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代宮廷一天只有兩頓飯,皇帝妃嬪不會餓嗎?

我忘思戀

也算是替古人擔憂了,前天擔心宋美齡晚年靠什麼生活,今天擔心清朝皇帝嬪妃吃不飽,史論縱橫也是醉了!

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小康生活,但並不是所有的地區,所有的人都是一日三餐啊!

史論縱橫基本還處於一日兩餐的貧困生活,這不能怪我啊,在我們東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東北的冬天特別冷,而且天還短,七八點鐘才亮天,晚上五六點鐘就黑了!所以,大部分人家冬天的時候,都會吃三頓飯,而是早上九點多吃一頓,下午三四點鐘吃一頓,晚上七八點鐘就睡覺了。

春夏的時候,需要下地幹活,基本上早上天剛剛亮的時候,就出去幹活,等九十點鐘天熱了,就回家吃飯,然後睡午覺,下午起來之後,再吃點,四五點鐘涼快了,繼續下地幹活。當然,下地幹活的時候都會帶點乾糧,餓了就墊吧墊吧。

我們讀書的時候在學校住宿都是三頓飯,放學回家就變成兩頓了,有的時候就會餓!

清朝是從東北入主中原的,而滿族又是漁獵民族,所以,傳統上一天吃兩頓應該是很正常的,皇帝嬪妃天天也不用勞動,體力消耗不大,所以也不會餓。

另外,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也經常是一日兩餐,據我奶說,以前的家庭為了讓孩子少吃飯,都不讓孩子下地(都在炕上),就是睡覺,保持體力,這種事情,我們是想都不敢想啊!

當然,皇族肯定不會捱餓啊!如果他們都吃不飽,估計全國勞動人民都餓死了!

一般皇帝嬪妃餓了,都有點心什麼的墊吧墊吧!皇宮裡有早點,午點,晚點,夜宵什麼的,所以,不用擔心餓到他們。

當然,不要以為一天吃兩頓,皇室吃飯就不講究了,恰恰相反,皇宮裡面的飯菜很講究的,據檔案記載,清代宮廷的飲食從乾隆初期的十八品到乾隆末期的四十品,到慈禧時期的一百品上下,可以說,排面越來越大。

另外,不要說吃的,就是喝的,皇宮裡也是很講究的,清朝宮廷精選一百二十名奶媽供奶水,專門供應后妃們食用。

但是皇宮裡面的宮女,應該是真的餓!


史論縱橫

清朝宮廷一般採用兩餐制。按照制度上規定,早膳在早上六點半,晚膳在中午十二點半,而在事實上,早膳一般在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一點之間,晚膳一般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隨主人的意願進行。可見彈性是比較大的。

但這不是說在兩餐之外就沒得吃了。(笑話,誰敢餓著皇上娘娘們?)主要是我們現代人對於“餐”的理解,比較隨便,早上喝一杯牛奶,吃兩片面包,就叫“早餐”了。而在清代人的概念中,能夠稱之為“餐”的,必須是比較正式的一頓飯。而夠不上“餐”的標準的,則一概稱之為“點”。所以,無論是“一餐制”,還是“兩餐制”,都是專指“餐”而已。在“餐”之外,可以有各種的“點”進行搭配。

在宮裡來說,中午之前有早點,中午前後有午點,傍晚前後有晚點,夜裡還有夜宵。如果全都“點”了的話,一天可以達到六七頓。壓根是不可能餓著的。

在宮裡來說,一餐的菜品是很多的。一餐大致上是由九部分構成,即:鍋子(火鍋)、熱菜、熟食、蒸食、醬菜、主食、粥湯、甜點以及特殊菜品(時令菜)。到了晚清時,又加上了名為“吉祥菜”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有所謂“額食”或“添安膳”等額外的菜品。這些部分便組成了一套所謂的“餐”。其中“吉祥菜”和“額食”並不是吃的,而是擺著看的。

