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是看一筆臨一筆嗎?

三思而落筆

臨摹書法是有階段性的。你所說的這個問題“看一筆臨一筆”應該屬於比較初級的狀態。

總的來說,臨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對臨

二、精臨

三、意臨

這三個狀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呈現階梯狀,越往上需要的水平越高,藝術水準也更高,所付出的努力也要很大。

所以,看一筆,寫一筆是屬於第一重初級的狀態——對臨。

我認為這三個狀態分別對應著書法三個要素——筆法、結構、章法。

對臨屬於第一個階段,因此最好是先解決筆法問題、筆畫問題,然後打好這個筆畫的基礎之後,才能那個談到解決結構,也就是精臨的問題。

所以,對臨要解決的是筆畫問題,看一筆寫一筆這樣的寫法完全是正確的,也是合理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把這個字真正每一個細節處理好。

而且,在第一個階段常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寫出來的字筆畫與筆畫之間的組合顯得很生硬、缺乏生機和靈動的感覺。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要想解決筆畫組合的問題,需要等到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精臨的階段才能解決。

很多人說看一筆寫一筆這是不正常的書寫,所以臨帖不應該這樣。但是我認為學習本身就是很不正常、違反自然的行為,只有少數智商極高的動物才有學習行為,其他物種都是靠自己的本能活著。

如果非要抬槓的話,想追求自然也很簡單,你乾脆就不用臨帖了。對於一個想要追去自然書寫的人來說,這樣刻意的模仿不也是一種折磨嗎(反語)?

所以,我認為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先從一筆一劃開始,仔細看字帖,研究細節上的差異,最後才能把字寫好。

臨帖是精細的學習活動,必須先把每一個細節掌握了,才能談到整體上的效果。所以務必先看一筆寫一筆。

當把細節處理好了,就開始第二個階段精臨了。

精臨書法,要注意書法中筆畫的位置關係,簡單來說就是這一筆在哪裡,和誰在一起,他們有什麼樣的關係,是穿插,還是迎讓。

這個階段,就是試圖把第一階段零碎的筆畫重新整合安排,從而形成一個結構完整、大方美觀的字來。


松風閣書法日講

在書法視頻中,經常見到有人在作臨帖示範的時候,看一眼寫一筆……實際上,這種作法是非常錯誤的!那不叫臨帖講解,是在教他人怎麼畫字。這樣寫出來的字,無論弄的多麼像也不是真實的臨摹功夫。

類似題主所說的這種作法,會讓初學者誤以為,臨帖就是單純照著字帖寫 (術語叫對臨法),就得一筆一畫去臨寫,純粹是胡扯淡! 試問,筆法練習、筆畫練習什麼時候做? 那古人發明的單勾法、雙勾法、填勾法、擴勾法、摹寫法、描寫法……都是幹什麼用的呀?



凡是看一筆寫一筆的,說明沒有系統專業的學過書法,根本不懂什麼叫正規訓練。

身為書法老師,必須懂得給學生講課,相當於導演給演員說戲,應該傳授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給他們提供線索,使其得到啟發,不要把自己錯誤的習慣作法當經驗教授給學生。書寫示範都搞錯了,還沒有教學語言,豈不是誤人子弟?



按照書法意義上所講的書寫法則要求,畫與畫之間,必須保持顧盼呼應、筆斷意連、動作流暢、氣韻通達,而且要有行筆節奏,書寫速度也有約定。因此。應該至少看一字寫一個字,甚至看幾個寫幾個字。

其實,臨帖就像照著樂譜練演奏、學唱歌一樣道理,有具體操作規範要求,決不是隨便怎麼弄都行。如果誰不信,你拿一個硬器,在表面粗糙的平板上劃寫幾個字試試,聽聽那聲音,有節奏什麼樣兒? 如果沒有節奏感和輕重快慢停,肯定是難聽的噪音!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811900041dc4cc460f7f\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學會讀帖,臨帖就會“一字一看”》

一、書法學習不可能一直臨帖,學會讀帖理論是基礎;

臨帖

向別人學習了文字的筆法方法,也向別人學習了筆畫的結構技巧,這些內容是書法學習中最少有的關鍵實用理論內容。

初學臨帖,初學者有時沒有一種讀出字帖原作品的各種邏輯層次(特點參數),甚至沒有讀帖的概念。進而書法練習進展不好.......

