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解讀中國傳統“生生”美學|講壇走進山東大學

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讲坛走进山东大学

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讲坛走进山东大学
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讲坛走进山东大学

山東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建軍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生態美學是20世紀興起的一種美學形態,在西方包括歐陸現象學生態美學與英美分析哲學之環境美學。目前,中國學者主張生態美學,並從三個方面論證“生態”相對於“環境”的優越性。

曾繁仁介紹,在字義上“環境”(Environment)具有“包圍、圍繞、圍繞物”之意,是外在於人的二元對立的。而“生態”(Ecology)則具有“生態的、家庭的、經濟的”之意,是對於主客二分的解構。二是從內涵上說,環境一詞具有人類中心論的內涵,而生態則是一種生態整體論。三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說,生態一詞更加切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文化模式,而環境美學則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接軌。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態審美智慧,即是以“生生”為核心的古典形態的特殊話語。“生生”一次是動賓結構,前一個“生”為動詞,後一個為名詞,“生生”即是使得萬物獲得旺盛的生命,也就是創造生命,是一種東方文化特有的“有機性”內涵。我們將之概括為中國傳統的“生生”美學。

曾繁仁提出,“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是“生生美學”之文化背景;陰陽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學是“生生美學”之基本內涵;“太極圖示”的文化模式“生生美學”之思維模式;線型的藝術特徵是“生生美學”之藝術特性。

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讲坛走进山东大学

本次活動由光明講壇、新杏壇共同舉辦。

光明講壇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望文才熠熠

製作:陳 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