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体是哪五帝呢?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体是哪五帝呢?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体是哪五帝呢?》

——历史故事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体是哪五帝呢?

《史记·封禅书》上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汉高祖二年,刘邦从东面的战场回到关中, 问了一个问题:“秦朝祭祀的天帝都有谁啊?” 有人回答:“一共有四位,白帝,青帝,黄帝,和赤帝。”高祖又问:“我听说天有五帝,为何秦人这里只祭祀四个啊?”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于是高祖便说:“我知道了,那第五位就是我啊。”然后就立黑帝祠,称为“北畤”。先不说刘邦的无赖,只是从这里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五帝一说已经比较盛行,不然象刘邦这样市井出身并未读过太多书的人不会知道; 第二,秦人却只按照习惯祭祀四位天帝,而非五位。第一个问题,我们前文已经说过,是因为邹衍五行学说的盛行,那么第二个问题呢?秦人究竟祭祀的是哪四位天帝?

一切都要从“帝”这个称号说起。在远古,“帝”与“王”的名号本无大的分别。举个例子,《史记·本纪》里夏和商的王都是被称作帝的,譬如帝阳甲,帝盘庚,帝小辛等。但是,从周朝初年,帝与王开始有分别。《史记·殷本纪》末说:“于是周武王为天子, 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

”,就是指这件事。此后,《周本纪》里就不见帝的称号了。那么,周人为什么要“贬帝号,号为王”呢?这究竟指的是什么?

周人对神的观念似乎比商人要有重要的进步。他们的祖先死了以后,还是象以前一样,为他们立主,奉在庙中,可是仅仅把他们看作“在帝左右”,并不把他们混称为“帝”。所以殷人行禘祭的范围很广,禘祭的古帝有很多,但是周人却只对帝喾才举行禘祭,这种差别和周人对祖先对天帝神灵看法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人”就是“人”,“帝”就是“帝”,并不像商人那样不分“人”与“帝”,认为“人”亦可为“帝”,“帝”也可来自于“人”。

类似关于“帝”的例子还有很多,祭帝的礼也叫做“帝”,后世加“示”旁做“禘”以示区分。甲骨文中这样用的“帝”也很多。商人似乎认为某些显贵的人死了之后便可为帝(神),可以禘祭,并不限于先王(死了的商王)和先公(死了的商人王族的祖先)。

五帝的说法产生的比较晚,至少到孟子的时代还没有成型,他的书里只提到了“三王五霸”;《荀子》提到了五帝,但是没有名字,只有在《议兵篇》里称“尧、舜、禹、汤”为四帝。《管子》和《庄子》虽屡称“三皇五帝”,但是也没有提及姓名。而与此同时,在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却提到了不下二十位古帝。后来,由于战国后期五行学说逐渐流行(前阵子有人转贴的一篇帖子详细的解释了五行学说),凡事都要凑五,于是就出现了五帝之说。而中间最著名的一种,便是:黄帝, 颛顼,帝喾,尧,舜 一说。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体是哪五帝呢?

但是为什么要选这五个呢?选黄帝,是因为涿鹿之战,以武力而闻名(当然还有其它传说);选颛顼,是因为“绝地天通”,以宗教而闻名;选尧舜,原因就很明显了,千百年来作为英明君主的典型,以人事而闻名;可是为什么选帝喾? 帝喾是谁啊?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体是哪五帝呢?

关于帝喾,以罗泌的善于东拉西扯,把他老人家的事迹写了好多页,但是也不得不说:“帝喾之治天下,其迹之闻于代者,初无赫赫之功”;又说“喾之政亦惟仁柔无苛而已”。呵呵,这就奇了,

难道仅“仁柔无苛”四个字便可入选五帝接受后世帝王臣民的膜拜么?当然这也不是贬低“仁柔无苛”,不过,以世人观之,似乎羡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要比羡慕“文景”的多上很多,尽管真能做到“仁柔无苛”的皇帝也不多,除去那些傀儡不当家的,但是这也说明了帝喾的资料的匮乏。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体是哪五帝呢?

但是,从帝喾儿子一辈的人来看,他可是了不得呢,他有四个妃子:上妃是姜嫄氏,儿子就是后稷,也就是周朝的祖先。次妃是有娀氏的女儿,叫做简狄氏,生的儿子契,就是商朝的始祖。再次妃叫做陈降氏,生的二字是陶唐氏帝尧,

他的最末的妃子叫做娵訾氏,生的儿子最不济,叫做挚,虽然没有被列入五帝,但也是古帝之一。并且他们家又“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内平外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