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中原大戰爆發前夕,蔣介石和反蔣的閻馮聯軍都去爭取張學良的支持,靜觀其變的張學良始終表示嚴守中立。意識到張學良手握三十萬雄兵重要性的蔣介石,則是不惜血本的把勝利賭注全部壓在了這位張少帥身上,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此時的張學良也正在反覆權衡。偶然間看到上海《申報》的一幅政治漫畫,蔣介石一手拿著鈔票,一手拿著勃朗寧手槍。不禁對左右心腹說:“閻馮二人,完全是中國西北部土窩裡的土皇帝,娶小老婆都還要小腳女人,這樣的人決談不上什麼開明政治主張,只能憑槍桿子稱王稱霸,別說沒有力量統一全國,就是統一了中國,憑他們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治理不了國家。”張學良與心腹謀士認定,只有蔣介石能統一中國。蔣手下延攬了大批的人才,文有文的,武有武的,是治理國家的樣子,雖非明主,但比閻、馮這些土皇帝要文明些,中國之統一,非蔣莫屬。中國只有統一了,才能抵禦時時想吞併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遂暗中決定附蔣。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蔣馮閻白張之中原混戰

這個決定從後來張學良的人生路途上看一點都不奇怪,畢竟這位年輕的少帥雖然對老帥不敢有任何行動上的違背,受過良好教育的張少帥卻極端厭惡軍閥割據的爭鬥,骨子裡有著濃厚的資產階級開明民主思想。中原大戰伊始勝負不明,張學良極力避免東北軍捲入這場內戰,多次發表和平通電。主張雙方協商解決爭端。而蔣介石為把張學良拉到南京政府一邊,先後派張群、李石曾、吳鐵城等人寸步不離的討好這位少帥,並指定銀行對他們用款不加任何限止,甚至用上了“打麻將”策略哄得少帥高興之餘,藉機許諾給張學良以華北地盤的實際權益,同時蔣介石用重金分化瓦解東北軍,買通張學良的部下,以300萬現洋拉攏二十三旅旅長馬廷福叛變,使得張學良不得不感嘆蔣介石這位梟雄的政治手段,同時面對唾手可得的利益,張學良終於決定站在蔣介石一邊。東北軍主力揮軍南下入關就最後決定了閻錫山的失敗的命運。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張漢卿的義兄蔣中正

經過中原大戰,馮玉祥經營了20多年的西北軍徹底瓦解,失去了和蔣介石對抗的實力,而能屈能伸的閻錫山在出逃大連宣佈做了愚公之後又與蔣介石達成妥協,出於政治平衡需要,蔣下令國民政府取消了對閻錫山的通緝令,使得閻錫山得以返回太原,後來出任太原綏晉公署主任,經過苦心經營又恢復了元氣。蔣,馮閻雙方鏖戰中原動用百萬大軍,累計傷亡三十餘萬,整個中原地區打成了一鍋粥,嚴重破壞了經濟,消耗了實力,導致民不聊生。巨大的軍力消耗使得各個派系達成了相對妥協,失敗的各方對蔣是口服心不服。蔣介石也實力大損,作為許諾的條件將華北統統交給張學良料理,兵不血刃的少帥獲得了整個華北,山東部分地區,海軍則駐紮青島,並收編了整個西北軍,地位空前高漲,實力大增。坐取漁翁之利的張學良此刻有了富庶的平津地盤加上穩固的三省大後方,使他無時不顯示出得意洋洋。而深諳實力代表一切的蔣介石此時除了休養生息之外,卻開始把這位擁有雄厚實力的義弟當成了心頭之刺,政治從來都是謀定而後發,深思熟慮之後的蔣介石接連祭出三個組合拳打的張學良連連敗退。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少帥張學良

第一個大招:釜底抽薪,挑撥離間

東北作為東北軍“穩固”的後方實際上並不牢靠,夾在強大蘇聯和新興強國日本之間,這兩個列強在東北分別享有鐵路權益,也存在爭端,作為歷史遺留問題,張學良本應在兩者之間維持相對動態的平衡,使得蘇聯或者日本都不敢輕舉妄動,蔣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使張學良與蘇聯斷絕聯繫,這樣身負家仇的張學良再面對日軍的挑釁,蘇聯都不可能給東北軍以任何援助,無論結果如何最後張學良都會求助於國民政府的支持,並不得不聽命行事。這對早已經“親日拋蘇”的蔣介石國民政府來說,可以達到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坐看東北軍陷入孤立並削弱。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抗戰中英勇戰鬥的東北軍將士

