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未來還需要老師嗎?

吳少洪

未來的未來是多遠?10年,20年,50年,100年?

我覺得,不管多少年,老師也不會消失。

從科技的發展趨勢看,人工智能將顛覆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也包括教育。

4月20日,安徽省教育廳發佈《安徽省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全省所有市、縣都要進行智慧學校建設。其中一大特色就是,作業不是由老師批改,而是專門的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併為每位學生“量身定製”作業菜單。

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已經滲透教育,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並開始普及。

但是,這並不是說,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教師,不再需要老師了。

因為,老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育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有重要的功能,就是對學生人格和品質的薰陶及培養。

回顧教師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教師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從孔夫子開始,由學徒式的口口相傳,到遊學式的授課,到私塾式的講學,到書院辦學,到現在的班級授課制。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成長。

漫長的幾千年歷史進程中,老師就是學生們身心發展過程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

即使紙質書籍發展到電子書籍,木頭黑板變成鋼化玻璃黑板,電子黑板,也只是工具的變更,而核心還是老師的教育。

老師的職責首先是育人。學生先成人,後成才。

再先進的人工智能,也只能答疑解惑,卻無法為人師表。

老師是由智慧,有情感,有溫度的人,這是冰冷的機器無法取代的。

想象一下:未來的未來,沒有了老師,孩子的成長全部由人工智能來完成。人工智能,能培養孩子的喜怒哀樂愛恨的情感?

有人說,假如讓機器人擁有人類情感,不就解決了嗎?

我突然想起一部印度的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一位天才科學家設計的智能機器 人“七弟”,有了人類的感情,愛上了這個科學家的女朋友。後來,導致機器人“七弟”被科學家的老師利用,變成了殺人機器。最終,科學家取出機器人體內的芯片,在審判席,法官命令科學家摧毀機器人,科學家不忍心下手,“七弟”進行了自我解體。

這科幻片,預示了機器人,不適合擁有人類的情感,否則會違揹人類倫理。


如果機器人擁有人類情感會怎麼樣?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人類

他呼籲要控制技術的發展,防止科技毀滅人類,避免人工智能不斷升級和危害文明。

如果人工智能擁有人類情感,取代了老師,那機器人將取代人類,將創造一種“新形式的”生命。

所以,不管科技如何進步,未來的人類,依然需要老師。


小李滔滔

老師這個職業,屬於古老而永遠年輕的職業,未來的未來,老師將永遠存在,班級授課制可以消亡,集中學習形式的學校可以消亡,但老師永遠不會消亡!

未來的學校,會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智能網絡的發展,會讓現在這種形式的學校,和現在這種形式的班級,逐步走向式微直至消亡。到那時候,不會再有這種固定在固定地理位置誰上的學校,學校變成虛擬的學習中心!

學生學習,可以自主選擇內容,在智能終端上的虛擬世界裡學習。維持紀律、處理班務、調解糾紛等等這些,都將跟老師徹底告別。

未來的老師,都是細分領域的專家,上課內容根據各知識領域的指導性剛要,自編教材,自己在線上課。沒有人會問你有沒有備課,因為你上課藝術不行,可能一個學生都沒有,上的特精彩的,可能同時有數以萬計的人在聽課,相當於現在的訂閱模式。

至於批改作業,更不是老師的事情了,學生線上學習後,把作業提交給系統,系統自動批改,給予評價。如果沒有達標,重新訂閱這個或者其他老師的課再上就是了。

家校關係呢,更不存在了,彼此都不認識,不見面,不會發生交集的,哪怕就詆譭老師,也只能在網上進行了。

工資?呵呵,沒有什麼績效,也沒有什麼基礎性工資了,連職稱都沒有了,訂閱才是硬道理!

總之,老師將永遠存在,只是工作方式會變得跟現在的老師完全不同!


教師妹子一枝花



只要人類還有真實的情感存在,老師就有存在的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類文明在向更高級文明的發展中,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人類對自己,對周圍的環境也充滿了太多的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必須藉助於老師,老師幫助我們解答這些困惑。雖然,人工智能的發展會替代老師的部分職能,比如看做業,輸入程序,所有的數據一目瞭然。但是,傳到授業解惑只能人類去完成。

師生關係,是有溫度的,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人工智能不管多麼智能,都是在模仿人類的思維方式,模仿人類的行為能力,都是一堆程序,都是各種硅膠和納米金屬,但是,人工只能不能模仿感情,也不會具備人類的情感。就像威爾史密斯的電影《人工智能》,機器再先進,也不會有人類豐富的情感。

