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檄文”是古代要討伐昏君暴徒、國賊叛逆時候所寫的文章。是為了宣示自己師出有名而正有大義,所以檄文的內容都寫得非常黑白對立、善惡分明,細數對方祖宗十八代之犯行奸孽,罪惡滔天等等,而自己多麼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所以不得不起來為民討伐、替天行道。以達到激勵我軍的士氣,打擊對手信心,近代戰爭史上我們都可以見到士氣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透過輿論宣傳來喚醒民族的大義,甚至讓對手恨得牙癢癢,最後影響了戰爭的結果,這種完全善惡分明的討伐文章,其實是戰爭整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更是文人在溫良恭儉讓的寫作生涯中少有的淋漓發揮。


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由於檄文大多都寫得直接,不會扭扭捏捏,所以讀起來都很痛快;更精確的說,因為罵人罵得直接、露骨,所以就很爽。

故我用這篇文章透過兩篇很有名的檄文來談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

第一篇可能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檄文,也就是唐初文壇四傑之一駱賓王所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這篇文章之所以有名除了對仗工整、筆力雄渾外,更由於武則天事後讀到而流芳百世。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駱賓王一開始先罵武則天從骨子裡就是個狐狸精、壞女人,利用自己的美色來誘惑君王,淫穢汙染整個後宮。

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這女人果然惡毒,不僅殘殺忠良,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這種行為人神共憤,天地不容。

更重要的在於後面兩句:“包藏禍心,窺竊神器”,說武則天早就想要篡位奪權,這兩句在後來所有批判某人想要奪權當皇帝時,都會出現。


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鳴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音:離)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談目前的現狀。武則天掌權後,囚禁了原來的皇室宗親,用逆賊當大官把持朝政,允亂臣小人破壞綱常。後面兩個對句用來形容今天若不討伐,則大唐之基業、李氏之王朝,即將不保。

尤其“夏庭之遽衰”將唐代上接華夏中國,更淡薄了唐代出外族而非中原的正統論。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接下來談我方多好多好。我方義薄雲天、剛正不阿,八方推舉,四夷來服。

“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訴說吾曹不出蒼生何解的想法,為了天下黎民百姓,我不得不出來討伐,以清妖孽。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接下來說明我軍之強大,敵軍之孱弱不堪。這一段對比用詞都十分卓越,許多句子也常為後世所用,如“鐵騎成群、玉軸相接”“風雲變色”等。且看其劍氣多強大,可削山鎮海啊!

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在說明完我軍的強大和正義後,接下來就是打擊對方的士氣。

既然我方才是正義、而且大軍如此,所以對方識相的就趕快來變節投降。如果現在迷途失返、棄暗投明尚且不晚,可保大義之名份;但卻繼續助紂為虐,協助武則天的話,最後下場一定同為奸孽,一同葬身伏誅!

最後駱賓王以一句驚歎號的呼喊來做為全文的結束。


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大家可以想像這個場景。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完全消滅這些反叛勢力後,位於皇宮之內,聽到有這種專門罵她的檄文。當時她已經獲勝,得意洋洋,故不以為意,就叫下面的人念來聽聽,看看別人是怎麼罵自己的。

一開始武則天完全不以為意,所以她可以聽著這些批判而不斷冷笑,然後心想:“呵呵,那又如何?不過是些喪家之犬的吠聲”。但當武則天聽到最後半段時,開始渾身不舒服了,因為覺得這文章不僅寫得好,而且罵到重點了。

當她聽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時就忍不住站了起來。一抔之土未乾指的是高宗,也就是她的丈夫屍骨未寒、墳墓未乾;而六尺之孤指的是中宗李顯,也就是武則天和高宗的兒子。說武則天搶了老公的皇位,然後還廢了自己兒子!

前面罵武則天個性陰險、性格殘暴、小人行為等等她都笑笑,不過罵到自己連身為一個“妻子”“母親”都不夠格時,武則天這種自視甚高、才華出眾的人就難以忍受了。她能身為皇帝治萬民、統大軍,但卻連妻子與母親的身分都失格時,武則天不禁驚訝地問:“這是誰寫的文章!”

下面的人告訴她是駱賓王時,武則天大嘆:“這樣的人才,怎麼沒在我們這邊?你們在搞什麼飛機?”

西元699年,武則天把皇位還給了李氏,傳給了唐中宗李顯,故李顯也成為唐朝歷史上兩次當上皇帝之位的人,李氏唐朝得以延續下去。


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第二篇要介紹的是康有為寫的《討袁氏檄》。

袁世凱是民國初年的強人,他結束了兩千餘年的帝制,一開始被尊稱為中國的華盛頓。


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袁世凱

但是當袁世凱想要廢棄共和改行帝制時,他受到了全國的批判。袁世凱為何想要當皇帝?亦或是否真心?歷來多有討論,不過我們可以知道,袁世凱死前十分後悔這件事。

討伐袁世凱的檄文非常多,但我這裡不選孫中山寫的,而想要討論的是康有為所寫的檄文。

康有為是晚清到民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在康有為之前有許多改革家提出建議與方針,大多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但康有為將之化為行動實現,今日提到維新或是保皇,無一不與康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確實是時代的先知與先驅。


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康有為

但在民國之後,由於康有為支持帝制,逐漸與時代脫節,被認為保守落伍,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但正因為康有為曾經支持袁世凱,兩人曾為深交,又同在清朝底下做官,所以他寫的檄文才與孫中山有所不同。

