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都打到莫斯科了,日本卻不去幫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國這是為什麼?

唯安80

德日的結盟;是雙方的權宜之計。

先說德國

德國談不上對日本有好感和信任,一戰日本剝奪了德國在中國膠東半島的利益,這是德國的恥辱,德國派軍事顧問、提供武器訓練武裝中國,可見德國對日本並不感冒。

德國的戰略利益在歐洲,英國是死敵,沙俄是潛在的最大威脅,美國雖在大西洋彼岸,但它是英國的擁躉和後盾,絕不會坐視英國覆滅。有了這樣的基本判斷,德國在亞洲選擇了一個盟友,這就是日本。

一、日本為攫取滿洲利益、偷襲駐旅順的沙俄艦隊,在對馬海峽圍剿沙俄波羅的海遠征艦隊,俄日仇恨很深;一戰後起之秀美國在太平洋阻止日本稱霸,日本不會屈從,會與美國纏鬥,正好牽制美國;日本打著亞洲人解放亞洲的種族之戰旗號,沒落大英殖民帝國是首當其衝的靶子。這些條件都是德國可利用的。日本在亞洲軍事實力最強,而中國大而不強扶不起。日本有實力居世界前三的海軍,正可彌補德軍海軍的短板。

二、德國的胃口在歐洲,日本的胃口在亞洲,從瓜分世界的劃線,德日利益訴求不衝突不矛盾。

三、日本對德國頂禮膜拜,一副學生的臉嘴;德國人得到心理滿足。其實,德國小看了鬼鬼祟祟的小日本。

其實,德日雖結盟,德國並不指望日本在歐洲戰場幫忙,希特勒甚至私下說;德國與這個打魚島國結盟,簡直是恥辱!希特勒後來還鄙視日本,他認為日本進攻中國非常愚蠢,就像一條蛇攻擊大象,遲早會被大象踩死。

再說日本

它的全球戰略是蛇吞象;先征服朝鮮,後征服中國,再征服世界。由於征服中國不順,陷入持久戰泥潭,還被美國卡脖子實行石油鋼鐵禁運,使戰爭機器的運轉岌岌可危。日本無暇顧及歐洲,才與德國結盟,送德國順水人情。

這猶如兩個勾心鬥角的人結婚,各有算計。

德國進攻蘇聯,並不建立在指望日本在陸空戰中出手幫忙的基礎上,也沒有按盟約強逼,而僅僅是提出過“建議”。日本在關東駐重兵,只是為何捍衛既得利益,構築了東寧、虎頭要塞等永久性防禦工事。日本曾以師團級兵力攜帶輕武器試探進攻過蘇軍(諾門坎之戰),關東軍並未傾巢出擊。

在德國在蘇聯戰場節節取勝時,日本討論過是否乘火打劫“西進”夾擊蘇聯。但當時,蘇聯的軟腹部歐洲部分已被德國攫取,日本佔領寒冷的西北利亞有何益?最後,日本選擇了自私,“南下”控制西南太平洋,獵取豐富資源,成全自己的霸業,並緊鑼密鼓暗中策劃,與最大攔路虎美國不辭一戰。

日本對德國而言,並不是豬一樣的隊友,而是我行我素,心懷鬼胎。別說盡盟友契約義務進攻蘇聯。就連偷襲美國珍珠港,也沒事先向德國通氣。美國藉此脫掉“中立”外衣,向德意日法西斯軸心集團宣戰,打了德國一個措手不及。氣得希特勒破口大罵日本;笨!笨牛!沒吃飽的笨牛!笨!


諶人

我看了很多分析,大部分網友分析是對的,唯獨結論是錯的,日本並非豬一般的隊友,而且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非但沒罵日本,反而非常興奮,連連誇獎日本,為啥呢?

