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神通广大,为何会栽在六个笨贼手里?

孙悟空神通广大,为何会栽在六个笨贼手里?

(蜗牛看西游第1772期)

文/范泛记书

人们印象中,唐僧是《西游记》中出了名的“软蛋”,不仅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胆小怕事,心胸也不够宽广。但他的确有一点无人能及,而且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早到什么时候呢?那要从两界山说起,因为在这里他收下了第一个徒弟,成为了孙悟空的师父。

韩愈《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僧虽作上了师父,但传道、受业、解惑这三条做的都不好,可另外有一条却非常厉害,那就是救苦救难。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饥食铁丸、渴饮铜汁五百年,怎一个惨字了得。唐僧一到,便能解除监禁,再获自由,犹如重生,猴子自是感激不尽,莫说做徒弟,就是以命相报也不为过。

起初看到猴子乖巧,手段又非常了得,唐长老也是满心欢喜,师徒关系融洽,直至遭遇了六个打劫的笨贼。

孙悟空神通广大,为何会栽在六个笨贼手里?

这时候的孙悟空还是妖,虽有了佛门弟子的名,但内心仍是那么的狂野疯魔。不多言语,六个笨贼便悉数被猴子打杀。他们虽是跑龙套的,但死得其所,直接引发了第一次师徒冲突,也由此改变了猴子性情。

唐僧批评猴子性野嗜杀,“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哪里是个和尚的样子,而且容易招惹是非、引火烧身。有人说从此处能看出唐僧懦弱、迂腐。但从正常思维考虑,他说的全在道理:暴力手段终不是最好选择,以暴制暴也要把握个尺度分寸。

孙悟空是个伶俐人物,清楚师父的言语无从反驳,但只是自尊心强,不愿认错,便抓住唐僧话柄:“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说罢他就飞走了。

猴子的这一次走,不是被撵走的,是自己理屈词穷逃走的。他虽表面有气,但内心实是不安,所以并没有直接回到花果山,而是去了邻居东海龙王家,说是讨杯茶吃,其实是想排解排解。

他跟老龙说明原委,还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

孙悟空神通广大,为何会栽在六个笨贼手里?

猴子心气太高,死要面子,还强词夺理。老龙不敢跟他争辩,直到悟空看见壁上所挂之画,听到张良“三进履”的故事而有所领悟时才顺势进言:“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猴子听了沉默不语,老龙又进一步说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猴子这才放下架子:“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

《西游记》读到此处,不禁令人想起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孙悟空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估计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东海龙王一句“不可图自在”算是说准了。那猴头自小无父无母,拜个菩提老祖学艺可人家又死活不相认,也算得上是没有师父教导,加之后来玉帝多次宽容,他更无牵无绊、无管无束,当真是个“一生不羁爱自由”。为了这所谓的“自由”他张狂过,喧嚣过,也曾为此忍受痛苦,直到今日回头看来才发现,那些不过都是任性放纵罢了。社会上打打杀杀混迹多年,小太保孙悟空终于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体现。保唐僧取经,虽吃苦劳累还少不了受气,但不得不说是一份有很有前途的事业,修成正果倒在其次,更为重要的,这回干得可是正经买卖,向阳向上、充满能量,光明正大、坦荡磊落。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猴子便借坡下驴,听了老龙的话,急急回找唐僧去了。

走是他自己走的,回也是他自己回的,没有任何人去强求。师徒的第一次冲突,让猴子的心性经受了磨砺,“三观”得到了改造,实是很大的成长。只不过他回来后,却被观音和唐僧暗算,被戴上了紧箍儿,又变相地被控制起来。其实这紧箍儿是浪费了,猴子已真心领悟,有它无它用处不大。事实证明,后来虽然几次用上紧箍咒,但都与猴子是否肯去取经无关。观音也是后悔的,所以没有把另外两个箍儿拿出来用在猪八戒、沙和尚身上,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诱发整个事件的那六个笨贼并非无名之辈,作者都给他们设定了名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眼耳鼻舌意身,是为六根;喜怒爱思欲忧,是为六尘。

六个笨贼除去也罢,六根清净,方才六尘不染。吴承恩老师连给笨贼起个名都有如此深意,实在佩服!佩服!

更多深入解读,前往“蜗牛看西游”公号,可看到第165期文章《五行山为何突然变成两界山,原来隐藏了取经的一个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