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在古代歷史上...好吧,我們也不說古代,就說明清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得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

首先我們假設你是一個一心投身報國、匡扶社稷,主張為民做主的有志青年,那麼你肯定不會做行賄走後門這一類有辱斯文的事情啦!

而不依靠家境,不依靠白銀,不依靠關係,該如何入手呢?

很簡單,做好三點就行:努力,讀書,努力讀書!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怎麼讀?讀什麼?熟讀四書五經!也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也就大約65萬字,考試的題目都是從這裡面出的。

考的題目也不難,也就是考試帖詩,四書文、性理論、五經文、詩、賦、策、論、聖諭廣訓等。

題目、詩賦、文章必須嚴格按照八股文格式: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還必須用給四書五經寫過註解的朱熹的語氣,假借朱熹當時的思路去寫,不能違背註解的意思。(有點類似如今課文中經常問的:作者想表達怎樣一種思想感情一樣。)

寫的時候,不要犯了已故皇帝名、當今皇帝名和孔老夫子的名諱就好。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這八股中,又以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最為重要,必須要用排比對偶句來寫。你寫的句子的長短、用的字的繁簡、讀起來的聲調高低等也有規定。字數?當然限制的啦,三百字以上五百字以下,這還要說?

在這些約束下,請“自由發揮”,穿插表達自己的觀點,努力不做到廢話連篇、不知所云。如果還能詞藻華美、見解獨到、立意深刻,那小夥子你就真的厲害了。

你覺得自己讀的不錯了,那好,先參加縣試,就是到縣裡考試。縣試沒有什麼門檻,老少咸宜,都可以去。

先準備好你個人履歷,包含姓名、年齡、戶籍、身形體格、長相特徵等等(敢寫帥到自己每天暈倒的肯定要打死不論的)。還要寫祖上三代哪些死了,哪些還活著,如果你是過繼給別人當兒子的,還要寫自己的親生父母。

然後再找四個和你一樣去趕考的考生,寫好五童互結保單。這保單的意思就是,要是五個人裡有任何一個作弊了,其他四個要連坐。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五童互結保單

接著你還得找你的鄰、裡、族人以及你們縣的廩生(廩生我後面會解釋究竟是什麼)幫你擔保,並在結狀上分別簽字畫押。

擔保什麼呢?擔保你沒有用別人的戶籍參加考試、沒有喪期還沒結束而隱瞞不報、不是槍手、不是假名字。保證身家清白,不是妓女、捕快、賣唱、獄卒、衙役、漁民、懶漢、乞丐的子孫(因為這些在古代都是低賤的職業,身份地位不如普通百姓的,不要被影視劇誤導了)。當然,你本人也要沒有案底,沒有從事過下賤的行業。

廩生也不是白給你擔保的,要收錢的,名曰甘結費。擔保完以後,你的資料登記造冊存在縣署裡。再經專人搜過身以後,你就可以進考場考試啦!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廩生鄰里聯名擔保的結狀

縣試一年一次,共計四五場,每一場十幾張考卷。具體是四場還是五場,要看縣官安排時的心情,因為是他負責主持。

其他關於入考場、監考、答題的細節我們就不說了,一說我能說三天三夜根本停不下來。

第一場考試稱為正場,文章寫的通順就能過,過了就可以參加府試。那你要是沒過,就不能參加第二場考試了。只要你過了第一場,那麼第二三四五場考試參不參加,全憑自願。

第二場考試稱為初覆,第三場考試稱為再覆,第四、五場考試稱為連覆。每場一考一天,天亮前進考場,當天考完分批滾旦,幾天後再公佈每場考試結果。

那麼就有人問了,我第一場過了不是就可以參加府試了嗎?那我何必辛苦去考剩下的幾場呢?

那是因為你要是五場考完以後,能拿第一名的話,就考都不用考了,直接成為秀才了。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公佈錄取者考號的“團案”

雖然說只有一個名額,但好歹有個盼頭不是?萬一中了呢?

沒中第一也沒關係,前十名也是可以吹吹牛的。參加府試的時候可以被“提坐堂號”,也就是更接近主考官,由主考官(也就是縣太爺)面試。萬一你長的比較順眼,縣太爺對你青眼有加呢?