德國攻不下英國和蘇聯,都因為美國拼老命在背後偷偷支援他們,比如說美國給蘇聯偷偷支援了無數的石油鋼鐵坦克汽車食物衣物,足夠重新武裝蘇聯幾百個集團軍,導致德軍在莫斯科再也寸步難進,因此日本開打美國,德國開心得不得了,以為日本能夠在太平洋牽制住美國。

以下史料摘自希特勒檔案:

當日本人1941年12月在珍珠港偷襲美國海軍時,希特勒的大本營裡又重新鼓起了勇氣。大家忘記了國防軍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敗北。德國立刻向美利堅合眾國宣戰,德國潛艇出動攻擊美國貨船。

這天午餐時的交談內容就圍繞著美國人的戰鬥力進行。哈兒德根據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開玩笑地推論,美國軍隊無法同普魯士軍官抗衡。他說美國軍官是穿軍服的商人,只知道逃命。他們的戰術不值一提。


幾天後施蒙特來到林格的房間裡,像平時一樣找他喝上一小杯燒酒。不一會兒希特勒也來了,他有時來林格這裡用他的收音機收聽輕音樂。希特勒聽林格彙報前線的最新消息,坐在寫字檯旁,要他的眼鏡。報告裡講德國潛艇擊沉了美國的船隻。“您來讀,施蒙特”,希特勒對他的軍事侍從副官說道“您看,對美國公開宣戰對我們多麼有利。這下我們可以放開手腳打了。”


希特勒強調,這下美國人就被牽制在了太平洋戰場上,德國潛艇就有希望更有效地破壞美國對英國的供應。


希特勒身體靠後,講了些十分看不起美國人的話。他指出,美國的汽車在國際比賽中從未贏過。美國的飛機雖然樣子好看,但它們的發動機毫無價值。他認為這就證明了,備受稱讚的美國工業是被過分高估了。它沒有別的本事,只是被過分的高估了。

摘自希特勒檔案。


所以呢,美國反正已經背後實質性幫忙蘇聯了,日本進攻美國,德國覺得一片輕鬆。日本之所以不攻擊蘇聯呢,是因為恐懼,蘇聯駐在遠東的部隊裝備有重裝坦克、重型大炮,武器高級,不是日本打得過的,之前在諾門罕戰役就擊潰日軍,讓日本人膽戰心驚。另外,日本就算敢打蘇聯,西伯利亞當時一片荒野,沒有戰略價值,現代戰爭就是要搶資源,鋼鐵、石油、礦產決定一切。德軍後期打不動了就是因為歐洲本土缺少石油和特種金屬,無法造出足夠護甲坦克,坦克飛機缺油成了廢鐵。


他們的錯誤主要是低估了美國的高科技和資源,雖然在發動機技術上美國當時還不如德國,但是在電子技術、飛機、航海、核技術上則全面領先,尤其美國本土遠離戰爭,可以不斷生產並輸出新武器,而日本德國本土則處於美國轟炸機轟炸之中,不斷失血被破壞。

當然美國的民主主義比納粹種族滅絕思想更吸引人也是起了根本作用。

董董_69904

二戰時期日本國內一直存在著北進和南進兩種擴張路線——所謂北進就是配合德國在歐洲戰場的行動,出兵侵佔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最終和德國一起瓜分蘇聯,成功在高加索地區會師;所謂南進就是南下侵佔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事實上在日本國內這兩種路線各有支持者:支持北進路線的主要是日本陸軍(尤其是關東軍);支持南進路線的主要是日本海軍,不過在海軍內部也有像山本五十六這種反對南進的將領,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刺激美國——畢竟菲律賓和太平洋諸島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儘管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是盟友,但從二戰的實際進程來看:日、德之間壓根就沒為對方提供過什麼有效援助,這和同盟國陣營中美、蘇、英、中之間的協同配合大為迥異。這主要是基於德、日之間戰略利益分歧:德國的目標是稱霸歐洲,而日本要構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德國壓根沒指望日本能在歐洲戰場對自己提供任何有效支援,同樣德國也不打算援助日本在亞洲戰場的行動,德國之所以選擇和日本結盟其實就是為了當自己出兵蘇聯時日軍可以牽制西伯利亞的蘇軍。而日本方面對西伯利亞的確有自己的野心,正是基於這點德日結盟才具有了現實性。問題是日本畢竟太小了,壓根不具備在深陷中國戰場的同時又向西伯利亞和太平洋兩個方向擴張的實力,於是在日本國內就出現了陸海軍之間北進和南進路線分歧。那麼為什麼最終海軍主張的南進路線得到了落實呢?日軍為什麼不配合德國夾擊蘇聯,而要去招惹作為中立國的美國呢?