那一餐飯到底有多少種菜品呢?以《膳底檔》的記錄來看,清代宮廷的飲食排場是逐漸發展的,從乾隆朝初期的一餐十八品上下,到乾隆末年的一餐四十品上下,再到慈禧太后時期的一餐一百品上下,也就是排場的極限了。

現代人對清宮裡的“御膳”有一些奇怪的理解。比如有人覺得皇帝吃的飯,肯定是各種山珍海味、鮑魚海參,但其實通過《膳底檔》可以看出,清代宮廷中的食材其實還是比較普通的,都是雞鴨豬羊等為主。而且菜品的口味一般比較平和,很少有酸、辣等刺激味道,這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食材的味道。另外還有就是,清宮食材十分注意安全,肉一般剔骨,魚一般無刺,燒烤也都是“片”下來的,故而在整體上,清宮膳食裡海鮮較少。順便一提,這種盡力避開骨、刺的烹飪習慣,也體現在了當今的國宴中。

還有現在一些人總覺得,宮裡啊貴族世家啊什麼的,為了養生,一般吃得比較清淡。其實不然。一來是,哪怕吃個點心,也是講排場的,比方說晚清的敬懿皇太妃,她每天夜裡十一點前後要進“晚粥”,其晚粥的內容是“小菜十幾樣,粥兩樣,麵食三樣”,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幾塊糕點就打發了;二來是,在古代,吃素並不是一件被推崇的事。古代,即使到了清代,肉食也遠遠不如現在普及,很多人一年也吃不了幾次肉,甚至連曾國藩這樣的名臣,當了京官之後,還會特意給家裡寄錢“以為堂上大人甘旨之需”“為堂上吃肉之費”,可見吃肉不容易。所以宮裡基本頓頓吃葷,這對他們來說,既被認為是身份的象徵,也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自然,也就不認為吃素菜是“健康”的表現,甚至還有可能認為那很“跌份”。一般只有在需要齋戒的情況下才會吃純素。

至於什麼宮裡的飯一次吃不能超過三口,怕別人知道喜好什麼的,就更是無稽之談了。首先問,有人能管得著這些宮裡的主位們一個猜吃幾口嗎?以清代皇權之盛,哪個太監有膽量跟皇上說,“吆~皇上,今兒這盤兒肘子您吃了四口啦,以後就再也不給您上這道菜了”,估計早就死了千八百回了……至於說怕別人知道喜好……呃,翻翻《膳底檔》就行了啊。如乾隆帝的膳單裡極少有海鮮,而光緒帝的膳單裡海鮮較多,慈禧太后的膳單裡鴨肉尤其多等,乾隆的膳單裡甚至還有他特地點名製作的一些菜品,這些都足以體現他們的喜好了。這還用防著?


乾煸水煮魚LS

早在北宋之前,就實行一天吃兩頓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六七點,太陽下山就該睡覺了。

朝軍入關後也實行“兩餐制”,中午前用“早膳”,午後用“晚膳”。但是正餐之外還有早點、午點、晚點和夜宵。

清朝的皇帝一般是早上5點起床,早讀之前先拉弓,畢竟是馬背上得天下,然後去早讀,因為皇上要學習滿、蒙、漢三種語言。用膳在早上7點-9點,太監們將桌椅、飯菜依次按照規矩擺放整齊。皇帝用膳前,太監要先嚐有沒有毒,之後服飾的太監要挑選菜品,為皇上佈菜,盛到皇上面前的小碟子裡。御膳房有370人,茶房有120多人,伺候皇帝用膳的150多人,你算算吃頓飯就要2個小時,很多菜都涼了,也是為難皇上了。

用完早膳,皇上在早上9點-11點,要處理朝政,主要是在幹清門御門聽政、養心殿理政。接見各衙門官處理奏摺,與大學士等討論國家大事。

下午1點-3點吃晚膳,之後會有午睡,下午便是自由一點,很多時候是處理沒批完的奏摺,或者去聽聽戲,把玩一些古玩,下下圍棋。

到了晚上,7點-9點就是皇上禮佛唸經的時間,主要是在雨花閣、梵華樓進行。之後就可以吃點小點心,這時就可以選擇侍寢的妃子了。皇帝是一個人睡在養心殿的,即使是皇后也只能是在大婚三天內和皇上睡在一起,臨幸完妃子後,妃子就得離開,皇上怕行刺,而且也防止皇上縱慾過度哦。