早在1928年6月,時任外交部長的王正廷在南京發動了一場以修訂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包括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利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這令人激動的政策得到了改旗易幟後積極“擁護統一”的張學良積極響應,此時已經完成了對東北軍重新整編並大力發展軍備的張學良信心滿滿,開始要向蘇聯討還鐵路和電報局等各項權利。驅逐蘇聯駐華武官,扣押了蘇聯1400多名相關人員,對中蘇簽訂協議共管的鐵路權益採用了武力奪回的方式,終於引發“中東路戰爭”,國民政府也“配合”的宣佈對蘇宣戰。張學良投入麾下十萬大軍對蘇作戰,但很快被打的一敗塗地。而國民政府只有“聲援”的結局猛然使得張學良感到“上當了”。由於戰事不利,但加上得知南滿鐵路方面日軍開始蠢蠢欲動,反對與蘇作戰的張作相力勸張學良和平解決,經過談判雙方簽訂了《伯力協定》後蘇軍撤軍。至此而蔣介石只用了六塊青天白日勳章就使得張學良和蘇聯斷絕了往來,在對日政策斡旋上依附並聽命於國民政府成了唯一的選擇。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中東路戰爭之東北軍

第二個大招:暗度陳倉,欲擒故縱

日本此時正陷入經濟危機,蔣介石鼓勵張學良在東北對日採取“積極”政策,大修鐵路,甚至在日軍控制的鐵路附近新建自營鐵路用以發展經濟,也確實在很短的時間使得東北經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對於經濟陷入危機的日本對東北獲得權益看得至關重要,認為此舉嚴重損害了日方的經濟權益,經濟危機下的日本軍人走上了政治的前臺,因為他們需要獲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惜戰爭。日本精心策劃了石友三叛亂吸引東北軍再次派遣主力入關平叛,吸引十八萬東北軍主力駐紮於關內,而控制著山海關鐵路的日軍隨後就使得東北軍出現了“進關容易出關難”的局面。東北此時僅剩下十萬餘雜牌部隊分佈於三省大地。而蔣有言在先“攘外必先安內”,面對日軍如何挑釁不可抵抗。對國民政府和國聯調停抱有幻想的張學良再一次選擇了“聽大哥的”。

做好了一切準備的日軍終於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一萬餘日軍在秘密集結於瀋陽的一萬餘“在鄉退伍軍人和義勇隊”的配合下內外夾擊輕取東北重地瀋陽!東北局勢全面失控,在輿論壓力下蔣介石被迫下野,“新官上任”的汪精衛開始鼓譟對日作戰。但並無軍權的鼓譟也無非是放任東北軍獨自面對日軍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錦州攻防戰”,失去了根基和儲備的東北軍甚至發生了棉衣不足,彈藥不足的情況,張學良數次通電求援無果,國民政府的隔岸觀火使後援無望的張學良選擇了撤退,蔣介石成功的把輿論矛頭指向了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日軍進入瀋陽

不得不發的“長城抗戰”中,張學良終於獲得蔣介石“六個師”協同抗日的承諾,滿心歡喜的張學良動用35萬大軍躊躇滿志準備收復失地,並把全部26萬東北軍全員參戰,布重兵防守熱河,但不給力的伯父湯玉麟不滿二把手的任命,乾脆拆臺撤走導致熱河不戰而失。此時熱河境內的東北軍一旦退路被切斷,則東北軍的主力可能被全殲於熱河,在此局面下張學良慌忙命部隊撤退到長城沿線,此舉引起輿論譁然,已經下野過一次的蔣介石面見張學良祭出“丟車保帥”的辦法,張學良無奈宣佈“下野”,隨後蔣介石馬上任命“親日派”何應欽並面授機宜“以打促和,停停打打”,何應欽走馬上任並改編了張學良留下的東北軍主力為四個軍,並西北29軍這個“異己”力量沿長城沿線一字排開,在15萬日軍的猛烈炮火下對東北軍進行了隨心所欲的消耗,而蔣所派中央軍17軍形同督戰。以戰促和的戰略導致最後《塘沽協定》的簽署,徹底出賣了東北,長城抗戰中國軍隊傷亡六萬五千餘人,其中29軍五千餘人,17軍傷亡4000餘人,保存實力的商震部僅3000餘。東北軍傷亡近四萬餘人。而東北軍此時從三十餘萬有地盤的實力派變成了僅20萬人的無根基之浮萍!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不斷被削弱的東北軍將士

