

错位重排问题是伯努利和欧拉在错装信封时发现的,因此又称伯努利-欧拉装错信封问题。表述为:编号是1、2、…、n的n封信,装入编号为1、2、…、n的n个信封,要求每封信和信封的编号不同,问有多少种装法?

【解析】假设用Dn来表示n封信进行错位重排的方法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 n=1, D1=0;1封信是不能进行错位重排的;

(2) n=2,D2=1;2封信的时候只能相互对调只有1种方法;

(3) n=3,D3=2×(D1+D2)=2×(0+1)=2;

(4) n=4,D4=3×(D2+D3)=3×(1+2)=9;

(5) n=5,D5=4×(D3+D4)=4×(2+9)=44;

(6) n=6,D6=5×(D4+D5)=5×(9+44)=265;

(7) n=n,Dn=(n-1)×(Dn-2+Dn-1);

2018养老金,这三类人收益最大!

对于第一封信只要不装在1号信封即可,因此有n-1种装法,剩下的还有n-1封信没有装信封,其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设第一封信装进2号信封,第二封信装进1号信封,则此时剩下n-2封信件,这些信件再进行错位重排有Dn-2种方法;第二种情况:假设第一封信装进2号信封,这时候将其拿出,那最后剩余n-1封信,满足编号2不放1号信封、3号不放2号信封,则变成n-1封信的错位重排,因此有Dn-1种装法。我们都知道排列组合是建立在分类分步思想之下的,因此n封信件的错位重排就是Dn=(n-1)×(Dn-2+Dn-1)。

因此大家在做题时只要能区分题型,记住n=1,2,3的错位重排数即可。

一、题型介绍

解释型题目会出一些事实或现象的客观描述,要求从四个备选项中找出最能或最不能对这些事实、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的选项,根据解释的对象,可将其分为解释结论或现象、矛盾或差异两大类。

二、题型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

1.哪项能对上述现象给出更合理的解释?

2.哪项如果为真,能最好的解释上述现象?

3.哪项不是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

4.哪项最不能造成上述结果?

三、解题思路

1.由于解释评价型试题大多针对题干推理的隐含假设,因此,评价的一个思路就是针对隐含假设提出“推理可行吗”的选项。此解题过程为:首先找出矛盾事件,针对矛盾事件进行解释评价,该问题的回答或信息的取向,能够对上面矛盾起到正反两面作用。

2.有时候,四个选项对题干给出的矛盾时间都有一定的解释作用,这时候要综合评判,选出最能合理解释评价该事件的原因。主要测验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无关选项优先排除。也就是选项和题干讲的不是一个事情,也相当于违背了话题不一致原则,这个时候要优先排除该选项。主要测验学生对体感的主旨把握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