這首先是因為資源的原因: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卻妄圖侵吞比自己龐大得多的中國。儘管在戰爭初期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可謂攻勢如潮,然而日軍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中國軍民以空間換時間佈置下的巨大陷阱,深陷戰爭泥潭的日本很快就發現自己國內的經濟水平和資源儲備已難以繼續支撐這場戰爭了。這時的日本迫切需要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資源,這些物資在當時的西伯利亞是極難獲得的,反倒是東南亞盛產這些戰略資源,所以從獲得戰略資源的角度而言:南進比北進更有利可圖。直到戰後日本才知道包括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在內的東北亞地區並不是缺乏石油、礦產等戰略資源,只是在那個年代受制於當地的地形氣候條件難以開發而已,當然當年的日本不可能未卜先知,於是很自然地選擇南進以獲取戰略資源。

其次是因為蘇聯軟硬兼施的外交政策:事實上日軍並不是沒打過蘇聯的主意,日軍甚至一度付諸行動——日軍分別於1938年7月末8月初和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和蘇軍發生軍事武裝衝突,此時蘇德戰爭尚未爆發。這兩次軍事衝突的結果都以蘇軍戰勝日軍告終,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這兩次迎頭痛擊導致日本改為傾向採用南進的戰略目標。蘇聯在狠狠教訓了日本後又轉而採用軟的手段對付日本——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日益崛起,蘇聯力求和日本簽訂條約以保障東部邊境的安全,於是蘇聯在接連兩次取得對日本的軍事勝利後和日本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暫時穩住了日本。

最後美國的外交政策逼得日本不得不對美開戰:二戰對美國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美國已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工業能力,這意味著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的戰爭潛力,但這種軍事潛力並未完全釋放出來,當時的美國還並不具有稱霸世界的絕對優勢。然而英、法、蘇、德、日等國被捲入二戰給美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歷史契機——各國均深陷戰爭泥潭而無法自拔,美國則趁機積攢了雄厚的國力,於是美國逐漸擯棄傳統的孤立政策,開始謀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這一時期的美國絕不能容忍某地區出現一個獨霸該地區的區域性霸主出現,因為這將威脅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尤其是德國、日本這種極端性的國家一旦做大做強恐怕連美國自身的安全也難以保障。正是有鑑於此,於是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如此一來日本的處境就尷尬了——如果按美國的要求行事意味著必須放棄自己侵略中國所得;如果不按美國的要求行事,一旦美國的制裁行動付諸實施,日本將無法繼續支撐戰爭進行下去。在這樣的局面下日本決定同美國開戰以奪取東南亞和太平洋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因為日本誤認為納粹德國可以輕輕鬆鬆拿下莫斯科甚至滅了蘇聯,二戰日本智囊團模擬過蘇聯被納粹黨拿下的局面,希特勒的納粹黨主義是種族優越生劣質亡和日本軍國主義,剛好與納粹德國有矛盾因為希特勒要讓納粹德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日本同樣也是要做最強大的國家,問題只允許強者只有一個,所以希特勒早晚會幹掉日本在亞洲的勢力!




當時的日本,武器.經濟.人囗.都不如納粹德國,所以日本智囊團在三思索決定,拉美國人進場平衡勢力!不過讓日本人失望的是納粹德國國防軍兵困莫斯科,所以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對軸心國是致命的錯誤。


個人觀點:軸心國最終失敗的原因,蘇聯沒全境投降是千萬不能惹美國,而且還要讓美國沒有理由參戰!就算蘇聯戰敗投降,軸心國以納粹德國為主也要整合三年的備戰,才能向美國開戰,為什麼美國這麼強大!很簡單的一個數據就明白,太平洋戰爭前日本有10艘航母,一直到戰爭結束,改造加製造總共是15艘。美國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美國像下餃子一般的造了147艘航母。這個數字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還有美國在二戰期間是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國,到1945年,美國的軍事工業的實力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日本就算本土決戰也戰勝不了美國,據瞭解當時美國的生產力是全世界生產力總和的60%,而且還有潛力加大生產!