不過特殊的時間,生活節奏還是不一樣的,比如過節,元旦、冬至、萬壽,也不用上早朝。皇帝登基、大婚,都是非常繁複的儀式。當皇上好累哦。

妃子們就要清閒得多了,除了“晨昏定省”,就是早上和晚上都要去像皇太后,皇后請安,其他時間就是自己的了。

練字、讀書、彈琴、賞花、學著梳妝打扮,去別的妃子那兒串串門,做個針線活什麼的,偶爾還能逛個御花園。每天就等著皇上召見,臨幸唄。


愛尚小娛樂

這個問題原來我也一直納悶,後來才知道,所謂兩餐,指的是正餐,在正餐之間,你是可以吃零食的啊!!!!

比如乾隆皇帝,除了早上六點的早飯和下午一點的晚膳之外,人家還可以隨時喝點小酒,所謂酒膳是也。他的酒膳都吃點啥呢?十月初一日茶膳房侍候,萬歲爺霽紅盤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也就是說,喝點酒,要吃十五個菜!!!

除了酒膳,要是餓了,隨時隨地也能吃點東西,比如乾隆皇帝除了早上起來要喝燕窩粥之外,他也會傳以下米麵食:

果子粥、蘇燴燙膳、雜燴燙膳、拆鴨爛熟面、燕窩八鮮面、燕窩雞絲餛飩、紅白鴨子三鮮面、燕窩鴨腰三鮮面、燕窩拆鴨子燙膳、燕窩鍋燒鴨子燙膳。

而慈禧太后則喜歡不停吃零食。

今天,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紅漆描金桃式攢盒、畫琺琅纏枝蓮八寶攢(cuán)盒、淡黃地粉彩花卉紋攢盒,以及充滿喜慶色彩的龍鳳紋圓盒, 就是當年慈禧用來盛裝零食的器具。

每次打開這些零食盒子,慈禧不揀酸的,也不挑特別甜的,只吃那些酸甜適中的桃脯和蘋果脯。

慈禧因為腸胃不好,晚年時很少吃水果,用水果製成的蜜餞,就成為慈禧經常食用的零食。

暑熱天氣裡,慈禧午覺醒來,宮女們照例會給她呈上甜碗子。甜碗子是一種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等等。甜瓜果藕,並不是簡單地把甜瓜切了配果藕,而是把新採上來的果藕嫩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後,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

偶爾,慈禧也會用甜碗子賞賜宮女。夏天的一個清晨,李蓮英給慈禧送來了兩籠子鳥,慈禧從中選出了兩隻最滿意的,舒適地靠在倚枕上,聽著鳥叫。然而,慈禧的兩隻緬甸貓大白和二白,看到鳥後,再也不肯安心睡覺了。看貓的宮女娟子和翠兒,就跪下對慈禧說:“啟稟老祖宗,我們請李總管給看著貓。”

李總管就是李蓮英。慈禧一聽這話就樂了,知道這是兩個丫頭在給李蓮英出難題呢。於是微笑著說:“娟子,翠兒看好大白,二白,回頭我有賞。”

另外,慈溪還喜歡糖食,比如蜂蜜花生、核桃粘[zhān]、花生粘[zhān]、蘋果軟糖、菠蘿軟糖、水晶軟糖、芝麻南糖、冰糖核桃等等,據曾經侍奉她的女官德齡回憶,有一次她為了搬運慈禧喝茶前吃的糖食,一連搬了九次,每次拿兩盤。吃剩下的糖食,她就賞給宮眷們吃。


susie李舒

吃著屌絲的盒飯,操著皇帝的閒心。清代宮廷的兩頓飯只是正餐,此外還有早點和晚點,相當於副餐,總之餓不著九五之尊的皇帝和如花似玉的嬪妃。

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從史料上看,秦漢及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午食”的習慣逐漸形成,其後一天三頓飯的“三餐制”成為新習慣,清代宮廷的“兩餐制”是滿族的飲食習慣,清軍入關後把這一習慣帶入宮廷。

