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主客場,有意義嗎?

電競主客場,有意義嗎?

對愛看球的來說,4月從不用擔心溫度。

激戰正酣的歐冠淘汰賽讓深夜燈火通明,NBA季後賽的宣傳片正在循環播放,而國內也有屬於自己的CBA總決賽。擁擠不堪的比賽場館裡,坐鎮主場的球隊和球迷一起虎視眈眈,準備讓遠道而來的對手明白,什麼叫“身在方寸之地,而四面都是想將自己置於死地的敵人”。

某種意義上說,主客場制的重要性對職業體育的重要性,相當於“器官”。電競這項新興體育項目,也在今年迫不及待地同步了這項明星機制。鑑於與足球、籃球等競技的巨大差異,質疑和彎路幾乎是肯定的。

“打遊戲的比賽,還要弄個跑來跑去的主客場,有意義嗎?”

(一)主場優勢?

這在足球、籃球比賽中從沒被質疑過。每到NBA常規賽季末,教練們即使冒著球星受傷的風險,也要趕他們上場,為的就是在季後賽中爭取多幾個主場;歐冠的梅西、C羅們必須在主場火力全開,因為他們清楚在客場的日子裡,球場上的每一塊草皮都會變成敵人。

颱風般呼嘯的加油、歡呼和謾罵聲,以及裁判自己絕不會承認的微妙判罰尺度,足以讓任何一個經驗不足的客場球員頭皮發麻,然後被莫名的壓力生吞活剝,發揮失常。數據和邏輯都能證明,一支球隊在主場的勝率,確實普遍高過客場。

那電競呢?

“沒有優勢。”坐擁杭州主場的LGD英雄聯盟戰隊隊員pyl,坦率地表示。

任何電競比賽中,即使沒有專用的隔音房間,選手耳朵也總被碩大的隔音耳機包裹,眼睛時刻緊盯著屏幕——注意力集中是基本操作,因為任何細微的畫面和聲響變化,都可能決定比賽最終結局。

電競主客場,有意義嗎?

這同時也意味著,除非有人鑽到他們眼皮子底下,否則無論是加油聲還是手勢、標語,對選手的干擾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更談不上招呼他們額外的心理壓力。

我曾現場觀看的KPL(王者榮耀職業聯賽),觀眾的熱情超乎想象,全程震耳欲聾,但選手的神色卻基本沒有變化。直到比賽結束謝幕時,才能透過浮出屏幕的臉,攥住他們內心的靦腆和緊張。

另一個“主場哨”因素可能也並不存在。競技遊戲在設計過程中,就已經確定了完善的規則判定機制,基本無需人工干預。對裁判來說,多半工作量集中在賽前、賽後的軟硬設備檢查以及記錄,以杜絕可能影響公平性的漏洞。但在聯盟化逐漸完善的電競賽事中,很難想象還會有隊伍愚蠢到冒著被驅逐的風險,去做這些小動作。

勉強算得上“主場優勢”的,可能只有地域差異了。各地氣候、飲食習慣的不同,或許會讓出身各異的選手產生些許不適應,進而影響競技狀態。

相傳在英雄聯盟S4比賽期間,EDG隊員出去吃飯,某位選手吃了一碗臺灣當地的牛肉麵後開始拉肚子,導致他在此後比賽中失誤頻頻,狀態一落千丈。

但這例子,更像個梗。

未來,如果真到了非要體現主場優勢的節點,也許還得從遊戲規則本身入手,生成機制因素,既不至於過度影響賽果,也能在合理範圍內利好主隊。

(二)商業網絡。

相比仍虛無縹緲的“主場優勢”,商業考量可能更為實際。

很多人都說現在已經是電競盛世,但必須正視的現實是,即使對於聯盟化和職業化最有經驗的LPL,作為賽事核心的俱樂部也很難盈利。

“多數俱樂部盈利情況並不樂觀。”LPL三支擁有主場的俱樂部之一、SNAKE俱樂部董事長爽全毫不掩飾他對主客場制的期望,“賽事的品牌價值將會大幅提高,場館運營將會成為新的收入來源。”除了票務收入,場館租賃、贊助商冠名和廣告位是被普遍認可的變現方式。

另一支坐擁杭州主場的俱樂部LGD,乾脆將自己的主場看作一個區域綜合商業體。

“現階段電競俱樂部的收入還是比較單一,贊助空間有瓶頸,直播平臺熱消退之後,投入也在減少,電競選手的簽約成本卻在不斷提高。”LGD俱樂部董事長潘婕考察了傳統職業體育業態後,嘗試以電競為核心主體,輻射到旅遊、餐飲和院線等領域,將收入由單點擴散為面。就像許多商業中心模式,無論觀眾是不是衝著電競來的,吃喝玩樂的需求都能在這個綜合體內完成。“我們要打造的是即使選手都睡覺了,也能24小時運作的業態。”

電競主客場,有意義嗎?