總結:日本軍國主義的私心,希特勒統治全世界的決心,意大利打醬油的無心,造成必敗的結局!


仰望DE星空

德日聯盟,聯而不盟。這種聯盟關係只是一種政治上的聯盟,軍事上日本是沒有義務協同德軍作戰的,這是德日聯盟同德意聯盟所有區別的地方。而且日本當時同德國結盟,也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同樣的不北攻蘇聯也是日本出於對利益的考量。



當時日本需要獲得石油和橡膠資源,而這兩種資源在中國都很匱乏,加上當時日本的勘探技術十分有限,所以就連大慶油田也沒能發現。所以日本將目標放在了東南亞,那裡有日本夢寐以求的石油和橡膠。這兩種資源在蘇聯的遠東地區都是沒有的,所以日本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開始著手從英法手中奪取東南亞。


並且日軍攻打東南亞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日本海軍十分強大,這對於東南亞作戰來說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日軍決定南下。加上當時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供給,同日本徹底鬧翻,這就更加堅定了日本南下的決心。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日軍就進攻了菲律賓,次日便登陸東南亞,在短短一個月之內便基本控制了東南亞地區,可以說日軍是早有準備。

但是日本也終究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價,日本一直喜歡賭國運,甲午戰爭是日本的豪賭,日俄戰爭同樣也是,而且兩次都被日本賭贏了。不過久賭必輸,日本遇上美國這樣的對手,雖然一開始佔了點便宜,但是等到美國發威之後,日本才明白兩國實力的差距有多大。


小司馬遷論史

這個根源在於日本統帥部與陸軍、海軍部的矛盾。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由於體制原因,陸軍與海軍之間矛盾日益加深,明治天皇與其繼承人大正天皇在位時還能維持平衡,等到裕仁天皇即位後由於內閣被軍部凌駕,陸海軍的矛盾逐漸激化,深深的影響了日本帝國在二戰期間的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並帶來巨大的惡果!!

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吞與蘇聯接壤的中國東北三省。這一舉動極大的影響了亞太的地緣平衡,本來就時刻警惕帝國主義戰爭的蘇聯因為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讓本來就敏感的神經突然得到刺激!!

蘇聯的戰略重心在歐洲,但餘光一下也沒有離開遠東。20世紀初日俄戰爭的慘敗和蘇俄內戰期間日本對西伯利亞的侵略讓蘇聯人對這個個不大野心不小的東亞強國始終不敢有絲毫的警惕。

作為一代雄主的蘇聯當家人斯大林,經歷了片刻的緊張後開始冷靜下來,突然發現這是改變蘇聯極為不利態勢的契機!!

西面的納粹德國是最大的潛在敵人,不過還沒有完成戰爭準備。日本帝國雖然現在氣勢洶洶,但是夾在了中國與蘇聯之間,九一八事變讓中國反日情緒高漲,中日大規模戰爭爆發只是時間問題,完全可以利用中國拖住日本,迫使日本南下與美英發生衝突,從而一舉穩定東部國境線的安全。

首先,蘇聯向遠東中蘇邊境大量增兵。九一八事變時,蘇聯在遠東僅有8個師的兵力,到了1935年,蘇軍增加到17個師約24萬人,裝備850輛坦克,950架作戰飛機,還有20艘潛艇。而同時期的日本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駐軍僅有5個不滿員的師團、5個旅團和3個獨立守備隊,總兵力僅8萬人,而且還要對付活躍在白山黑水間數以萬計的中國抗日義勇軍。同時日本統帥部估計,按照蘇軍的增兵速度,到1936年蘇軍將達到30萬人,裝備坦克飛機數以千計,而日本兵力則不會增加。