二、書法學習流程中,讀帖是初學者最重要的關鍵任務;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但是不會讀帖的臨帖總會讓你事倍功半。

臨帖是書法的關鍵,那麼讀帖就是臨帖的關鍵。讀帖的方法多種多樣,筆者經驗,從書法結字規則來分析讀帖是比較有效的辦法……

三、讀帖的基本邏輯分析:筆法形態是基本,結構方法是靈魂;

楷書筆畫結構方法可以總結為大約十條規則,通過10條原則的應用,學習者基本上可以分析歸納出文字中的各個結構特點。然後再在書寫之時,復原個人所讀出的各個特色參數,筆畫寫法也好,形態也好,或者形態上、筆畫幾何結構上形成的呼應關係也好......

總結:書法學習過程,對於理論的準備,讀帖的邏輯思路與分析層次是最重要的理論指導。書法書寫是不是好看,最重要的訣竅就在於“均稱”二字。筆畫粗細上的均稱、筆畫長短上的均稱、角度關係上的均稱......

另一條重大規則就是筆畫起筆點、折筆點、收筆點三結點在書寫過程形成一線條層次邏輯關係,這讓書法有了看頭,也有了內涵!


詳細內容整理中……


創新炎黃

我是汶水才子,書法愛好者。

臨帖,這是練字習修課程,也是像我們必須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一樣,必須經歷的幼兒園的基礎性課程和經歷,否則,別談會寫字。


對於如何臨,是不是看一筆臨一筆?估計這是大多數人臨帖的方式,將字帖置案,提筆邊看邊寫即臨帖。就我而言,我建議你臨帖方式如下:




一是讀帖。當然不是讀課本那樣,而是相面,就是對帖子上的字一個個的相面。咋相面?就是研究分析一下你想臨的字。就是看其筆畫如何起筆和收筆,看其結構如何排列組合筆畫,如何寫出字型美。這就是讀字。

二是筆畫。將你所要臨的字帖的筆畫進行歸類解剖,按點橫豎撇捺的順序尋找各自同型的單字,尋找規律,提高自己寫出美效果的能力。

三是結構。把同型的字找出來,放在米字格里,尋找筆畫組成的方式,找準筆畫之間的距離和佈局,分析字形結構的能力。最好建議購買帶結構分析的古字帖,按字帖的作者分類進行研究,對你提高也快。

四是章法。對你字帖上的字與行之間的佈局進行研究。若是楷書字,那就是講究前後左右的距離。對於行書草書來說,那就講解字與字之間的銜接,字型的歪正,字型的大小,起筆的銜接和收筆的下接,遊絲的運用等等。

五是臨帖。把上述的過程搞清楚了,弄明白了,記心裡了,然後臨帖就是臨一次就有一次的效果和提高了!否則,你就是臨幾十遍沒有上述的步驟很難提高。

不說了,就這些吧!


汶水才子

如果臨帖臨不出筆畫呼應的關係,那就證明“看一筆臨一筆”是錯的。

如若想有成果,起碼要做到“看十遍,臨一筆”

其次到做到“看一遍,臨十次”

所謂“看十遍臨一筆”,意思就是臨帖不要盲目,要先分析用筆。

比如“這一筆是如何完成的?”
其中起筆如何做?
行筆力道如何變化?
收筆時筆鋒的出鋒方向在哪?
這一個筆畫的位置是不是正確的?
與下一筆的關係是不是對的?
這一筆的取勢有沒有問題?