清代宮廷的兩頓正餐分別是早膳、晚膳,分別安排在早上9點前和下午4點前,所謂正餐(大餐)是究禮儀的,幾個盤子幾道菜,葷素如何搭配,都有詳細規定,大家正襟危坐,文明就餐,用正餐是一項嚴肅正式的活動。

從下午4點到次日9點,中間長達17個小時,皇帝和嬪妃一點也不吃飯?

這個倒不用擔心。清朝宮廷在“早膳晚膳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

“早點”時間安排在“早膳”和皇帝早朝前,時間在早上5、6點鐘左右。用餐內容一般是油茶、糕點、清粥之類,類似我們現代人用的營養早餐,主要是為了讓皇帝墊墊肚子,好有精力上早朝。等早朝結束後,再吃正兒八經吃一頓正餐,也就是“早膳”。

“晚點”時間安排在“晚膳”後和皇帝睡覺前,用餐內容和早點差不多,性質等同於我們的“宵夜”,因為皇帝晚上經常要批改奏摺或讀書,而“晚膳”用的太早,為了防止皇帝餓肚子,御膳房必須隨時準備晚點,供皇帝享用。

另外,皇帝晚上要“翻牌子”,選擇嬪妃侍寢,這是一件耗費體力和精力的活動,皇帝在活動前一般也會加餐進食,儲備體力。

一般來講,一個每天忙於各種公私事務,精力旺盛,熱量消耗多的皇帝,24小時之內的進食次數可以多達6、7次,少食多餐是他們飲食的基本特徵。


狄飛驚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信奉“民以食為天”。現代人多數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大部分人是一日兩餐,就連皇帝和妃嬪都是一日兩餐。



俗語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清代宮廷一天只有兩頓飯,皇帝妃嬪不會餓嗎?

清朝宮廷裡每餐,指的是皇帝正兒八經吃一頓飯。據史料披露,清代宮廷把吃飯叫用膳。從早上六點到九點前用“早膳”;下午一點到四點前用“晚膳”。


這兩餐,都是有御膳房專門製作,每餐的菜品各種各樣,共九大類即:火鍋、熱菜、熟食、蒸食、醬菜、主食、粥湯、甜點以及時令菜。


皇帝嬪妃們兩次用膳,據《膳底檔》記載,菜品不斷增加。乾隆皇帝初期,每膳十幾品,到了晚期,每膳達到餐四十多品。到了慈禧太后那會兒,每膳菜品數量有一百多品,達到了最奢侈的程度。


宮廷裡,除了每日固定的兩膳,皇帝和嬪妃們,還有早點、午點、晚點和夜宵。我們看清宮劇,會發現皇帝妃嬪們夏季每天都要吃甜碗子(甜碗子是一種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等等)。



據說慈禧最喜歡吃零食,對糖食尤其偏愛。

據一位親自服侍過慈禧的宮女德齡說,有一次她給慈禧送糖食,竟然一連跑了九次才端完,可見美食之多。宮廷裡的糖食包括蜂蜜花生、核桃粘[zhān]、花生粘、蘋果軟糖、菠蘿軟糖、水晶軟糖、芝麻南糖、冰糖核桃……種類齊全得不遜於現代糖果。宮廷裡還製作了各種各樣的果脯蜜餞,以備皇帝妃嬪們當做零食食用。


皇帝每天也是除了兩膳,在早上起來會到茶膳房用早點,晚上用酒膳,菜品最低10品以上。


“一日兩餐”並非清代宮廷才有的,據史料記載,從先秦時期,上至宮廷,下到黎民百姓就都提倡兩餐。


皇帝妃嬪雖說看起來跟黎民百姓一樣,每天也吃兩餐,但是他們平時是有各種吃食的,隨時隨地“加餐”,等於一天吃了好幾頓飯,怎麼會餓呢?


