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地域文化的符号

古桥:地域文化的符号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徜徉在姑苏城外美丽的江桥、枫桥,我的思绪像潮水一样奔腾,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古桥和古桥文化。家乡怀远是大禹娶妻生子、会诸侯的故地,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名山大川孕育了灿烂的淮河文化,这其中就有丰富多彩的桥梁文化。在沿淮各地,怀远古桥不仅构造精美,桥名还折射出人文、地理、民俗等诸多文化元素,彰显出地域文化的魅力,为我们留住了浓浓的乡愁,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涡河曾有凤凰桥 神话传说入桥名

荆涂二山对峙,涡淮两水绕城,怀远山环水绕。山美,城美,桥更美。

怀远涡河上,曾有一座“凤凰桥”,始建于明朝。清嘉庆《怀远县志》卷之七《营建志》“诸桥”载:“跨涡河之桥曰大新桥,县治北一里,七拱长三十六丈,阔六尺,下垒石墩,上架以木,明知县王存敬纠众建之,行者称便。”

大新桥为何叫凤凰桥,民间有段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挑个酒葫芦,优哉游哉地沿着怀远大街小巷玩了个够。就在他驾起祥云将要离开的那一刻,忽然想起卖唱艺人的话:“怀远山清水秀好是好,就是进出城要乘渡船,涡河有座桥就好了。”对呀!我何不在涡河上造座石桥呢?想到此处,吕洞宾手中的神剑一砍一挥,将一小山包赶到涡河岸边,瞬间变成一座气势宏伟的石拱桥。那桥真高,五丈有余;真长,三十余丈。桥栏雕龙描凤,光彩夺目。神桥引得凤凰来,一天一只凤凰落在了涡河石桥上。邑人有诗:“一桥通南北,双水济东西。长虹卧波上,曾有凤来仪。”凤凰桥从此声名远播。

凤凰一去不复返,唯有涡水入淮流。明末,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群雄逐鹿,烽火连天。闯王李自成的兵马要经凤凰桥攻击怀远,守城县官令民众兵丁毁桥拒“寇”,扒凤凰桥石料,修怀远城墙。邑人思念“凤凰”,在桥北建起“引凤街”,在荆山开挖“凤凰池”,在黉学盖起“唤鸡(栖)楼”,盼望枯木逢春,凤凰栖落。

其实,世上哪有什么凤凰,那不过是人们美好想象中的图腾。1958年,交通部组织苏鲁豫皖等六省造桥专家勘查设计,动员数千工匠战洪水、斗塌方,拼搏六个寒暑,一座民族风格的花岗岩石拱桥——涡河大桥飞越粼粼碧波之上。大桥如长虹卧波,圆了怀远人的“凤凰梦”。

1995年,时隔30年,又一座人间彩虹——涡河二桥,在大桥上游千米处落成。1999年,涡河三桥,飞落涡河巨川。2002年,跨越淮河峡谷,连接荆涂两山的荆涂淮河大桥鸣炮竣工。2007年,怀远引凤渡口锣鼓喧天,传来涡河四桥竣工的喜讯。2017年7月,涡河五桥又顺利合龙……

怀远三皇庙北有座小桥,桥石镌字“八仙桥”。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在此拴过毛驴,点化过贫苦渔人吕兰。吕兰吞食铁拐李赠送的仙丸,得道成仙,脱离苦海。听景还需观景,徘徊在八仙桥遗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座普通的小石桥,竟蕴含着这样美妙的文化元素,我不能不为家乡桥名文化折服。