蘇聯人搞得這個類似於馬其諾防線思維的軍備競賽收到奇效,無意間激化了日本內部各派系的矛盾,以武藤章為代表的日本侵華派佔據上風,開始了以征服中國和奪取南方資源為目標的戰略。

其次,蘇聯開始與中國改善關係。從20年代初,蘇聯一度為中國革命提供大量援助。後來因為國民黨政府倒向美英,讓中蘇交惡,甚至因為中東路問題一度兵戎相見。現在中日戰爭爆發,綜合實力處於絕對劣勢的中國需要外援,而尚未完成戰爭準備的蘇聯需要一個穩定的東方。在這樣一個共識的基礎上,兩國迅速改善關係。蘇聯積極推進並促成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並在淞滬會戰後成為中國最大的外援國。

而日本此時因為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潛伏日久的陸海軍矛盾迅速爆發。最明顯的就是陸軍在華北大規模行動剛剛開始不久,海軍就在華東挑起戰端,戰爭迅速升級,軍事力量更多的往華東傾斜,這就給在華北的中國軍隊有了滲透日軍在華北佔領區的機會。中國軍隊依靠蘇聯的軍援,越戰越勇,從全面戰爭開始還不到兩年,日本就已經顯得氣喘吁吁。

於是,蘇聯以極為低廉的成本穩定了東方,暫時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困局,開始全力經略歐洲。

蘇聯謀求與英法等西歐大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反而招致英法推行禍水東引政策,增加了蘇聯捲入戰爭的風險和速度。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儘可能多的爭取備戰時間,蘇聯跳出一子,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成為事實上的同盟。隨後準備在歐洲大幹一場!

這時日本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陸海軍矛盾更加激化,陸軍因為受到蘇聯援助的中國軍隊實力大增,打的力不從心,越發仇恨蘇聯,一心想要謀求與納粹德國夾擊蘇聯。而海軍因為對華戰爭毫無建樹,全是配合陸軍作戰,於是主張侵略南洋諸國,奪取資源地帶日本天皇和內閣為了調和矛盾,絲毫顧及不到國家戰略的需要,居然和稀泥般的出臺了“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的同時,積極向南洋發展”、“設置假想敵為美蘇兼防中英”這樣一個四面樹敵、多線作戰的愚蠢政策!!

就在蘇聯準備與納粹德國瓜分波蘭的同時,腦熱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向蘇蒙邊境的蘇軍據點諾門坎發動軍事行動。這個舉動激怒了斯大林,於是斯大林調集兵力兵器佔絕對優勢的蘇軍部隊給予進犯的日軍以迎頭痛擊,打殘關東軍兩個師團,讓日本人領教了什麼是內燃機驅動下的現代化戰爭。這一戰讓日本徹底明白了自身陸軍與蘇聯間的巨大差異,唯有海軍還能走在世界海軍的前列,戰略重心再度發生變化。

而蘇聯此時忙於歐洲事務,無暇在亞太過多逗留。1939年9月16日諾門坎戰役結束第二天,西線蘇波邊境的60萬蘇軍就越過邊境,與納粹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到了1940年,中國軍隊發動局部反擊戰,內線外線兩個戰場交相打擊,讓日本陸軍窮於應付,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1941年下半年蘇德戰爭爆發,日軍在陷入中國戰場的同時又積極謀求準備南下太平洋——被美國製裁斷了資源供應,無心也無力再執行北進政策了……


世紀戰爭大揭秘

日本不是不想北進與德國在莫斯科會師,達到瓜分蘇聯的目的。只是嘗試之後失敗,被迫改變戰爭策略。

1941年6月22日,德軍以146個師,3580輛坦克,4980架飛機向蘇聯發起閃電襲擊。德國急於通過閃電戰結束戰爭,前期作戰效果非常好,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後,納粹德國的三支集團軍在蘇聯國土上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僅由龍德施泰德元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在基輔戰役中,就俘虜了蘇軍65人。形勢好於預期之下,希特勒甚至沒有為進攻蘇聯的德軍部隊準備冬裝。按照希特勒的設想,如果日本能夠從中國大陸戰場上分身一部分軍隊,北進從蒙古入境,越過西伯利亞與德軍對蘇聯形成戰略合圍,那麼蘇聯肯定會因支持不住而投降。

