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的《賣米》背後,折射出多少底層人民的辛酸

在頭條上看到了北大才女張培祥的作品《賣米》,不同於當今網絡文學的煽情和憤怒,這篇文章全文都透露著純樸。

沒有過多的形容詞,每個字都樸實無華,可讀起來,卻有著一種濃郁的悲傷,大概是因為我也是農村人,所以有更深的共鳴吧。

北大才女的《賣米》背後,折射出多少底層人民的辛酸

初看《賣米》時,我有點驚訝,雖說中國還有很多地方未脫離貧困,但是一斤一塊多的米離我似乎有點遙遠。瞭解了文章的來龍去脈,不僅為作者感到惋惜。

如果不是因為生病,現如今她也應該是活躍在文壇的一名作家,也許會寫出更好的作品,可惜的是,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4歲。

《賣米》所反映的窮人生活,我幾乎感同身受。在我小的時候,我們那裡的人幾乎都是依靠種地來維持生計。

我們那裡地方不大,每家每戶分的地也很少。大多數家庭都是等地裡的莊稼有收了之後,拿到集市上去賣。賣來的錢除了維持生活,也會用來給孩子交學費。

北大才女的《賣米》背後,折射出多少底層人民的辛酸

我仍舊記得父母去地裡辛苦忙碌的場景,那時候我還小,幫不上什麼忙,只記得爸爸媽媽說,讓我好好讀書,以後不要再當農民。

記得有一年收成不好,地裡的麥子產量很少,而且質量也不好,當時拿到集市上去賣價格很便宜。賣糧食回來的路上我吵著要吃冰棍,爸爸為此狠狠的訓了我一頓。

後來學校讓交書費的時候,我看著爸媽為難的臉色,才明白他們的辛苦。他們寧願省吃儉用,也想要為我提供更好的生活。

但是我是個不爭氣的孩子,從小時候的刻苦努力到現在的一事無成,我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

前幾天和媽媽通電話,電話那頭媽媽為了一份五塊錢的肉夾饃訓斥了弟弟,我說五塊錢也不貴啊,他喜歡吃就讓他吃。

北大才女的《賣米》背後,折射出多少底層人民的辛酸

可媽媽卻說,五塊錢很多了,你不知道,在城裡什麼都要花錢,五塊錢不好賺,我一天辛辛苦苦才賺幾十塊錢,五塊錢對我來說很奢侈了。

我聽著心裡一陣苦澀,想說些什麼還是沒有說。媽媽辛苦了半輩子,卻還是要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而我雖然在外工作,一個月的工資卻連自己都養不活,總是靠著信用卡艱難度日。

儘管現在的生活比起小時候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看到《賣米》的那一刻,我還是想到了以前更艱難的生活。

大概只有真正貧窮過的人才會有這樣的體會,生活在底層,很多事情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因為光是活著,就需要我們拼盡全力。

北大才女的《賣米》背後,折射出多少底層人民的辛酸

那些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都是我們勞動的成果。那些曾經辛苦的日子,也會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即使生活很辛苦,我還是願意相信,靠著自己的努力,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即使這個目標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