有書君翻閱歷史書籍,發現很多朝代的皇帝們,都對外堅稱每日吃兩膳制。這讓平民百姓誤以為皇帝妃嬪們,都跟自己一樣每日兩餐。他們那麼宣傳,只不過為了掩人耳目、贏得民心,證明他們都是節儉的好皇帝罷了。



苦就苦了那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勞動人民。

他們沒有土地,為剝削階級生產勞動,又因為生產力的不足,收穫的糧食也有限。絕大部分糧食作物,都被剝削得所剩無幾。所以勞苦大眾每日兩餐,一定會餓!他們能保證吃到飯,就已經不錯了,根本吃不到零食。這就是為啥過去窮人的孩子盼過年的原因,因為過年能吃到糖果點心,稍微好點,還能吃到肉食。


古時候,窮苦百姓就害怕遇到天災人禍、兵荒馬亂的年代。那樣逃離家園,甚至食不果腹、逃荒要飯,甚至為了活命,出現了“賣兒賣女”的情況。


詩聖杜甫有詩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正是舊社會黑暗生活的真實的寫照。



有書共讀

說道吃飯的問題,真的很有趣。今天的中國人,號稱是一日三餐。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或者說是在更廣闊的範圍內,人們未必是一天吃三頓飯的!

首先要說的是,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確是只吃兩頓飯的!晁錯曾經在給漢文帝的上書中說道:“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可見,在漢代中原地區的民眾一天的確是吃兩頓飯的!到底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吃三頓飯,我沒有研究過。我看到有人寫文章說是唐宋以後,中原地區的民眾才開始吃三頓飯的。

其次,在中國範圍內,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吃三頓飯的。我小時候,老家的農村人是吃兩頓飯的。早上起來先去地裡幹活,大概到十點鐘左右回到家裡吃第一頓飯。大概到下午三四點鐘吃第二頓飯。當時我覺著他們的生活規律很好玩,我問他們不餓嗎?他們的回答是,糧食就那麼多,必須節約著用,所謂忙時吃幹閒時吃稀,不到農忙乾重活的時候人們不會放開肚皮吃飯的。再有就是,在農業社會里,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他們老早就上床就寢了,床上一盤磨睡著就不餓。不像我們晚飯吃過以後,到睡覺之前還有四五個小時的夜生活,肚子早就空空如也了,不吃一點夜宵實在無法入睡。

清代的皇帝出身於滿族,他們來自於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中國東北地區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一天吃兩頓飯的!我上大學的時候,在東北地區讀本科。那時候,東北的農村地區依然是一天吃兩頓飯。早飯大約十點多,晚飯大約下午兩三點鐘。一到節假日,食堂放假了,開飯時間就是按照一天兩頓來供應。下午三點鐘吃完了,到晚上餓得難受,就靠方便麵充飢。讀本科期間是我這一輩子吃方便麵最多的時間。

再次,就全世界範圍內,一天三頓飯也不是很普遍。比如信仰佛教的地區,尤其是南傳佛教流行的地區,比如泰國、柬埔寨等國家,虔誠的佛教徒依然保持了原始佛教的戒律。其中有一條就是過午不食。一天只在中午之前吃飯,過了中午就不吃飯了。伊斯蘭教也有齋月,他們在齋月期間從日出到日落是禁止飲食的。

接下來再說說清朝的皇族,他們雖然是依然按照東北地區一天吃兩頓飯來安排正餐,但是他們還會有很多零食和小吃,這都不在正餐之列,隨時可以安排的。皇上晚上還要為江山社稷著想,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辦,怎麼能餓著肚子呢?皇族都是餓了可以隨時吃的!