日本方面不是沒有北進計劃,只是日本方面的主要戰略重點在亞洲。日俄是老冤家,從清朝末年就開始因為在亞洲的利益衝突發生過日俄戰爭,日本在那次戰爭中獲勝。北進滅亡蘇聯與德國會師早在日本陸軍部的計劃之中,只是日本國內軍方對於作戰方向存在兩種不同意見。支持北上的日本陸軍在侵華戰爭中獲得了巨大利益和戰略資源,實力強大的日本海軍卻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因此,長期與日本陸軍對立的日本海軍極力主張南下作戰。而日本國內支持海軍的理由很充分,因為中國大陸沒有石油(幸虧老日沒有發現大慶油田)和橡膠,南下東南亞獲取這兩樣戰略資源用來支持日軍作戰是十分必要的。

蘇德戰爭爆發以前的1939年,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與蘇蒙聯軍的作戰本身就是一種戰略試探,如果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取得勝利,日本必然會將重點放在北進計劃上。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總共投入大約7·5萬兵力,雖然前期取得一些戰果,但是在後來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被朱可夫指揮的蘇聯紅軍打殘,日本陸軍儘管有很強的戰鬥力,在蘇聯紅軍的巨大火力攻擊下最終敗下陣來。諾門坎戰役失敗以後,陸軍主力都被牽制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日本陸軍再也沒有多餘兵力參與北進作戰。在不能南、北兩線同時作戰的情況下,支持南下作戰的日本海軍佔了上風,所以後來日本選擇了南下戰略。

歐洲方面,斯大林吃準了在諾門坎戰役中失敗的日軍不會再挑起新的戰事,便把部署在遠東地區的20個亞洲師抽調回歐洲參與作戰,這給了已經是強弩之末的德軍以沉重一擊,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終勝利。日本和德國都是小國家,他們在二戰中與大國作戰完全是一種賭徒心理,所以儘管前期會取得一定戰果,終究還是註定要失敗的。

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期待您的關注;


徒步說史

日本1931年吞併了中國東北,1937年對中國全面開戰,這嚴重損害了英、美兩國在中國的利益。導致英、美對日本進行軍事、政治、經濟制裁,日本迫不得已才向美國宣戰。



1.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和中國華南大片領土後。日本在東北亞的影響力逐步提高。這損害了美國和英國在東北亞的利益。所以美國1940年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禁止對日本出口鋼鐵和其他戰略物資。

2.日本國內本身沒有石油等礦產資源,所以日本為了獲取蘇聯的石油,在1939年與蘇聯打了一仗,結果日本被蘇聯打敗。

3.日本需要礦產資源和戰略物資,維持在東亞地區的戰爭,因此日本需要向南攻佔荷蘭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那裡有石油和橡膠。日本還需要佔領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以及美國殖民地菲律賓,因此日本決定與英國、美國開戰。

4.日本知道與英美開戰最大的威脅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講過,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非常強大,如果不能在開戰之初把美國打趴下,接下來趴下的肯定是日本。

5.所以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派遣六艘航空母艦和441架艦載機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結果,日本遭到了美國的瘋狂反擊最終戰敗。


杜達特洛夫斯基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再次強調一下,德日這種以小博大的賭徒心理,註定是要失敗的,過程可以有不同,結局會是一樣。