找母桥上见孝道 掌故方位皆可名

我生在淝北渔村东南,长在芡河岸边万福集。学生时代常到找母桥赶庙会。找母桥故事耳熟能详。相传,芡河某摆渡人家有母亲、儿子、儿媳。儿子进京赶考未归。儿媳心烦意乱,欺负年迈婆婆。月黑风高夜,半哄半逼,让婆婆去渡口看守渡船。婆婆在船舱昏昏入睡,儿媳心生歹念,拿走船桨,拔掉锚链,渡船随风漂荡。金榜题名,高中进士的儿子回家。儿媳羞愧难言,假说婆婆看守渡船杳无音信。儿子心急如焚,沿河寻找,见母亲孤苦伶仃在河边洗脚。母子相见,抱头痛哭。为纪念在此处找到母亲,儿子选用枣木,于此建了座“枣木桥”,寓意“找母桥”。一座枣木桥,千古孝子篇,古桥折射出敬老美德,鞭挞了虐待老人的丑陋行为。

龙亢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故里。桓荣祖孙三代教授五个小皇帝,龙亢有“帝师之乡”美誉。这里学风浓郁,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集北会元桥与解元桥,便是尊师写照。当年,寿州学子孙家鼐,青灯黄卷,苦读经书,赴省城考举人,中第一名“解元”;进京城考进士,中第一名“会元”;金銮殿殿试,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身为光绪皇帝老师、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曾任礼、户、吏等部尚书的孙家鼐,饮水思源,不忘恩师栽培。为感谢龙亢恩师汤举人,他捐资在老师故里建了“会元桥”“解元桥”。两座古石桥,一段师生情。孙状元尊师重教美德,被传为佳话。

东桥、西桥、南桥、北桥、桥上桥、桥下桥等等,怀远古桥以方位、地形命名的,同样为数不少。相距里许的上桥、下桥,是怀远县西南咽喉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老的上桥、下桥,被雄伟壮丽的上桥、下桥闸代替,桥名仍称上桥、下桥。

灵桥碑记永流传 传统文化来寻根

怀远县儒释道文化源远流长。西汉初,境内就建有祭祀大禹的禹王庙。唐宋元明清,宫观寺庙遍布城乡。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这里交融碰撞,以寺庙而名的古桥为数不少。庙前桥、庙后桥、庙上桥、庙下桥、庙东桥、庙西桥、庙南桥、庙北桥、岗庙桥、火庙桥、泰山宫桥等不计其数。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华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怀远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船舶经过的地方,多建有龙王庙。旧时州府县衙长吏,每年都要到龙王庙祭祀龙王。县治西南黑河有座龙王庙,古人在庙旁建桥,即命名“龙王庙桥”。桥冠庙名,庙助桥威。龙王庙桥不仅凸显华夏大地神龙文化,也彰显了地名魅力。

古称舟楫为利涉,利涉寓意顺利渡河。怀远马头集中间高四周凹,夏秋淫雨绵绵,洪水汇聚,车马行人只能涉水赶集。路人叹息:“这里若有座桥,赶集就方便啦!”明朝嘉靖年间,道士刘俸乐善好施,开山采石,志在修桥,无奈脚力有限,仅建了座简陋的小石桥。万历年间,官员薛登见状,雇人采石在此建桥。新建的大桥长五丈,宽一丈七尺,花费全由薛登俸禄支出。广东按察使副使、怀远名人孙秉阳,为褒扬刘俸、薛登美德,挥毫题写“利涉桥”墨宝。古人在《利涉桥碑记》中慨叹:刘道士采石筑桥,怎能想到薛登又接力续修?薛登修桥,又怎想到有人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呢?

淝南镇帖家沟,夏秋汛期,沟水暴涨,洪流滚滚,如江河之险。村民萌发建桥之意。明崇祯十一年,陈姓村民痛感无桥之苦,召集众人集资,立志修桥。众志成城,该桥从动工到竣工,仅用21天。《灵桥碑记》载:“为何十数年谋划修桥,竟像移山填海之难,真动起来却如疾风闪电?莫非有神灵相助乎?大桥竣工命名,众口一词‘灵桥’。”

怀远古桥还有以数字、建材、金银、珠宝、玉器命名的。如九龙桥、大石桥、癞石桥、砖桥、木板桥、碾盘桥、枣木桥、独木桥、珍珠桥、蛤蟆桥、银锭桥等,无不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上窑青瓷誉全国 桥名亦随镇村名