好,我們假設你後面的場次都沒考,或者排名也不是第一。那麼進入府試階段,相當於地級市考試。府試兩年考三次,每次錄取50人。每次連考三場,在州府參加考試,由知府大人主持。

府試更加嚴格,除去以上那些履歷重新弄一遍、再重新找四個童生互相擔保外。這回你還得請三個廩生幫你擔保,除此之外,府裡還會派一個廩生擔保。簡而言之,都要錢的!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府試時,你得在考場裡待四天,每天可以休息三次。前兩場各一天,最後一場兩天,得在裡面過夜。除了准考證以外,考生什麼也不能帶。一切必需品,比如被子、筆墨紙硯、食物和水都是考場提供的,就連上廁所都有專人監視。

一直考到黃昏時,陸陸續續的大家都交卷了。你伸手拉動小房間裡的小鈴鐺,就會有兩個人過來收卷子。對方啪的一下,用個紙把你名字糊住,考卷裝進專用的匣子裡,你就可以走了。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五名老叟齊赴院試引圍觀

所以說,府試考過了,真心是需要本事的。個人認為,錢和運氣人品都有關係。比如沒錢送廩生的話,連考試都別想參加。

到了院試階段,相當於是參加省考,由各省學政大人負責主持,考試地點——學政衙門。院試每三年考兩次,每次錄取人數我也說不清楚。有人說是府裡四十名,直隸州三十名,縣裡二十名,這個我認為比較可信。

考試分兩場,考完就可以收工了。批閱卷子的人嘛,一般為了避嫌和防止徇私,請的都是五百里外的書院山長或者幕僚。

你以為院試只有兩場就輕鬆了?然而並沒有那什麼,雖然考的內容和縣試府試沒有區別,但是題目是不一樣的!而且出題的人往往是主持院試的學政大人,而學政大人是真的有學問的人,一般都是翰林出身,飽讀詩書的那種。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他出的題目一定會有幾個特點:難!偏!怪!水平高!當然,也不能完全怪他。因為規定出題只能從四書五經裡出,而出過的題目又不允許再出。四書五經攏共那麼多內容,要完美躲過所有的曾命題,考官也是絞盡腦汁好麼?

所以他們只好出一些截搭題,就是四書五經裡前取幾個字,後取幾個字拼湊起來的。比如“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請以此寫文一篇。這種題目不要說考生雲裡霧裡,就連考官自己看了也是一臉懵嗶。

那場景,就像那條眼裡閃著一絲詭異的光的草魚。

如果你這都考過了,那麼回家放鞭炮慶祝下。從這一刻起,你終於成為了“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茂才、相公!算是有功名在身的人啦!家裡可以有一個人免除徭役,看見知縣大老爺也可以不用下跪,不管是公堂上還是祠堂裡都不能對你用刑啦。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然而通過院考還沒有結束,你還得在地方官帶領下,到學宮去再學習深造。而後還要參加兩場考試,一場歲考,一場科考。

現在我們說說廩生是什麼:參加歲考後的秀才,依照成績分為三等。

成績最好的稱為“廩膳生員”,簡稱廩生。

其次稱為“增廣生員”,簡稱增生。

第三等稱為“附生生員”,簡稱附生。

這三等秀才裡,只有廩生可以每個月領取公家發放的糧食和銀兩,其他兩等秀才是沒有的。

而科考是選拔式的考試,如果你還想再進步一點,參加鄉試考舉人的話。那麼,先考過科考再說。

在明清兩朝歷史時期,要成為一個秀才有多難?終其一生也未必考上

講起來,考秀才這事,你書讀的爛熟,文章寫到生花也未必有用。因為不管是縣試、府試還是院試,錄取的名額都是有限的,名額一旦滿了,拜拜了您就!這個錄取名額如果仔細算算,比如今大學錄取名額還要低得多,你要不要拿現在的大學生和當時的秀才比較一下?

不不不,我完全沒有含沙射影。我的意思明擺的就是說,如今莘莘學子十二年寒窗參加高考的場景,就如同當年童生參加八股文三試一般。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學的都是應試教育而已。當然,不同的是,現在考上大學的學生,連功名都沒有。

我不是在闡述讀書無用論,我說的是那些只知道一味給孩子找各種輔導站而不問孩子願不願意的家長,和那些一股腦兒一棒子打倒全部學生的教育體制,連以前的私塾先生都會因材施教好麼?

分數有什麼用?名次有什麼用?愛因斯坦麻將打的好嗎?貝多芬燒菜水平一流嗎?達芬奇唱歌為什麼不出名呢?

世無廢柴,蓋因未置其於適地也。——語出.簡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