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传国玉玺是谁刻文的?内容是什么?

生活经验分享365

秦始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印拓,是李斯受命用和氏璧篆刻。

在中国宝玺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这方玉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见证历史之旅。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率兵破秦军入武关,进军霸上,直逼咸阳。秦王子婴无力抵抗,只好出城投降,他跪在咸阳郊外的轵道旁,毕恭毕敬地向刘邦献上秦朝七玺及一些符节。

刘邦建立汉朝后,这方玉玺就变成“汉传国玺”,被珍藏在长乐宫,成为国之重宝。西汉末年,王莽用椒酒毒死十四岁的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自称“假皇帝”。当时王莽急于变成真皇帝,很想得到“传国玺”。

但这方玉玺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里掌握着,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王莽不便亲自出面去逼她交出玉玺,便派堂弟王舜去劝说太后,太后知其来意后大怒,把“传国玺”掷于地上,结果玉玺被摔掉了一角。王舜忙捡起玉玺,跑回去交给王莽。王莽大喜,连夜找工匠用黄金补上去。从此,这方玉玺就变成了“金镶玉玺”。

王莽的新朝被推翻后,“传国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何进、袁绍欲尽诛诸常侍,结果何进被杀,何进部曲吴匡、张璋和袁术等人率兵入宫捕杀宦者,中常侍张让、段珪挟持少帝仓皇出逃,连“传国玺”和“六玺”都来不及带走,返宫后发觉“传国玺”已失踪。后来,长沙太守孙坚参与讨伐董卓,并第一个带兵进入洛阳,驻军城南,其部下在城南甄官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了“传国玺”,孙坚将玉玺偷偷留下。但这事被野心勃勃的袁术知道了,便向孙坚索要玉玺,孙坚坚决不给,袁术便扣押孙坚的妻子,孙坚无奈只好交出玉玺。

后来袁术败死,“传国玺”又回到汉献帝手中。曹丕称帝后,“传国玺”在曹魏手里;三国一统后,“传国玺”归晋。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传国玺”频频易手,先后被前赵、后赵、后秦等国夺得。

东晋时,太尉刘裕灭后秦国,获“传国玺”。

刘裕建立宋国时,将东晋全套玉玺收入囊中。随后“传国玺”又传至齐朝和梁朝。

梁武帝时,羯胡侯景反叛,夺得“传国玺”,侯景把“传国玺”交给侍中赵思贤保管,赵思贤后来携玉玺投奔北齐。

后来北周灭北齐,隋代北周,“传国玺”又转到隋文帝手上。

直到唐朝,“传国玺”才有了近三百年的安宁。

自朱温篡唐开始,“传国玺”又遭厄运,先从后梁转归沙陀突厥人建立的后唐,没过多久,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他走投无路,持玉玺登楼自焚,见证了多个王朝更迭的“传国玺”终于结束了它的千年旅程。


微观看历史

“传国玉玺”是自秦以后,历代王朝证明皇帝正统的最重要凭证。

“传国玉玺”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无价之宝和氏璧为原料制造,上面有李斯手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文,翻译过来就是“皇命受之于天,必将世代流传”。

传国玉玺可以说从诞生之初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神圣之物,皇帝登基称帝,如果没有此物多少会有些底气不足,也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争夺的主要目标。

相传,传国玉玺在其第一个主人秦始皇时期就曾经下落不明,秦始皇在洞庭湖泛舟,风浪骤至,眼看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玉玺丢入湖中,祈求镇住风浪,数年后,有人将玉玺再次献给秦始皇。

从此之后传国玉玺忽隐忽现非常神秘,此后历朝历代都宣称拥有传国玉玺,但是究竟是不是秦始皇制的那枚已经无法考证。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李从珂被石敬瑭逼的走投无路,怀抱“传国玉玺”在洛阳玄武楼自焚,传国玺从此下落不明。

此后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玉玺的传说,但均为赝品,其中不乏为了迎合统治者而编造故事专门制造假玉玺而进献的。

时至今日,“传国玉玺”早已成了传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点点历史

传国玉玺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在“和氏璧”上刻的,内容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战国时代,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擅长相玉。后机缘巧合下在一山谷中发现“和氏璧”,而后“和氏璧”又被秦国赚取,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命令李斯篆刻“和氏璧”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成为“君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后来国民党失败后蒋介石将玉玺带往台湾!


一首小诗77

和氏璧改成的传国玉玺 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自秦朝以后成为正统的象征 汉末王莽篡位 当时在交接的过程中磕掉一小块 后以黄金镶上缺口 自此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金镶玉 元朝灭亡时被元顺帝带到漠北 捕鱼海今贝尔湖 然后被蓝玉抢回来 然后继续传承 现在传国玉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由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带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