德國簡單說一下,經濟本來一戰後制裁的不行,因為還是有些工業化人才,加上納粹上臺實行國家社會主義制度(類似全民集中搞建設),由於長期戰爭總結髮現了基於新型武器的坦克集群突擊戰術優勢,成為歐洲大陸陸軍強國,但總體經濟實力弱,短時期的軍事優勢並不能抵消陷入消耗戰之後的困境。基本上德國搞定西歐沒費多少力氣,奧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基本上是威逼利誘合併的,打波蘭費了一點力氣蘇聯還幫了大忙,打法國是後方突襲,基本法國人被突襲之後就立馬放棄了抵抗,戴高樂帶一點殘兵跑了而已。真正開始遇上對手是在北非遇上了英國,這個時候經濟和後勤的頹勢立馬凸顯,陷入僵局。而海軍不如英國,取消了海軍登陸計劃,空戰又讓英國消耗的不行,只能發明幾個新型武器火箭導彈嚇唬英國。跟英國陷入僵局後一天到晚擔心自己有一天消耗不下去的時候蘇聯會在背後突然桶刀,所以因為自信自己的陸軍也想利用突襲滅了蘇聯,哪成想這次真正認識了什麼叫大國的戰爭潛力,前期利用突襲佔了些優勢,很快就反過來被打。不是希特勒腦子有問題,他要是能幹過英國打贏西歐這場仗打死也不會去打蘇聯,有因必有果,賭徒心理而已。

再說日本,這次我換一個立場來看這個問題,我站在日本角度分析日本為什麼會是後來一步步的走向,應該是有必然因素,但也有一些插曲讓日本決策層沒有選擇正確的道路。日本原本按伊藤博文的規劃要進軍大陸是需要時間的,採用蠶食策略,先佔領朝鮮,後東北,再入主中原,而不是速成。日本打東北完全是陸軍參謀部一些瘋子意外的驚喜,原本日軍在東北也就幾萬兵力保護一些利益,東北軍幾十萬之眾,國民軍加上地方雜牌部隊幾百萬,就算再不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高層還是很認可伊藤博文的策略慢慢吸收消耗的,佔領的朝鮮半島還需要時間消化。但因為長久以來的國運賭博都勝利了(緊張的甲午戰爭,僥倖的日俄戰爭),日本少數軍人驕橫自大,在東北擅自做了一次小範圍軍事衝突行動,最開始甚至都沒有拿武器,衝進東北軍大營搶的武器,驚喜的發現得手太容易了,貌似精良的東北軍一接觸就潰敗逃跑。所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從朝鮮半島增兵佔領的東北,而中國只是上訴國聯,雖然此時國聯還沒太重視,但畢竟還是要主持"公正"裁判了日本侵略,但起不到太大作用。日本發現簡直是意外的禮物,高層甚至規劃了未來幾十年消化之後遷都東北。按理說這規劃不錯,但畢竟中國吃了虧,雖然沒有全面反抗在長城一線還是經常挑起事端來吸引國際關注。國聯一直給它施壓。於是日本有一派認為,可以北上攻打蘇聯,這個策略有幾個好處。1.蘇聯因為共產主義與國際社會格格不入,本來西方就曾經軍事幹預,雖然干預失敗,但蘇聯受各國排擠猜忌恨不能滅之而後快。日本進攻正和國際社會心意。2.轉移入侵中國東北矛盾,轉移國際社會壓力。3.減輕對中國的壓力,溫水煮這隻大象,如果日本攻打蘇聯,相信中國北方地方政府就算不幫助,但很希望狗咬狗,自己也會麻痺大意。

