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022篇原創首發文章
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五月的末尾,被打上了“辛酸烙印”。

“我們擔點米到場上賣了,好弄點錢給你爹買藥”,“我和母親開始往谷籮裡裝米,裝完後先稱了一下,一擔八十多斤,一擔六十多斤”,“趕場的地方離我家大約有四里路,我和母親挑著米,在窄窄的田間小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一個鐘頭才到”,“你這個價錢,就是開場的時候也難得賣出去,現在都散場了,誰買?做夢吧!”,“散場了,我和母親曬了一天,一粒米也沒賣出去”,“母親也不問我扭傷沒有,只顧心疼灑了的米”……這些平實的語言,讓人感覺這樣的生活真相也許在每個人身上都適用,總有一些事情,在某些時刻讓人脆弱不堪,即使局中的一兩個人未來會充滿改變現狀的力量,但已經造成的結果和浪費的時間,就像千斤重量壓在人的心頭,讓人喘不過氣來。

文章結尾說“可我實在太累啦,頭剛剛捱到枕頭就睡著了,睡得又香又甜。”這最後一句,又彷彿在最深的絕望裡,遇見最美麗的風景。

《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火柴的小女孩》“然而當火柴熄滅的時候,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見了,小女孩就是這樣在聖誕之夜悲慘地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後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這些流傳下來的辛酸的故事,總在一些時間泛起來心靈的幽光,讓人焦急害怕。

當然,現在跟十五年前相比,中國農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許多改變,內部也出現了分化,一部分一二線城市的農民成了城裡人羨慕的對象,拆遷補償等等措施使他們人生軌跡徹底變化,另一部人卻還在精準扶貧的名單裡。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幸運地隨著時間的變遷而變得更好,但好在總有人記得,有人想起,以一種辛酸流傳的方式……那些感動人的東西,通常辛酸是種主要的配方。很多短視頻成功的一個指標,就是看完讓人有想哭的衝動。

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同樣在5月底,“凌晨三點不回家”也是熱點。焦慮感,是現代情緒傳播裡感染能力最強的,如今它變異成了辛酸感。凌晨三點不回家,依然在加班,對於上班族來說,多多少少都經歷過。但若是成為常態,那就變得沉重。

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而高效的時代,總是有新的事物產生,商業模式永遠不會定型,一撥又一撥新概念吸納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每個人都不認為自己是最後一個接棒的人。每個人都要不停地跑,不停地追趕,才能使得自己不至於過於恐慌。

一線城市,這近7300萬人,這幫僅佔全國5%的人口盛產文化和時尚,也生產焦慮和辛酸。其實,七成人住在三四五線城市,他們心境相對平和。

奮鬥的路上,有人一步一個腳印,該放棄的放棄,該堅持的堅持;有人總想著有一天能夠有一個機會砸中自己,90後想著一夜暴富。他們相信:成功的秘訣不僅僅在於自身的努力和奮鬥,而是要讓已經成功的人為自己提供幫助,讓即將成功的人和自己並肩作戰,讓不成功的人為自己服務。

所有人都在無奈的現狀格局裡,要突破需要太多的未知因素的加持。辛酸感的流行,正是在這個背景中產生的,人是需要彼此同情和憐憫的,只是說出來寫出來,讓彼此的心更近一些。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奮鬥面前,沒有運氣和幸福,人生仍然是蒼白的。每個人的幸福和辛酸都是有額度的,且從來不是平均分配的,有時候鋪張浪費,有時候精打細算。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裡說道,誰都無法脫離“守恆”的規律,我們自覺越來越成熟,不過是越來越不在乎,盔甲再厚也無用,傷疤硬實才能防身。

因為有些人,即便花光所有力氣,他的資源、渠道和眼界都是受侷限的。人最沒有辦法的是突破自己,因為他不知道途徑和方法,也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心智和性格。

凌晨三點,若是你依然內心從容,精力充沛,那麼你願意怎麼過都行。你想完成額外的很多事情,總有做不完的事情,並且從不抱怨,那麼你就享受這樣的過程。如果只是因為焦慮和害怕,為了填補現實的許多缺憾和漏洞,那麼千萬別傷害自己的身體,得不償失。

就像,三四五線城市不可能享受到處都有的便利店和巴氏低溫殺菌奶(中國的冷鏈覆蓋率僅為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等等,你享受了一線城市很多隱形的便利,你就必須付出很多隱形的代價,並且還要感謝自己的選擇和奮鬥。一個獨立自主的自己是多麼重要,一個祛除了辛酸感和寂寞感的自己,才無比強大。

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這個時代,似乎每個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苦衷,可以透過新媒體第一時間發出來。有些還有幸成為了熱度,成了社會關注點。筆者印象中,50、60後的朋友圈就充滿了辛酸,大批父母在傳播“生兒子能高興兩天,出生那天、結婚那天……;剩下天天不高興”,以及幫孩子帶孩子如何辛苦的共鳴文章,在各個群發送,樂此不疲。80後、90後幾乎可以在每篇熱點文章下面留言都能轉到抱怨房貸太高,生活太艱辛上。

今日頭條和騰訊又撕了起來,崔永元和馮小剛等又撕了起來,甚至連受捐者、捐款者和個人救助互聯網捐贈平臺都有說不清的愛恨情仇(小鳳雅事件)。各種連鎖反應一併將個人苦衷發揚光大,辛酸已經不再是社會底層或普通人的,已經蔓延開來,互撕已然成為這個社會的辛酸進化史的“一景”,旁觀起來,人人皆悲哀。

辛酸像一個幽靈一樣籠罩著社會群體的心理大陸,它的關鍵是需要被拯救。生活中,有些需要彼此體諒和寬容,有些需要制度和能量,有些需要實際行動來改善人們的內心生活質量和實際生活,而不是任由辛酸流行和氾濫。

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辛酸流行:賣米,凌晨三點半不回家——個人苦衷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