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從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長達十四年抗戰算起,到解放戰爭東北野戰軍入關解放大半個中國,再到志願軍赴朝參戰,東北軍民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筆者結合各方面資料數據本文做一個簡要概述。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將士以身赴國難

一:在抗戰時期

關外部分:

東北抗戰分為關外和關內兩部分,從時間跨度上來說,東北是全國唯一進行了十四年武裝鬥爭,堅持抗戰的地區,九一八事變後,關外留守的9萬東北軍正規作戰以哈爾濱保衛戰的失敗宣佈告終,先後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江橋抗戰,哈爾濱保衛戰,哈爾濱反擊戰和吉林反擊戰,在日軍強大的軍力面前均遭失敗,此後東北抗戰轉入了以東北軍餘部組建的各路義勇軍為主體的軍民聯合抗戰階段。短短一年多時間便發展到了三十多萬人,鼎盛時期達到五十多萬。義勇軍曾經十一次攻打瀋陽,六次攻打長春,一度佔領了十六個北滿縣城,大小作戰數千次,給日軍以重創。

義勇軍最苦難的就是冬天。到處白雪皚皚,缺乏穩定後勤補給的義勇軍將士卻沒有過冬的棉衣,氣溫零下30~40度的嚴寒中,在野外山林露天宿營一個夜晚都難於熬過來,很多戰士都沒有在第二天醒來。一生火取暖立即就被發現,即便是有槍和子彈卻無法狩獵,槍聲一響日寇就聞聲而來。厚厚的積雪也成了義勇軍將士作戰巨大的阻礙,日軍只需要跟著腳印便可順利的追擊撤退的部隊。飢寒交迫的義勇軍奮戰到一九三二年冬天,便開始漸漸不支走向衰落。

張學良任用抗日將領主持東三省政府工作、通過支持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給予了義勇軍莫大的支持,國民政府方面由裴敏貞在東北負責接濟。將大批東北流亡學生送往黃埔軍校和甚至航空學校。當馬占山,蘇炳文和李杜各自率領的部分義勇軍孤立無援潰敗下來時,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進行了艱辛的談判,最後雙方議定:東北抗日義勇軍經過蘇聯西伯利亞區域,輾轉進入中國新疆,途中,蘇聯政府提供便利保障,國民政府支付三百七十萬美元(當時算得上是一筆鉅款),作為此次轉移的費用支付給蘇聯。這批義勇軍出發時四萬多人,其中家屬嬰幼兒一萬多人,沒有戰鬥,到達新疆後,軍隊殘餘一萬多人,家屬僅有五千人,家屬和部隊全數不足二萬人,其中在距離新疆二百公里處由於食物不足,活活餓死累死一萬多人,甚至發生“人易食”現象。部分分散進入蘇聯的義勇軍,有一些流落當地與蘇聯女人結婚。至今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仍然有不少抗日義勇軍的後人。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寧作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曾有學者高度評價說到東北抗日義勇軍使東北不亡。“斯東北亡而不亡”主要靠的就是東北義勇軍的獻身抗日精神。郭甄泰在《勗東北義勇軍》一文中即高度禮讚東北義勇軍的犧牲精神對於東北存亡的價值。他說:“彼有子彈我有頭顱,彼有武器,我有血肉,肝腦塗地,至死無悔,前赴後繼,效死弗去。卒也使日軍席不安枕,疲於奔命”如今東北算不得完全淪亡,所依靠的就是那般在寒風苦鬥裡的英勇義軍!”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白山黑水,血紅雪白

由於缺乏統一領導,隨著三年浴血奮戰先後失敗,餘部轉戰關內或者加入抗聯繼續奮戰在各個戰場。例如抗聯組建的時候11個軍,其中6個軍是義勇軍,其他5個軍也均有義勇軍部隊。抗聯後期的鬥爭更加艱苦,戰後據周保中回憶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抗聯累計對日作戰十萬餘次,殲滅日偽軍十八萬多人,引用日本外務省公佈的數據,長達十四年的時間裡,在東北地區中國士兵累計陣亡46萬(實際凍餓而死的數量無法統計),日軍在東北共陣亡25.5萬人(作戰傷亡,凍病而死),其中蘇軍進軍東北宣佈擊斃7萬,諾門坎戰役擊斃日軍9000餘人,其餘為東北軍民在漫長的歲月中累計的戰果。

關內部分:

隨張學良入關的20餘萬東北軍在全面抗戰爆發後改編為49.51.53.57.67五個軍和兩個騎兵軍,共計參加了十八次大型會戰,如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的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的萬家嶺大捷,一二次長沙會戰,宜昌保衛戰,滇西反擊作戰的騰衝,龍陵戰鬥,53軍更是代表遠征軍接受日軍投降。到45年抗戰勝利,代表國民政府最高軍功榮譽的青天白日勳章授勳名單共有173枚,其中東北軍獨得34枚,西北軍23枚,原粵系將領21枚,晉綏軍6枚,川軍5枚,黔軍5枚,桂系三枚,滇軍一枚,其他為國軍嫡系獲得。20多萬東北軍轉戰各地幾人回?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東北軍53軍列隊行進

東北十四年抗戰共犧牲軍民300多萬,其中200多萬勞工(當地抓丁,戰俘)和100多萬戰場傷亡,佔全國損失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三,而抗戰伊始,東北三省人口近2700餘萬!中國抗戰史給東北軍民的抗戰如此定義:抗戰時間最持久,條件最惡劣,犧牲最大!東北軍民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東北抗戰史是中國抗戰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全面認識東北抗戰在全國抗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解放戰爭

隨著抗戰勝利日到來,歷經十四年浴血奮戰,中華大地迎來了揚眉吐氣的日子,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馬上迎接來的是解放戰爭。從陝北(抗大學員)山東軍區和冀熱遼軍區共開赴東北十餘萬主力部隊進入東北,先後接收了60個師的武器裝備,東北地廣人稀,但是土地肥沃,是全國唯一糧食輸出地,伴隨著十八萬土改工作隊進行土改工作的順利開展,東北前後有150萬翻身農民參軍,僅46年到48年東北就輸出兵源68萬,佔全國各解放區參軍人口的百分之六十。由各地抽調和延安抗大學員編制而成的一百個團的幹部(從團長逐級編制到班長)基礎之上迅速拉起了東北民主聯軍,後改編為赫赫威名的“戴狗皮帽子的”東北野戰軍,先後發起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百萬大軍入關南下參加瞭解放全中國的戰鬥。一路發起了了宣沙,衡寶,廣西,滇南等大小戰役,期間部分部隊歸為廣州地方部隊駐紮廣西進行了剿匪作戰,一年半的時間消滅土匪48萬,解放廣西全境。主力部隊一直打到了海南島,解放了大半個中國。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東北得天獨厚的物質和工業基礎成就了百萬東野,百萬東野又成就了排位第三的林元帥,解放初期東北重工業佔到全國工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大連由於在蘇聯控制之下,因此得以成為穩定的兵工生產基地,僅我方建立的大連建新公司在兩年半的時間就生產炮彈50多萬發,有利的迅速瓦解了國軍攻勢,並且支援了淮海戰役。粟裕在淮海戰役後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基礎是建立在山東支前民工的小推車和大炮彈的基礎之上的。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打進錦州城活捉廖耀湘

三:抗美援朝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朝鮮形勢惡化,打了22年戰爭的中華民族又迎來了朝鮮戰爭,迅速抽調第四野戰軍的13兵團,四野第42軍,炮兵第1師、2師、8師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戰車部隊,共25.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分駐鳳城、遼陽、丹東、通化、本溪等地,準備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擬任粟裕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0年10月8日,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跨過鴨綠江

四野13兵團第一批開赴朝鮮戰場入朝作戰,13兵團司令部就是志司,因此13兵團始終是志願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絕對的主力部隊,即使面對全方位立體作戰處於絕對優勢的美軍,英雄的東北部隊和兄弟部隊第九兵團一起頑強作戰,(二次戰役後九兵團因凍傷大量減員導致戰鬥力銳減,缺席了第三次戰役,第四次戰役僅26軍參加),連續作為主力打了一二三四次戰役,奠定勝利基礎,期間全國各地部隊開始陸續進入朝鮮戰場,13兵團再次發起了第五次戰役。四野38軍更是打出了萬歲軍的稱號,松骨峰戰鬥更是讓志願軍成為了最可愛的人。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誰是最可愛的人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為新中國的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空間,但是全國也付出了十八萬餘優秀兒女的生命,其中僅東北籍烈士就有近四萬人。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中東北軍民做了哪些貢獻

勝利來之不易

隨著國內建設時期的開始,建國後又陸續打了中印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和對越自衛反擊戰,其中瀋陽軍區作為全國戰略總預備隊時刻防範著來自北方的威脅,中蘇邊境長達十數年的時間裡相互陳兵百萬對峙,並直接參加了珍寶島戰鬥,對越自衛反擊戰第一批參戰部隊是由廣州軍區派出的41.42.43.50軍,其中41軍有三個團分別是塔山英雄團,白山英雄團和守備英雄團,以上四個軍都是赫赫戰功的老四野部隊,另外瀋陽軍區也分別派出了21.23兩個軍參加了兩山輪戰。

以上就是東北和東北人民作為共和國長子對抗戰和為新中國保駕護航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