這篇文章無法在網路直接尋得,需要透過史料,所以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

國賊袁世凱者,蜂目忍人,豺聲亂性,含奸藪惡,蘊毒滔天。

老樣子,先罵袁世凱這個人從內到外都是心術不正的壞人,所以果然會幹這些傷天害理之事。

遂乃觀符東魯,誤以理民將略之兼長;鎖鑰北門,謬以大略雄才相推許......孟德既亂世之奸雄,典城自為能吏。適逢多難,時際乏才,遂啟神奸,窺覦主器......遂因武昌之兵起,成總揆之登庸;假立憲之高義,以收軍國之全權;借排滿之人心,而迫朝廷之禪讓。

袁世凱逼退清朝,孫中山退讓,故袁在全國不分黨派的擁戴下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其中

“時際乏才,遂啟神奸”寫得真是漂亮。這邊一邊稱讚袁世凱有曹操之大略,但一邊也感嘆中國時局為難,所以不得以用此奸雄,讓他有機會可以躍上歷史舞臺的最高峰,但也“遂啟神奸”,想要當皇帝。這句的“神”字相當精妙,雖是“奸”,但卻隱藏在高尚道德之中。

於是始以高位厚祿,籠絡革命之英;繼即以重兵酷刑,誅鋤革命之傑。


始以美言多金,誘進步黨而排國民黨;終則專制橫行,散國會而驅逐黨人。


始則陽允南方之請,願就位於南京;既則自煽北軍之亂,仍即位於北土。


始則盛鋪革命之國慶,祭先烈而激揚;繼則斷止紀念之國慶,罷大典而停歇......於是以一人私纂之奸謀,偽託為舉國之民意..... .掩耳盜鈴,以予知自矜;隻手遮天,以愚民為戲。其反覆無良,詐欺弄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久矣!

這一段使用了“始則..繼則”的對比句法,凸顯袁世凱說一套冠冕堂皇之語,但實際上則做的是另外一套。對比工整,抨擊有力。

然假令袁世凱能富強中國,威鎮亞洲;有劉寄奴之才武,手定齊秦;有拿破崙之英雄,併吞歐土。然後竊帝號以自娛,行專制以為政,則非劉公知晉有久亡之嘆,微管仲有吾其左衽之傷。然拯民之大德,足以興翼戴之心;救國之殊勳,可心鎮篡竊之罪。謳歌所屬,大寶自歸......誰得拒之?

這一段是我選擇這篇檄文的原因。因為檄文一定是黑白分明,大是大非。但是在這邊康有為透露了不同的論點。他將袁世凱比喻成拿破崙,事實上在當時也確實如此。拿破崙在法國最危難的時刻站了出來,成為真正的法國之光,最後稱帝時幾乎無人抗拒。

中國在晚清民初的情境相比法國更為險峻,不平等條約與各種賠款負擔沉重,如果有人可以教訓一下白種人,替中國出氣,讓睡獅醒,讓病夫愈,這種人竊國當皇帝又如何?這時候“大寶自歸”。

康有為是一位非常忠心清朝的遺民,而這段文字所呈現了矛盾性格也在檄文裡突顯出來,這種心態我們在二戰德國也可以看到。而康有為轉用孔子稱讚管仲的那句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反喻更是精妙。


文人嘴皮子的威力:檄文如箭,上兵伐謀

拿破崙登基畫面

以拿破崙稱帝而未嘗賣國,惟今袁世凱兼之......是以含識懷憤,薄海不容。嗟呼!吾五千年之中國古今人,何負於袁世凱乎?......凡我國民,與賣國賊袁世凱不共戴天,曷喪時日......


昔章邯之大軍,終敗於揭竿之眾;桓玄之勁旅,終亡於伐荻之夫,身死名裂,惟天下笑。


豈若相機變化,轉禍為福,或戮力以討王莽,或內變而誅董卓。申除賊之大義,炳如日星;著救國之元功,懸於天壤。嗚呼!殲滅元兇,淨洗我中華日月;協和五族,保我子孫黎民!傳檄天下,鹹使聞知。

和前面那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一樣,檄文最後開始要人選邊站隊。

這時四川的蔡鍔已經組織護國軍討袁,不過袁世凱手下的北洋系統兵力依舊強大,故在檄文中引用董卓之例子,要袁手下之人可以叛變內鬨。如果願意倒伐,則此功勞如太陽一樣耀眼懸在天空之上。最後將檄文的重要性上推到整個大我的國家整體性,故消滅袁世凱,可淨洗我中華日月,造福後代子孫萬民之“大我情操”上,結束整篇文章。


總結:如前所述,檄文的寫法都十分的接近。同樣的,雙方陣營都會有一樣的文字把對方罵得一文不值。戰場上比兵力,紙墨間亦拼筆力;宣傳和廣告,就是這麼一回事。雖然今天全面性的戰爭不太可能會發生,但事實上,戰爭逐漸走向其他總領域的多元結合,更逐漸重視這種非兵器的筆下軟實力。

不要說遠的,就談我們周圍。美帝艦隊已經不會再來開航母艦隊來我國家門口演習了,因為完全是反效果,所以他們使用的方式就是類似檄文這樣的宣傳攻勢。《孫子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而檄文,就是最好的上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