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要失身?是摩拜与哈罗背后捅刀,还是共享单车进入死亡模式?

如果没有记错,ofo被“破产”已经快有一年之久。而今日,ofo被曝大规模的裁员似乎要验证这个消费。有媒体发表文章称,总部裁员比例超50%,还可能继续扩大;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职能部门,此次裁员涉及ofo全部业务条线;海外市场主管离职,整个海外部门解散;多名主管离职,管理层发生剧变。

公开显示同时显示,ofo公关对此消息表示了否认。

OFO要失身?是摩拜与哈罗背后捅刀,还是共享单车进入死亡模式?

真伪已经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对于这个冠以科技之名的“共享单车”,除了对共享经济有了对位的解释,以及成为城市或美好,或灰暗的风景线之外,似乎愧对“科技之名”。

笔者不禁在想,如果ofo真的倒闭,又给这个行业留下了什么?

城市已经装不下,这个城市是否需要ofo?

当我们看到一排又一排的共享单车,或在某个角落,或在某条路旁,或在某要风景区……它性能良好,可以使用;它或被破灭,成为垃圾。

OFO要失身?是摩拜与哈罗背后捅刀,还是共享单车进入死亡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在想一个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辆自行车?

一年前,ofo创始人兼CEO戴威“ofo集群众之力的产能是3万辆/天”。

在资本的推动下,满大街的车子,什么颜色都有,街头不够摆了,而且现在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不客气地说,城市已经容不上共享单车的身体与灵魂。

都是资本的菜,科技领域是否需要ofo?

作为资本界的“爆款”,共享单车在理智与情感地冲突中,所有的入局者都在等待决战时刻的到来。

而决战之前,包括酷骑等共享单车在内的企业已经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现在跳的最欢的哈罗,摩拜与OFO,肯定还会有后来者继续倒下,OFO是不是先倒下的那个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个“伪共享经济”的产物给科技界留下了什么?

OFO要失身?是摩拜与哈罗背后捅刀,还是共享单车进入死亡模式?

前不久,中兴“芯”事件已经让大国的我们意识到,“拿来主义”只会陷入虚拟的繁荣,而这一切的繁荣,当真正的利益冲突来临之前,都会成为垃圾。也许,共享单车就是如此,说白了共享单车其实质是一种自行车租赁业务。

虽然互联网巨头都参与的共享单车的投资,但最终的目的很简单,这些公司所看中的并不是租赁本身所带来的收益,而是其中的支付场景,以及出行大数据。

OFO要失身?是摩拜与哈罗背后捅刀,还是共享单车进入死亡模式?

如果关于所谓应用大数据的规则受到关注,我相信,所有的资本家们一定不会花钱如流水。说直接一点,这些“玩意”,除了窥探大从的“隐私”用于商业用途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也许,科技圈并不需要这种伪科技。

Ofo真挂了?下一个ofo在哪里?

回顾共享单车的战争史,本质上还是“AT”大资本竞争。

而在这个资本竞争之下,与滴滴的交恶、对阿里的倔强,让想独行而立的ofo的日子并不好过。

摩拜的某领导有一句话说得好:“所有与资本产生的因,都必接受其果。”

对于,ofo真的倒下,留给后来者其实只有一句话:“自独立,则慢行。共资本,快行则失身!”

如果,ofo不想倒下,除了失身还有它法么?

OFO要失身?是摩拜与哈罗背后捅刀,还是共享单车进入死亡模式?

其实,不管是ofo也好,还是其它共享单车,当共享经济不再是,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