這種運作體系仍需要時間驗證,但看上去其中的確有利可圖——主場落成後,因為“商業衝突”的原因,潘婕甚至在自己的地盤上“捱了捶”,最後還得由政府出面協調擺平。

而對於“金主爸爸”贊助商們來說,主場觀眾的上座率和狂熱程度也能讓他們更直觀地洞察到,“我把錢投在遊戲比賽上,真的不只是為了情懷在買單”。歸根結底這必須是一個有利可圖的生意,類似蘇寧、京東、嗶哩嗶哩這樣的企業才願意長時間待在贊助名單上。

LPL之外,另外一項旗艦電競賽事KPL也在今年開始了上海和成都“雙城主客場制”的探索,並計劃在幾年後裂變為多城主客場制,最終完成覆蓋全國的目標。

擁有成熟主客場賽制的NBA,主場球隊擁有一定範圍內的自主經營權,諸如球館門票以及衍生品周邊的銷售收入全部歸球隊所有,收入不菲。在其他變量恆定的情況下,這才是決定俱樂部間財務差異化的核心因素。

(三)城市文化!

電競從業者仍需要與“玩物喪志”的論調鬥爭,這肯定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如果電競能像足球、籃球等運動一樣,融入城市文化,甚至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和精神寄託,那不但這場與嚴肅輿論焦灼了20年的戰爭可以徹底結束,電競和他的小夥伴們也能躋身主流文化。而這也是整個產業發展的最優形態。

“我們做地域化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夠帶來並沉澱更多的忠實粉絲和觀眾。”騰訊互娛移動電競業務部總監、KPL聯盟主席張易加談到主客場制時說。

有了駐紮之所,才有與城市、人群更多的互動,有更多的互動才能建立穩定的連接,成為誕生新文化的窪地。

電競主客場,有意義嗎?

在發展成熟的職業體育聯盟中,俱樂部與他們所在城市的連接已經完全成型,這種連接的意義不僅在地理位置上的從屬,更在於心理層面的代入和互動。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馬斯洛理論中的所有高層級需求都能被映射。更重要的是,俱樂部一旦轉化為城市代言者的角色,那這種情感映射就可以超越賽事乃至體育本身,成為融合經濟、文化等多種要素在內的複雜力場。

城市在影響球隊,而球隊也能反作用於城市。所以NBA中的洛杉磯湖人、紐約尼克斯,哪怕他們的戰績再怎麼稀爛,輿論仍然會將他們與豪門的字眼掛鉤;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永遠不懼馬德里,因為他們認為巴薩隨時能在聯賽中收拾皇馬;而就在我們身邊,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京滬兩大超級城市間的對決,熱鬧程度總是堪比春晚。

城市代言者,城市文化的精神寄託,就是電競主場制理應前進的終極方向。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歐美職業體育中成熟的城市文化,底下的基石是超過數十年甚至百年的運動,不斷升級迭代才進化到如今的完善程度。這一點足以令電競界相形見絀,哪怕公認產業生態最發達的韓國,目前也沒有建立起以城市為起始點的電競文化。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中國電競一直掙扎到21世紀頭十年後,才告別商業蠻荒時代;雖然2018僅僅是嘗試主客場的頭一年,且仍處於建立線下連接的初級階段。但值得敬佩的是,中國電競確實在建立地域文化方面走在了最前線,並且這樣的探索並非是純金錢層面的短視。潘婕就認為,電競俱樂部未來有機會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

但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電競塑造新文化的最大不確定性在於載體,不管是多好玩多經典的遊戲,壽命終歸是有限的。而電競主場的落地,其實為這個看似無解的痛點提供了曲線救國的思路:假如你對於“杭州”、“LGD”的認可度,不亞於“英雄聯盟”本身時,那麼有一天當心愛的遊戲無可避免地老去時,生活在西湖邊上的你,還會狂熱支持掛著“LGD”招牌的另一個電競項目戰隊嗎?

切換到傳統職業體育的語境:你是巴薩的鐵桿球迷,假如有一天籃球取代足球成了西班牙最受歡迎的運動,你會接著去看懸掛巴薩隊徽的籃球隊嗎?

不管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主客場對於中國電競的意義和影響,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深遠。但電競城市文化,一定是以競技為基石的新型泛娛樂文化:

立足勝負,但又遠超勝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