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河鲀?哪一个才是对的?

河豚作为一种鱼类,也被写作河鲀。但也有人认为,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并认为河豚其实是一种鲸目淡水豚总科动物(如白鱀豚)。那么,河豚、河鲀,哪一种写法才是对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河豚?河鲀?哪一个才是对的?

河豚,作为一种有毒的美味,在中国美食文化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很多诗词都有提及,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用的就是「河豚」这种写法——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另外,宋代的梅尧臣曾有诗云:「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龙虾」;同样是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引梅尧臣诗句时,则改成了「河鲀于此时,贵不数鱼虾」。

而散文家汪曾祺的《河鲀》诗,用的则是「河鲀」这种写法。

鮰鱼脆鳝味无伦,酒重百花清且纯。

六十年来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鲀。

河豚?河鲀?哪一个才是对的?

由此可知,自古以来,豚、鲀并用,似乎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那么,这两个名词,哪一个更早呢?我们再查查。

查《说文解字》,有「豚」无「鲀」。但《说文解字》中,豚的含义是「小豕也」,也就是说豚就是小猪。

而在《康熙字典》中,豚字下有一段注释如下:「又河豚,魚名。与鲀同。《博雅》鯸䱌,鲀也。背青、腹白、触物即怒,其肝杀人。《注》正今人名爲河豚者也。」也就是说,豚、鲀同义。

那么,「鲀」这个字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应该是在南朝梁顾野王编写的《玉篇》中,在《玉篇·鱼部》有这样一个词条:「鲀,鱼名。

而在明崇祯年间编写的《正字通》中,则主张「豚」是正字,而「鲀」是俗字在《正字通·鱼部》有这样的内容:「鲀,河豚。本作豚,鲀为俗增也。

其实,在宋代之前,河豚被称为䰽鱼、鳀鱼、鯸鮐鱼、鯸鮧鱼等,如《山海经》上说:「

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鱼,食之杀人。

又比如唐《初学记·鱼》中说:「鳀鱼,赤目赤鬣者,食之杀人。

再比如,唐李善注《文选·吴都赋》时说:「鯸鮧,鱼,状如科斗,大者尺馀,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性有毒。

河豚?河鲀?哪一个才是对的?

另据沈括考证,唐代有「河豚」之名,但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河豚。据《梦溪补笔谈.卷三》记说:

据《本草》载,河豚味甘温,无毒,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缘于《本草》如此说,世人以为无毒,遂食之不疑,此甚误也。《本草》所载河豚乃今之鮠鱼,非世人所嗜者,江、浙间谓之「回鱼」。吴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鱼。肝有大毒,又名吹肚鱼。此乃侯夷鱼,非《本草》所载河豚。

由此可知,「豚」字起源于先秦,是小猪的别称;「鲀」字首出于南朝,与一种鱼的名称。豚、鲀最初都未必专指河豚(河鲀)。现代意义上的「河豚」,始于宋代;而相同意义的「河鲀」,也出现在宋代。

有人认河豚为正宗、河鲀为俗字;有人以河鲀为正宗,河豚为俗字,都是以偏概全。当然,豚后来在生物学上被用来专指鲸目动物,如海豚、江豚等,河豚也称为淡水豚总科的别名,河豚也因此多了一个含义。

总结一下,从生物学出发,「河鲀」一词比「河豚」更为精确;但在谈美食时,「河豚」「河鲀」都可以用,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