起碼,這些都是臨之前要想到的。

這些問題還不夠全面,只是現在想到了這麼多,就寫出這幾點。

這是每個學書者,都需要會的。

這是每個學的還湊合的人,都會的。

這叫“讀帖”

讀帖,最初級的一種方式,就是“帶著問題讀”

自己去分析它的規律。

明白之後,才能下筆練習。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這麼多問題看似慢,其實我可以說一句,如果熟練以後,考慮這麼多問題所耗費的時間,比“慢慢吞吞臨一個字”要快。

臨一個楷書字,一個初學者大概在一分鐘左右,考慮這些問題,也就幾十秒最多。

如果是精熟,十秒八秒就夠。甚至可以看一眼之後,有個大概印象,邊臨邊分析。

這絕對是學書法中“磨刀”的第一件大事。

讀帖,看清筆畫的位置關係,引帶關係,呼應關係,出鋒角度。

專治“字死板”

其次是“看一遍,臨十次”

字之所以活,並不是因為腦袋聰明,而是因為連的多,練出了“書寫性”

用毛筆的熟練度跟用筆一樣,自然行筆就會有引帶呼應。

一定要勤練,把握原理之後,記住練習的過程,然後進行“背臨”

背臨非常重要

這是檢驗一個字是否能刻入你心的一個方法。

如果揹著寫出這個字,那每隔一段時間練習一下,這個字就是你自己的了。

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好詞好句一定是背下來抄才顯得有文采。

如果寫篇文章還要去找書插電腦摘抄詞句,總是寫出來不錯,讓別人看著也很“low”。覺得沒有出口成章有才。

所以臨帖不是目的,只是基礎,目的是背下來,乃至實用。


這點方法看似簡單,老生常談,能解者不多,並不是因為難,而是因為“懶”,不讀帖是腦子懶,不臨帖是手懶。


梁宇航

其實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有一些人很喜歡從頭到尾逐字臨摹,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在臨帖之前應該要先讀貼,先要了解你想要臨帖的全部內容,知道其中內容後,再去臨帖。


我記得孫過庭說過,“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熟”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備,初臨下筆自然要緩慢而精到。


所以久而久之,練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但是想要臨摹的很相似也是一件挺難的事情,因為很多人臨貼學墨跡,古人的墨跡中的很多字,大家看不懂,有些字並不覺得好看,但還是硬著頭皮寫,一旦你不明白怎麼好還要去寫,那肯定是寫不好的。

所以不如先把字給吃透,看一筆臨一筆,這種方法不太適用,漢字都有結構和章法,如果能一筆寫成,自然是一筆寫成最好了。


我剛剛提到的讀貼就是為了達到細看的目的,因為讀貼後,你去細看這些字體,就會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


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別。

我們前人古人的法帖的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都是充滿神韻的。


所以當我們想要臨帖的時候,眼睛要像放大鏡一樣,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這就關係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照抄,應多讀帖,多觀察,而不是看一眼,臨一筆,這樣和照抄,沒啥區別了啊




東家APP

臨帖要不要看一筆寫一筆,這個要看你的書法水平現在處於一個什麼階段。

如果你是一個初學者,建議你看一筆寫一筆,這樣才能看的更加細緻,也能最大程度的和原帖寫的一樣。

事實上,由於初學者本身沒有書寫的經驗,也很難做到看一眼寫一個字的。如果做了也會在書寫中漏掉很多細節,這樣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

如果你已經練習書法或者一本字帖很久了,這個時候可以看一眼寫一個字或者直接看一眼寫一行都可以。

你已經練習一個帖很久了,基本的實臨應該沒有問題了,甚至都可以背臨了,這個時候應該更加註重字的書寫性和流暢性,就不要再看一筆寫一筆了,影響書寫的節奏感。就有點畫字的嫌疑了。

作為一種訓練方法也可以看一眼寫一個字。

這個主要是作為一種訓練方法,不具有普遍性。

他的具體操作是這樣的:首先你要把這一個字認真的分析一會,儘量把這個字的細節都記住。

其次合上字帖,一口氣把這個字寫出來,這樣也算一次寫一個字。

接著打開字帖,把剛才寫的字和帖上的字進行對比,找你不一樣的地方標記出來。

之後,再合上字帖寫一遍。

這個過程可以來回地反覆書寫,這是看一眼寫一個字的訓練方法,算是半個背臨。

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是能夠加強對於單字的記憶以及書寫的流暢性,更快的走向創作。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也是學書不可繞行的途徑,如果說書法有什麼捷徑的話,那麼安心臨帖就是最好的捷徑!

