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不讀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高曉松:不讀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高曉松:不讀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在我成長的年代裡,如果一個男生連卡夫卡都沒看過,是沒辦法追到女生的。

當時文藝青年最佔上風,那時還沒有什麼富二代,也沒有什麼海天盛筵。文藝青年們經常在戶外的草地上聊天、彈琴。

聊天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村上春樹有一部長篇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可以說我們是在卡夫卡作品的伴隨下成長的。

卡夫卡的書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讀一遍,中年讀一遍,晚年還應該再讀一遍。不同的階段讀卡夫卡,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年輕的時候讀卡夫卡會覺得非常神奇、詭異、荒誕,而且前衛、先鋒,覺得自己讀卡夫卡好有文化。那時讀卡夫卡完全是懷著那種我必須看下去的心情去看的。

其實我當時讀卡夫卡並沒有特別深的感受,就像《城堡》這種小說,冗長極了,我記得看的過程中我睡著了七八次,但還是要堅持著看完,因為是文藝青年就一定要讀卡夫卡。


卡夫卡有很多短小的作品非常精彩,到現在我還能背誦出來。其中有一部叫《出門》(又譯《起程》),寫主人跟僕人之間的對話:

遠處傳來了號角聲,我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他不知道,他什麼也沒聽到,什麼也沒聽到。

在門口他攔住我說:‘你這是要去哪兒啊,我的主人?’

我說不知道:‘只是離開這兒,離開這兒,離開這兒就是我的目標。’什麼口糧也不能搭救我,這可是一次真正沒有盡頭的旅程。

這篇短文特別好地表現了卡夫卡作品的風格,即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當時的文學作品有各種各樣的風格,比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等,卡夫卡的表現主義風格奠定了整個西方現代文學的一大流派。

卡夫卡的人生也富有表現主義色彩,他訂了好多次婚,但一次也沒有結成。從卡夫卡的作品中,你就能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極為頹喪,不能入世。

表現主義也是基於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從充滿熱情入世的生活態度變成了對這個世界“冷眼嘲觀”。卡夫卡就長了這樣一雙眼睛,他一直都在冷眼旁觀自己,冷眼旁觀這個世界。

就是在這樣的頹廢和沮喪中,卡夫卡度過了一生,終年只有四十一歲。

卡夫卡實際上是捷克人,但是各種介紹都說他是奧地利作家,因為當時還沒有捷克這個國家,奧匈帝國是當時中東歐地區最大的國家,它包括後來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半個波蘭、半個南斯拉夫,意大利的一部分也屬於奧匈帝國。

卡夫卡就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猶太人真的很厲害,我最喜歡的幾個作家,像卡夫卡、茨威格都是猶太人。

我曾經去過卡夫卡的故居,完全不像我們這兒的大作家故居那麼豪華,卡夫卡的故居非常簡陋,是一間特別低矮的小房子,也沒做過什麼特別的裝修,就是原來的樣子。

高曉松:不讀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卡夫卡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輩子,一直都在做小職員,一生不得志,臨終前他立的遺囑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燒掉。

還好執行人沒有執行他的遺囑,這才有了後來偉大的波瀾壯闊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


物質須用精神加工:卡夫卡語錄

  • 以睿智的目光重新審核一遍整個生活道路,從而看到,最壞的事情並不是識破那些顯而易見的惡行,而是看穿那些曾經認為是善的行為。
  •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與死神的一次遭遇中獲勝,會使你強壯起來的;物質必須用精神進行加工。
  • 藝術向來都是要投入整個身心的事情,因此,藝術歸根結底都是悲劇性的。
  • 青年充滿陽光和愛。青年是幸福的,因為他們能看到美。這種能力一旦失去,毫無慰籍的老年就開始了,衰落和不幸就開始了。誰能保持發現美的能力,誰就不會變老。
  •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待在原地不要動,大千世界會主動向你走來。
  • 是的,人太可憐了。因為他在不斷增加的群眾中一分鐘一分鐘地越來越孤獨。
  • 慾望之泉就是他的寂寞之泉;人無法通觀自己,他處在黑暗中;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
  • 富人的奢侈生活以窮人的貧困為代價;我們生活在一個惡的時代。現在沒有一樣東西是名符其實的。
高曉松:不讀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一生孤獨:卡夫卡簡介

卡夫卡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鬥,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

卡夫卡自身的情感經歷也很波折。1923年卡夫卡與朵拉熱戀,卻遭到父親的反對。

父親對他說:“她多半是穿了一件特別的襯衣,布拉格的猶太女人們就會用這一套來勾引男人,你一見到這件襯衣,自然就決定娶她了”。

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去世。當卡夫卡的棺木放入墓穴時,朵拉拼命往墳墓裡跳,被在場人員緊緊抱住。

高曉松:不讀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雖與朵拉有過這樣一場熱戀,但卡夫卡一生三次訂婚,三次解除婚約,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對“家庭生活將毀掉他的寫作所賴以存在的孤獨”的恐懼。

在他所鍾情的寫作面前,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婚姻其實毫無位置可言,而他個人,也不過是這古老的偉大事業心甘情願的祭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視之為同仁,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以之為先驅,20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黑色幽默”奉之為典範。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愛讀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響的中國作家甚多,有殘雪、格非、餘華等。

英國詩人奧登說:“卡夫卡對人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