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可能是假死,书店是真死

()书籍死亡的背后

文|袁复生

书籍可能是假死,书店是真死

1041—2018,1000年都不到,还差23年,这就是本届法兰克福书展前,来自世界各地的840位出版业内人士对于图书寿年的预测。

1041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点被算成是书籍的起点。我们对于纸本书寿命的敏感,除了这一千年积累的阅读感受的惯性之外,更多的是对书籍的生产方式变迁的不适应。

书籍可能是假死,书店是真死

当我们还穷的时候,这样的妥协是并不成问题的,为了有书读,必须要舍弃那些印刷量过小的书的出版,现有的出版模式好比我们要过河,必须有5000个同好者,才能开船。我们必须要等待那4999个愿意和你一起阅读同一本书的人,才有可能让你有书读。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等待,其实是一种限制和压迫。但作为“书籍终结者”的电子阅读器、手机、网络小说来说,这样的等待不再是消费的前提,比如在起点中文网,作者按点击量收费,也许这一本书只是为你一个人写的,虽然作者也只能收获一毛钱,但对于你来说,它却是完整的一本书,一个世界,一个秘密。

在“需求—满足”这样的商业逻辑以外,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足够重视的,还有读者自身的成长。

今天,一切信息传播技术都指向了一个目标:我们可以懂得更多,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育我们自己的大脑,也将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样,我们不需要别人来指点我们的人生。

那么,把关者的作用,开始消退,书籍的终结并不是一句空话。当然,它终结的,只是那个居高临下的带着优越感的把关出版模式,守门官终究要变成门童,只具服务功能,不再有吆三喝四的权柄。这就是理想的阅读期待,但2018年,这个目标有些过于理想。

书籍可能是假死,书店是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