人工智能和人類的交流沒有溫度,沒有溫度的交流是蒼白的。我們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如果沒有情感,這種交流就是失敗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必須有情感,耳提面命,趨庭鯉對,都是有感情的教育,哪怕我們在交流時,或粗俗,或文雅,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真正的情感。人工智能是不會有這些東西的。

不管科技如何發展,老師都不會消失。


教書匠2018

這個問題問的有前瞻性。教師肯定會存在。

第一,學生每一個都是萬中無一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點,通過流水線就可以製造出來。所以,老師必然存在。

第二,教育在任何時代都會存在。只要有人,就有教育,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必然存在。

第三,科技再發達,機器再智能化,不過都是一條條程序組成的,而學生的思想天馬行空,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鮮明的特點,機器智能輔助,而不能指導。

第四,文化知識的傳承需要媒介,教師作為媒介,起到心於心的交流,比起機器的冰冷,更溫暖,更符合人類的語言。

綜上,不管未來多久,教師不可能被取代。


陳家之佬

只要人類存在於這個時空,老師就一直需要!
教師一職不僅僅是傳播知識的中介,教師同時要根據人類個體的發展幫助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這一過程不是網絡課程或者機器人教師可以取代的。

網絡課程在時間上更為靈活,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優劣勢學科反覆進行學習、複習,甚至可以網上預約教師進行專項輔導。在未來相信機器人教師會進入千家萬戶,更大程度的滿足家庭成員沒有時間或精力輔導孩子學習的缺口,但是機器畢竟是程序化的產物,無法以同類的感知來洞察孩子的學習需求和心理需求。
所以學校和教師客體是必須存在的,學習是需要氛圍和競爭的,學校實體不僅能為孩子成長提供固定的學習場所,同時能讓學生更好的形成時間觀念。通過考試、檢測讓學生親歷競爭,有利於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建立,刺激學生正視競爭。



Co姐日誌

老師背被智能淘汰是早晚的事,象一枝花這種老師,他們不瞭解社會和科技,以為教育大不了就是學校和私塾的模式,都需要老師來教導學生。但現在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智能教育出來了,智能不一定是機器人,也不一定就是電教。可以把智能定位於一個廣義的,以代替人工為主的任何形式。大家看流水線上的工人,和學校裡的老師,就很相似。智能現在挑戰圍棋國手一樣輕鬆拿下。教育在西方英,法,德現在都開始了試點。估計隨著科技的完善,智能進學校很快了。


王守仁63923854

我認為,未來仍需要老師。

首先是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從幼兒園時期到高中時期,每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不同,但都需要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作出判斷,如何幫助學生,這不是靠機器人智能程序化能解決的,人是有思想的,是社會性的,不能讓機器來管理,幼兒園和小學時期,孩子獨立性差,對大人有依賴,需要呵護,此時也是培養孩子情感的關鍵時期,和機器在一起,孩子就會變得冷漠,缺少熱情,初中時期,學生要經歷青春期,出現叛逆等多種特點,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現,這樣的問題,應該由老師來處理,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

其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動力。我想,由機器人來教學生,時間長了,學生容易產生疲乏和厭煩,而在學校裡有組織的學習,能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從而產生學習動力,比如,學生都有自我存在的需求,想體現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只有集體才能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而這種管理是不能用機器來管理的。

最後,學生髮展的需求。學生的成長,不僅要學知識,還要通過他人的鏡子作用,建立健康的人格,老師便是修剪多餘枝條,讓學生成長的園丁。


清風細雨梧桐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雖是古話,可卻是幹古永恆的道理。所以我認為未來還是離不開老師的。只不過是老師不是現今學校形式的老師,或是網絡或是團隊,總之就是答疑解惑的人。學校也未必就是現在形式的,這一切變化都源於智能網絡。至於人們所想的情感教育,除了依靠網絡或許情感教育專家,就是依靠家庭和社會實踐。因為,人生活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創新生活的過程。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人類越進步、越文明,就需要人有更高的智慧。也就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能力。而具備這種能力,首先就要拜師學習前人的寶貴經驗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人的領受能力也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又不得不相互學習。其次就是在經驗知識基礎上的發展、創新過程中,也離不開團隊人員的相互學習。所以,不斷學習的過程,就是求師的過程,就有老師的存在。


祥雲58415641

隨著人工智能和芯片微型化及科技整體提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們知識的傳承將會出現顛覆性變化是必然的。到時老師可能以其它面目出現,比如程序司儀,誰知道呢?數個十年內,老師仍會是熱門職業,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