臨帖是伴隨終生的一個問題,因為古人已經將書法法度問題書寫到了極點,我們只有亦步亦趨地學習,才能有所獲。

那麼臨帖到底應該怎樣臨呢?有的人也是臨帖,拿到一本貼就開始抄,抄了幾遍,或者抄了很長一段時間,依然沒有進步,這就是“抄帖”的危害!

第一,臨帖應該“少而精”,先寫一本帖裡簡單的字,筆畫少的字,把這幾個字臨好。增強信心,體會特點,觀察用筆。再進一步臨其他的字。

第二,有些主張臨帖要看一筆寫一筆,我認為這樣沒有對錯之分,而是初學者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第三,有人則主張,看完一個的全貌,默記於心,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筆臨寫,這也是可以的。

總之,不管是看一筆寫一筆還是觀一個字的全貌再寫都是正確的臨帖之道,關鍵是看你適不適合這樣去臨帖,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我是鐵匠的頭髮,感謝支持!


鐵匠的頭髮

臨摹書法從臨摹的階段劃分,有這樣幾個階段。描紅、對臨、意臨、背臨、合臨。在描紅階段,對於初學來說,因為沒有讀帖經驗只是被動的臨帖,在描紅是眼睛觀察在先,毛筆書寫在後。


臨帖時看一筆臨一筆只是對臨裡的一種,主要是根據對技法的掌握程度和法帖的讀帖程度來對臨。初步對臨一般選擇作品中的片段的三五或十幾個字進行對臨,這是的對臨多分幾個層次的臨摹,一是看一筆臨一筆,這時的看主要是看點畫造型和位置,結構布白情況,因為對技法和字形不熟,只能看一筆寫一筆。在對單字有所心得和把握時可看偏旁部首對臨,在進一步方可採取看一個字臨一個字的方式。之後再看二三個字或一句話進行對臨。



最後對作品中每個字都比較熟練之後,才可以進行通篇的對臨。在完成通篇對臨達到形神俱似是時,在進行下一步的臨習,就是背臨和意臨。不過期間也可採取單字的看一筆臨一筆,到看一個字臨一個字,之後再到達背臨的層次,然後再進行通篇的對臨、能夠背臨和意臨。

如果學習書法達到了通篇背臨的層次,然後就可以根據原帖筆意進行習作創作了。為什麼要分這麼細的幾個階段,主要原因在於對書法技法的掌握程度和單字的臨摹程度絕定。我們知道漢字是集點成畫,集畫成字。學習書法也需要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過程,如果不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去學習,可能就無法學好書法,甚至失去對書法的臨摹學習興趣。所以才出現了以上的臨摹層次和方式。



翰墨書道

首先弄清兩個概念。“漢字由筆畫組成”。這句話對嗎?餘認為,不完全正確。如果單從空間上講是對的。但如果要把時間性加進去,這句話應該這樣講“漢字由筆畫連貫組成”。我們知道漢字是有筆順的,這個順有順序的意思,也有順勢而為的意思。

弄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回到問題。如果臨帖看一筆臨一筆,很容易使筆畫單純的搭接不連貫,失去書法的時間性。也就失去了筆勢。僅得其形,不得其意。

那麼是不是看一眼字帖,臨一個或臨幾個字呢?如果你對字帖非常熟悉。可以看一下臨幾筆甚至臨一個字都可以。這就好比下象棋,如果你只能看一步下一步,那麼肯定不是高手,至少要能看一步想到下一步,甚至看一步想到後三步甚至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