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的无性繁殖种植方法

天麻的无性繁殖是以天麻的营养器官(白头麻和米麻)做种,在栽培过程中,只需增多块茎数量和重量就能达到生产目的,故也称营养繁殖法。

天麻的无性繁殖种植方法

(一)树兜栽培法

本法为昭通天麻产区最早最原始的栽培方法。1959年10月,云南昭通专员公署商业局编印的《昭通专区中药材生产手册》记载:野外采挖得到的箭麻、白头麻、米麻、以及灭箭法得到的麻种,均可“选在树下腐烂疙瘩边及树林中有蕨草之地”进行栽培。

1. 选种

根据天麻生于海拔1000~3000m的阴冷山林及山谷中较疏松的 沙土里,及腐烂植物的根边土中,50年代一般都选在树下腐烂疙瘩边及竹林中有蕨草之地,需土质潮湿,含水量大(但不能遭水)越腐烂的疙瘩越好,地势高,气候冷,树林多,太阳很少照射着之地,也可载于原麻跟脚边,微酸性土中性土均可。

2. 选地

根据天麻的生长繁殖及各地农民的实际经验,一种是箭麻、白头麻、米麻均可栽种,另一种是人工繁殖法,将已出土的箭麻,苗不超过15cm时把苗摘断,到半个月左右时间,从土里箭麻的身上就会长出数个、数十个白头麻和米麻。在采挖籽种时药注意,不要将白头麻、米麻撞破,需要连带一点当地的泥土将天麻盖好,除原母麻外尽可能不要用手摸,不要拿到屋里来过夜,不要放在火边,不要给太阳晒,不要装在口袋内,最好当天采下当天载下。因为种子很嫩,受不起高热刺激,否则白头麻就会变成乌黑色,载不活,活了也长不大。

3. 移种

选好籽种和地势就进行移种,挖塘深15~30cm,每窝4至10个不等,每个相隔2~3cm,需横放,尖端稍偏上3°~10°。

(4)采收:每年初春,在天麻未抽薹开花,茎芽较短,块茎肥大时采挖。

(二)固定菌床栽培法

固定菌床栽培法是在栽种前1~2月用土法培养好菌材,就地栽培天麻的一种方法。栽培天麻时,先将盖在菌材上的土扒开,轻轻的把上层菌材(已接上蜜环菌的木棒)拿开,用手把下层菌材之间的土取出一半,把天麻种均匀摆放在菌材两边。一般白头麻的株距为4~5cm,为利用蜜环菌在两头的生长优势,因此在菌材的两头应各摆放一个天麻种。载完第一层后,用土填满空隙,再盖上5cm厚的覆土,然后把原来撤下来得菌材复回原位,菌材之间的空隙用土天上一半,再用同样的方法栽培第二层天麻,最后把扒下来得覆土复回原位,一般厚度在10~15cm为宜。

(三)活动菌材栽培法

先将畦底整平后,铺撒河沙5~10cm厚,每隔5cm顺摆一根菌材(接好蜜环菌的木棒)。菌材摆放完后,用土填充于菌材之间,达到一半后,再将天麻种靠近菌材两边和两头摆放。白头麻的株距为4~5cm,米麻撒播即可。然后填充培养料至菌材高出5cm,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栽培第二层即可。

活动菌材栽培法,是栽培天麻的基本方法,其他方法都是以此为基础。此法接菌率高,产量也较稳定,目前仍在广泛使用。但这种方法有它的不足:一则因培菌时间较长,木材已开始变朽,中后期营养供应转差;二则集中培养的菌材,很有可能杯污染;三则菌材移动较大,会损伤一些菌索,天麻栽培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故不如固定菌床栽培方法产量高。

(四)三下窝伴栽法

天麻三下窝伴栽法,就是将天麻种、蜜环菌(三级固体栽培种)、段材(没有接上蜜环菌的鲜木棒)一起伴栽。

这种三下窝伴栽法既省时,又节省了培养蜜环菌的费用,并可获得较理想的天麻产量。栽培时,首先在室内或拱棚内用砖砌成宽2m,高40cm,长随室内或拱棚内的长度而定的天麻栽培池;然后再池内地面上铺撒10cm厚的中粗粒河沙,把浸过水的壳斗科树落叶铺撒一薄层并拍实,把蜜环菌三级固体菌种撕成碎块,均匀撒与壳斗科树落叶上面(每层撒2.5瓶固体菌种),然后每隔5cm,顺摆新鲜木棒一根,每平方米可摆10~18根(17.5kg),顺木棒两边和两头摆放天麻种。白头麻的株距4~5cm,再撒上一薄层浸过水的壳斗科树落叶,用同样的方法栽培第二层,最后覆盖河沙10~15cm厚即可。天麻无性繁殖栽培,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与这三种栽培方法大同小异。近年来码农总结出:“长棒改短棒,麻种两投放”更提高了天麻的产量。

