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多維迷宮的大師——赫伯特·西蒙

创造多维迷宫的大师——赫伯特·西蒙

创造多维迷宫的大师——赫伯特·西蒙

我很榮幸受邀為赫伯特·西蒙先生的中譯版自傳作序。

這真是一項讓我倍感榮幸又深覺責任重大的委託。多年以前,我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因此對赫伯特·西蒙這位親手締造了該院系的傳奇導師(他還是產業管理研究生院和心理學系的創建者)非常熟悉。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之所以選擇去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重要的原因正是出於對先生的仰慕——在臺灣大學攻讀電機工程時,我有機會讀到他關於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的原著與學術論文。當時的閱讀體驗相當艱辛,因為赫伯特·西蒙的學問博大精深且跨越多元領域,書中有許多不易理解的深奧理論。正是這樣的因緣際會,我在美國眾多的名校中,最終選擇到卡內基梅隆大學拜師求學,攻讀人工智能專業。

所謂 “高山仰止”,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才華、精力、成就令常人望塵莫及的天縱之才。先生正是這樣的人。他被譽為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之一”,涉獵廣博且極深研幾——對大多數人而言,倘若一輩子能夠在一個專業領域有所成就,那已是萬分幸運的事,而

先生卻在他所履及的任何一個領域——無論是經濟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政治學與管理學——都是實至名歸的大師1975年,基於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做的基礎性貢獻,他與弟子艾倫·紐厄爾(Allen Newell)共同獲得圖靈獎。1978年,他又被授予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能獲得如此的嘉獎與殊榮,真正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创造多维迷宫的大师——赫伯特·西蒙

我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讀書時,曾有幸聽過先生的課,並向他請教過問題。另外,我讀博士生時的導師,同為圖靈獎獲得者(1994年)的羅傑·瑞迪(Raj Reddy)教授也是他的學生。可以說,在計算機科學、特別是

人工智能的 “江湖” 裡,赫伯特·西蒙就像開創門派的祖師,啟發了包括我在內無數末學後進者的學術思想和方向。這就是我們之間的淵源。

特別要強調的是,作為蜚聲國際的學界巨擘,先生與中國交流很多,堪稱中美兩國間的 “民間外交家”。正如他在這本自傳裡所說的:“我十次到訪中國,在那裡度過的時間比任何其他國家,除了我的祖國外,都要多。”他對中國人的熱情好客以及美味的餃子印象頗深(參看本書第22章),而且他還給自己起了箇中國名字叫 “司馬賀”。

當中美 “乒乓外交” 實現兩國關係破冰後不久,1972年,是他最早帶隊率領第一批美國科學家訪問中國,與國內行業同仁進行學術交流——在本書裡,他以樸素的筆調記錄了當時的情狀與感想。1983年,在時任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長荊其誠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張厚粲的口譯協助下,赫伯特·西蒙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了一學期的認知心理學講座,不僅為中國學術界引入了當代認知心理學,還促進了文革後中國心理學的甦生。之後,他又多次訪問中國,並

擔任過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美方主席。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他對中國懷抱的信心和赤誠、對學術研究純粹的關心熱愛和支持,令我景仰。1994年,赫伯特·西蒙獲得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2001年,先生逝世。很多紀念和追憶先生的文章都尊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在我回國掌管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期間,我和先生的緣分以另一種奇妙的形式得以延續。這裡有一個小故事,在本書裡並未詳細述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先生曾與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朱新明教授合作研究 “人類自適應產生式系統”,並提出了 “示例演練” 學習模型——該模型借鑑了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能相關研究思路,即便是在今天的條件下來看,仍然很領先。在先生的支持下,朱教授組織國內教師編寫了從初一到初三的《代數》與《幾何》全部示例演練教學材料,並在北京市的一所中學進行了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基本學完了初中三年的數學課程,且測試成績超過了採用傳統教學法的對照班學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先生與朱新明教授共同主編的《初中數學示例演練實驗教材》正式付梓,“西蒙教學法” 的實驗規模也不斷擴大。有趣的是,“牆外開花牆外香”,該教學法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始終不衰,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在先生有生之年被推及到美國及其他英語國家。

在我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後,曾有微軟學術合作部的同事提出建議,能否投入資源,將先生與國內學術夥伴的心血結晶 “西蒙教學法” 由中文轉譯回英文,以幫助到更多國家的學生。當時先生已仙逝,我則毫不猶豫地批准了這一計劃,希望以此作為一名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中國學生敬獻給先生的一份小小心意。

《赫伯特·西蒙自傳》英文版多年前便已和讀者見面,在先生100週年誕辰(2016年)之後此次中譯版的面世,在我看來,是令人欣慰的必然。通讀過全書,我注意到 “迷宮”(Maze)這個意象貫穿了先生自述的整個人生經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人生軌跡的迷宮出現了多個分岔口,有時我會向左,有時我會向右。作為一個致力於研究人類選擇的人,我的人生用迷宮這個比喻再恰當不過。” ——事實上,他似乎深受另一位痴迷於 “迷宮” 的阿根廷文學大師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影響。自傳的字裡行間,我們能看到先生對博爾赫斯著名短篇小說《交叉小徑的花園》(The Garden of Paths That Fork)的多處援引與暗喻。回看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確就如同穿越 “迷宮”,在探索前行中不斷面臨各種選擇。

创造多维迷宫的大师——赫伯特·西蒙

迷戀 “迷宮” 的赫伯特·西蒙是不同學術領域多維迷宮的設計師。他已經離開了,迷宮卻還在。從他手裡接過火炬,我們還要在迷宮中穿梭,直到找到正確的出口——換句話說,儘管他離開我們已有十六年,但在全世界範圍內,無數後繼者正沿著由他開拓的人工智能、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多個學術方向持續前行攬勝

作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同時獲得圖靈獎和諾貝爾獎的學界泰斗,這位博學又深思的大師走過了怎樣的成長之路?他是怎樣在一片片呈放射狀分佈的興趣沃野裡深耕,進而收穫到絕大多數人都難以想象的成功?他又是如何在有限的生涯裡創造出幾乎無限的精彩?

從本書中,讀者應該能找到一些解答。

你也許還想

创造多维迷宫的大师——赫伯特·西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