但很不幸,由於日本島國基因,重視海軍而輕陸軍,陸軍雖然比中國強幾個檔次,但跟蘇聯這種大國的機械化部隊比,是完全不行的。日本正確的道路應該是,慢慢消化東北並建設東北工業,待強化一隻真正機械化陸軍後與德國東西夾擊蘇聯。但,其賭徒心理在經過蘇聯教訓之後,又開始捻弱的蹂躪,北上放棄之後,南下派又佔上風,華北五省自治方案出爐,這個方案是想與中國南京政府有個緩衝區,但華北是中國北方心臟地帶,在這種壓力下中國抗日力量風起雲湧,最終導致西安事變而直接促成國內統一戰線建立,應該說國民黨暫時解決了內患,滅國危機下,國民政府還是有高人的,如果按日本部署,中國必然危險,中國應該利用敵人的弱勢打破這種危機,在上海主動發起進攻,吸引日本由北向南的蠶食變成由西向東的熱戰,變被動為主動,同時東亞第一大國際都市上海爆發的大戰更加吸引力國際關注,各國利益都在這。如果日本此時不增兵上海,將這個事件定性為小範圍軍事衝突,依然堅持原有由北到南的蠶食策略,相信國民政府的這個計策將失效,這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決策,但日本畢竟是島國,缺乏大戰略家,日本迅速增兵,賭徒心理再一次上演,希望迅速解決中國主力,雙方大幾十萬的部隊進入熱戰化,淞滬會戰全面爆發,東亞在國際社會眼裡演變為全面戰爭,於是國聯加大制裁並強力要求日本歸還中國侵略的領土,日本退出國聯,徹底與國際社會決裂,與國聯為敵成為國際社會孤兒。這時候後續的發展就由不得他了,失敗已成定局,由於中國廣大的人口,加上國民政府黃金十年,有一定基礎,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還是國軍主動戰略性撤退。日本決策層開始被動制定政策,中國主力未消滅,而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希望,援助源源不斷,並對日本加大制裁,此時只有美國因為還施行綏靖政策而觀望,但由於西方國家的影響隨時可能制裁封鎖日本。日本希望再次集結兵力打下南京,讓中國投降,但發現中國早已做好了遷都武漢,而且南京抵抗激烈。繼而又進攻武漢,國民政府再次遷都重慶表面了堅持抗戰決心,此時的日本由於是小國大戰導致經濟崩潰,民力不濟,而戰場戰線拉長,海軍起不到作用,後勤被騷擾,走上了德國在北非遇到的老路,強弩之末。軍力的不濟導致宜昌保衛戰失敗,同時投鼠忌器不敢多再孤軍深入,被動又希望打下湖南,切斷中國的南方補給。打長沙又於是失敗,沒辦法陷入消耗持久戰。而中國一直源源不斷的受到資助,美國已經開始要加入制裁,自己原本就已經資源不濟再把補給切斷,無疑是失敗的深淵。這一次又開始了賭國運,日本參謀本部希望藉助日本強大的海軍滅掉海上最大威脅,美國太平洋艦隊,佔領英美控制的東南亞,實際上解除封鎖制裁危機,但卻低估了大國的戰爭動員潛力,後面基本上就是失敗的過程了,,,,,,

所以,德日的失敗很大成都是必然的。以小博大的賭徒心理,不可能實現他們的野心。


牛牛的事兒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兩大陣營,一個以德意日為核心的法西斯集團,一個以美蘇中英法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國。

二戰法西斯以德日最強,德國橫掃歐洲,連號稱歐洲第一強國法國不到一個月便投降了,只剩下英吉利海峽的英國還在苦苦支撐,德國在英國還沒完全解決的情況下開闢了蘇聯戰場。德國都打到了莫斯科了,日本為什麼不去幫德國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國呢?

一、諾門坎戰役,日本被蘇聯打怕了打疼了,1939年日本陸軍總部也想北上進攻蘇聯,與德軍會師,發動了諾門坎戰役,戰爭以日本關東軍慘敗,幾乎全軍覆滅而結束,至此直至日本投降,都不敢北上進攻蘇聯,維持著和平的狀態。



二、在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力量,與中國的戰事還沒解決,中日戰爭還在持續作戰中,日本關東軍斷然不敢冒然北上進攻蘇聯,怕被中國的抗日軍民抄了日軍的後路,被前後夾擊。

三、蘇德戰爭前期,蘇聯在遠東佈置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是為了防備日軍北進與德軍會師。一直到蘇聯全面反擊德軍時,才從遠東抽調了幾個集團軍,但依然留下不少軍力在遠東。

四、二戰日本法西斯侵戰東南亞,嚴重侵害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就不再向日本出售石油、像膠等戰略物質,沒了這些戰略物質,戰爭機器癱瘓,不得以突襲美國珍珠港,把美國拖入二戰之中,加速法西斯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