(五)集中连续给菌法

此法市昭通近年来总结出的优质高产方法。本法集中固定菌床生产的蜜环菌和三级栽培用蜜环菌,以及通过营养剂诱发的新生蜜环菌,共同保证天麻各个时期的营养需要,故其方法称为集中连续给菌法。

本法采用的菌材是速效和长效的混合菌材,速效菌材能为早期或中期的天麻提供营养,长效菌材能为中期或晚期的天麻提供营养;加入营养物又能促进蜜环菌的生长,故在天麻的整个生长过程都不缺乏营养,从而使栽培出的天麻外形与野生品外形近似。

天麻的无性繁殖种植方法

1. 选种

选用昭通野生或抚育的有性繁殖后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的白头麻,即长5~7cm,直径1.5~2cm,“浆足玉头圆”、饱满健壮、无损伤、无感染、无畸形、无病虫害的白头麻或米麻做麻种。

2. 选菌

选用昭通野生的蜜环菌做菌种。

3. 选材

选用壳斗科植物麻栎、青冈、板栗、桦木科植物水冬瓜,蔷薇科植物野樱桃、梨、苹果等树修建下的枝条为培养蜜环菌的段材。

4. 固定菌床的建立

在栽培天麻前得1~2月,开挖0.5m×0.7m或0.4m×0.6m的塘,埋入两侧砍过鱼鳞口(仅砍一刀,尚有皮木连接)或正面砍过蛤蟆口(砍口相对,无皮木连接,口似蛤蟆张开的口)的长50~60cm,直径为3~8cm的端木(各种段材混杂使用),加入昭通本地野生的优质蜜环菌,覆盖无污染的腐殖土。

5. 种植

当年的10~11月,挖开覆土,在蜜环菌长势良好的固定菌床上种下15~20个白头麻(400~500g)。茎芽向上,脐眼靠近菌材断端或鱼鳞口、蛤蟆口。

6. 放菌(当地称植引菌)。

将人工培养的带有蜜环菌的长约3~8cm,至今1~3cm的短菌枝,1~2节,卸扣紧对脐眼(每平方米2瓶)。

7. 植新材(当地称放节节材)

将新砍下的长约3~6cm,直径1~3cm的阔叶树枝,1~2节,斜口稍对脐眼。

8. 加入营养基

将马铃薯或米糠、葡萄糖粉混合拌匀的营养基,少量洒在新材附近。

9. 填充小黄土

采挖未污染杂菌的含沙小黄土,充填空隙、并平整。

10. 撒树叶。

撒一层已切碎的新鲜的青冈或山茶树叶。

11. 盖土

盖上腐殖土和回填土,厚约15cm。

12. 遮蔽

用树枝或茅草遮蔽。

(六)天麻仿野生种植

天麻仿野生林下种植方式应因地制宜选择野生天麻生长的林地,在林下分散做小畦种植天麻,此种植方式不允许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保证仿野生天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条件。其种植技术如下:

1. 培养优质菌材和菌种

为了获得天麻高产,种植天麻前,必须培养好菌材或三级菌种。种植天麻所用菌材必须密布生长旺盛的菌索;栽培天麻所用三级菌种,必须是无污染的优质菌种。

2. 选种

白头麻个体如手指大小,重量以10g~30g为好,无病虫害、无损伤、无蜜环菌菌索侵染、黄白色。新鲜健壮的白头麻做种。

3. 种麻用量

主要根据白头麻的大小,种植密度而定,用有性繁殖一年生白头麻(零代种)做种,因其大小不同,每平方米种麻用量为400g~600g。用无性繁殖的白头麻做种,每平方米为500g~800g。

4. 种植时间

在天麻休眠期种植即11月上旬至第二年四月上旬。

5. 种植方法

林下塘栽,在保证不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林间分散打塘种天麻。塘长60cm,宽40cm,深20cm,种植天麻时先将塘底整平,但不要将土打紧,保持土壤原有透气性。再放菌材,菌材上应开好鱼鳞口或蛤蟆口,菌材两侧、两端相间距离6-10cm,用土填实树枝段间空隙,然后天麻靠菌材鱼鳞口处摆放,每塘4~10个不等,每个麻种间隔2~3cm,需横放,尖端稍偏上3~10°种植,在种麻间放入树枝段,盖土15cm,最后盖枯枝落叶保温保湿。

天麻的无性繁殖种植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