村庄是农民聚集的地方。古桥以村庄集镇命名,不失对农耕和集贸文化的传承。

上窑为隋唐时期寿州官窑,青瓷驰名全国,享誉海外。上窑又濒临窑河,是怀远通往寿县、凤阳的咽喉,也是明清时期怀远县南大镇。商贾云集,集市繁华。为方便运销缸盆瓷器,人们在窑河建了座七拱、36丈长的拱形大石桥。桥以窑而名,故名上窑桥。

苏集是怀远县北大集,苏鲁豫皖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集市在淝河南岸,北岸人赶集要摆渡。嘉庆年间乡民魏华九、苏怀周,行善积德,在此建大石桥。有人提议桥名取其两人姓氏,名曰“魏苏桥”。魏苏两人言:“建桥岂能贪图名利?桥南是苏集,就叫苏集大桥!”大桥以苏集命名,知名度、美誉度大幅度提升。清末怀远著名诗人路青云的“横跨淝河五孔桥,驰驱来往马蹄骄”,说的就是苏集大桥。1938年2月怀远沦陷,为防日军北侵,民众忍痛炸毁该桥。1947年修复后,淮海战役爆发,蒋军南逃又炸毁了大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沧桑劫难的苏集大桥,方浴火重生,再展英姿。

袁君桥上思君子 名以古桥永流芳

怀远古桥,以人命名的如袁君桥、张厨桥、沈氏桥、李板桥、敬德桥等不胜枚举。袁君桥坐落在怀远名胜大圣寺。该地枕荆面涂,襟涡带淮,景色秀丽。明朝,这里既是莘莘学子攻读的县学,又是寺庙大圣寺。寺后设“社稷坛”。荆山北坡遇大雨,山水由大圣寺左、右山涧流入淮河。山涧中曾有石梁连接寺庙、县学,年久断裂毁坏,学子民众来往不便。明嘉靖三十一年,居民袁镗倾其所有,请工匠上山采石,在这里修建拱桥。桥竣工后,袁镗又在桥旁垒石筑堤,保护石桥和道路。民众不忘袁镗修桥功德,故称该桥为“袁君桥”。

怀远双沟集东巨家大沟,是行人涉水赶集必经之路。人们期盼这里建座大桥。无奈大沟濒临涡河,水深流急,建桥困难重重。当地陈姓厨师,带头捐款修桥。为褒扬陈厨造福桑梓美德,桥被命名为陈厨桥。

怀远古桥以人名和姓氏命名的还有陈三桥、沈氏桥、赵桥、钱桥、孙桥、李桥等等,载入古县志的亦有百余座。

天河桥上称娘亲 山川河流赋桥名

说起古桥以山川河流沟渠而名,我想起了涂山南麓天河桥。

据说,古时这里住着母亲和两个儿子。两儿子长大娶妻分家,分住天河南北。为方便年迈母亲在两家轮流生活,兄弟俩在天河建了座木桥。大媳妇虐待老人,婆婆两个月住下来,面黄肌瘦。小媳妇孝敬老人,婆婆两个月过下来,白白胖胖。小儿子无奈,与哥哥商议,备个大秤,母亲轮换过时在桥上称一称,谁把母亲养瘦了,罚谁继续赡养。故该桥人呼“称娘桥”。清朝初年,木桥毁坏,怀远善人俞起龙,出资改建成大石桥。桥栏雕龙描凤,惟妙惟肖,人称“万华桥”。百年沧桑,洪流冲刷,万华桥被淤泥湮灭。做布匹生意的冷水村石掌柜,目睹行人涉水艰难,于乾隆二十五年,捐资重修该桥。嘉庆十二年,当地蒋银匠,弘扬前人美德,又捐资重修该桥。天河名气较大,称娘桥、万华桥等名,最终被“天河桥”名取代。今天,该桥改为天河闸,老百姓还称呼其为“天河桥”。

作者为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成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