第三個大招:借刀殺人,上屋抽梯

熱河失守後為了防止東北軍“東山再起”,蔣介石積極派遣嫡系部隊配合西北軍解除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武裝,將大量退入關內的義勇軍收編到嫡系部隊和西北軍29軍,並把平津實際控制權交給了西北軍,在收編了大量義勇軍和同盟軍餘部後,29軍一度發展到了近十萬人。調部分東北軍南下“剿共,”之後又把東北軍西調去了財政稅收和東北,平津不可同日而語的西安進行“剿共”,採用了既消滅紅軍又能消耗東北軍實力的一石二鳥之計。不聽令則停發軍餉。一心打回故土的東北軍此刻戰心皆無,士氣低迷,幾次交手下來東北軍損兵折將,人馬近一步削弱到十六萬人。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曾經親密無間的義兄弟

張學良的絕地反擊:反客為主,擒賊擒王

曾經坐擁三十萬大軍的絕對實力派的張學良此時已經忍無可忍,深感孤立的他為了和蘇聯重新建立聯繫獲得支持,經過高福源的往來牽線,張學良和紅軍達成合作共識,並給予剛剛長征到達陝北陷入困苦的紅軍前後67萬大洋,子彈1100萬發的“援助”,甚至包括西安事變後八路軍的四萬套軍裝。由此建立了東北軍,西北軍和紅軍“三位一體”的共同體聯盟,經過數次“苦諫”,“哭諫”要求蔣允許東北軍抗日無果之後,這位被“蔣大哥”害的傾家蕩產,逼得走投無路的少帥只能鋌而走險宣佈“兵諫”,剛剛到達西安督戰的蔣介石被繳獲假牙一副,被嚇得翻牆而走!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雖然送蔣回家的張學良被扣押,但中國近代史也由此進入了全面抗戰的新篇章。因西安事變而被囚禁到晚年的張學良曾有一句感人至深的話:“我為了這個國家犧牲了一切”。此話不假!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本文重要事件親歷者萬毅將軍

張學良的一生做了兩件足以名垂青史的大事:改旗易幟和西安事變。縱觀整個抗日戰爭史,國民政府強調是八年,為何是八年?因為蔣緯國編寫的《國民革命史》無法自圓其說的解釋八年抗戰之前的六年,為何喪權辱國到這個樣子。為了掩蓋消極抗日甚至公然在國民革命戰史中大手筆描寫東北軍作戰不力,我們應該問一下:為何長城抗戰那麼多東北軍基層軍官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事實是何應欽把長城抗戰中53軍下屬的八個師一字排開置入日軍火網,嫡系部隊坐看67軍107師在一線陣地獨自抗擊日軍大半個師團整整三天的進攻,雖奮勇殺敵卻終於被擊潰,為何商震有三個師的兵力卻保存實力只放了一個師任由冷口被攻克。《塘沽協定》《何梅協定》出賣了東北和華北,這是蔣介石消極抗日的鐵證!哪怕是全面抗戰的八年,蔣介石集團也僅僅積極了十五個月,因為這十五個月如果不積極,面對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日軍進攻,蔣氏江山休矣!武漢淪陷之後日軍不得不停止進攻開始修整,國民政府立馬再次進入了消極,美其名曰:“相持階段”,蔣粉們可以洗洗睡了吧!

上兵伐謀---東北軍被削弱始末

帶狗皮帽子的東北軍將士

在隨後的全面抗戰中,身負國仇家恨的東北軍始終奮戰在各個戰場,前後參加了十八次大型會戰,英勇殺敵,在淞滬會戰,揚州保衛戰,江陰保衛戰,南京保衛戰,連雲港保衛戰,臨沂保衛戰,淮河阻擊戰,武漢會戰,一二次長沙會戰,滇西反擊站,第二次遠征軍入緬作戰等戰鬥中,戰則當先,履立功勳,前後榮獲34枚青天白日勳章成為地方派系獲得數量之首。無愧國家和民族,也完成了身陷囹圄的少帥“把東北軍投入到抗戰中去”的囑託。他們中的大部分均戰死沙場,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統計抗戰勝利後東北軍將士回到家鄉者不足十五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