野叟雜談

清朝宮廷一般採用兩餐制。按照制度上規定,早膳在早上六點半,晚膳在中午十二點半,而在事實上,早膳一般在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一點之間,晚膳一般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隨主人的意願進行。可見彈性是比較大的。


清朝的皇帝一般是早上5點起床,早讀之前拉弓,畢竟是馬背上得天下,然後去早讀,因為皇上要學習滿、蒙、漢三種語言。用膳在早上7點-9點,太監們將桌椅、飯菜依次按照規矩擺放整齊。皇帝用膳前,太監要先嚐有沒有毒,之後服飾的太監要挑選菜品,為皇上佈菜,盛到皇上面前的小碟子裡。御膳房有370人,茶房有120多人,伺候皇帝用膳的150多人,你算算吃頓飯就要2個小時,很多菜都涼了,也是為難皇上了。

清朝宮廷的兩餐制,一般指的是正餐。早九點前,晚四點前,基本用完兩頓正餐。這兩餐的時間規劃也是早朝後,晚歇前。但不表示期間不用點心。皇帝早上四五點鐘早起床上朝議政,自然需要吃一些東西,但不叫進餐。中午或者睡前進食也大多是一些點心類,比方紅樓夢中就出現類似油茶,糕點,清粥之類,是隨時供應的。所謂餐,一定是正式的,慈禧太后一頓百道菜那種。

研究宮廷生活的時間越長,你越會發現,皇帝也是人,對吃穿的追求,和平常人沒什麼兩樣,但他要面對的規矩,可比平常人多得多。皇帝出了乾清門是要管國家的,但進了乾清宮,他就要聽皇后的安排,絕對是皇后統帥後宮。他們雖然是依然按照東北地區一天吃兩頓飯來安排正餐,但是他們還會有很多零食和小吃,這都不在正餐之列,隨時可以安排的。


鄢城秀才

中國歷史上兩餐制是常態。像漢代,宋代等朝代,兩餐制都是主流。而民間由於食品物資匱乏更是長期兩餐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糧食供給不足,少食是最好的節省方式。

清朝宮廷的兩餐制,一般指的是正餐。早九點前,晚四點前,基本用完兩頓正餐。這兩餐的時間規劃也是早朝後,晚歇前。但不表示期間不用點心。皇帝早上四五點鐘早起床上朝議政,自然需要吃一些東西,但不叫進餐。中午或者睡前進食也大多是一些點心類,比方紅樓夢中就出現類似油茶,糕點,清粥之類,是隨時供應的。所謂餐,一定是正式的,慈禧太后一頓百道菜那種。



其實不光清宮。就算現在東北農村一到冬日,就大多兩餐。早七點多起床,九點前吃好飯,下午五點前基本吃完飯,一般八點鐘左右也就休息了。只是現在因為不用了冬令時,再有學校放學的時間更改,造成這樣的習慣越來越少罷了。


君箋雅侃紅樓

以下摘自《宮女談往錄》

“不論春夏秋冬,五點至六點即起來,七點以前要梳洗完畢,就是小主在屋子裡閒坐或庭院裡遛彎,也必須光頭淨臉。皇上也是最晚9點到10點間就寢,到11點至1點之間,正是濃睡的時刻。白天也是這樣,11點至1點必須午睡,這叫得天地陰陽的正氣,是健康長壽的秘訣,是精神暢旺的保慈禧在頤和園的寢宮證。宮廷祖宗的家法,絕不許晚上貪玩熬夜不睡,也不許早晨睡懶覺不起床 。宮裡上下幾千人,都要切實遵守這個規矩。老太后更是精神旺盛,就是在園子裡,也從沒有在5點以後起過床 。”拿慈禧來說,五點起床後洗漱,吸兩管煙,喝了奶茶,就是早飯,大概推斷早飯應該是在七點左右。吃過早飯去養心殿叫起,叫起的時間大概再兩個時辰左右,回來以後還有一頓加餐,大概在九十點鐘,“中午傳膳大多在10點半前後,晚膳在5點前後,午後的加餐約在兩點,晚上的加餐約在7點以前。時間的安排是風雨不誤的。”

由此可見,清宮是一日三餐另外還有三次加餐的,並非是一日兩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