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恒少Jacky

我想还是跟收益有关吧,穷的饭都没人为一口饭就敢拼命,他的收益是生命稍微得以延续,口袋里只有2000元的人去碰瓷,讹诈10000财富增长五倍,富人不会为这毛毛雨而去作恶,马克思说过有300%的利润资本家敢于发动战争。老美的军火商平常可能是个善人,捐款什么没少干。但是他的军火贸易可能杀死了更多的人,但是他身边的人不会看到他的恶。我们这边也一样,平民眼中富人的平和大气,不斤斤计较也许在富人眼中屁都不是,根本不屑与你争这蝇头小利。人性都是一样的。说句题外话,富人但大部分比穷人更有自我管理能力,穷人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的太多了才穷。我自己遇到的,公司办公室搬迁找了个搬家公司,他们公司带队经理没来,工人就各种偷懒,推车上下都有电梯,不怎么累,我们自己也在帮忙做,工人拉下去把车放路中间自己走了,等了半小时不见人找去了才发现在玩手机,把货物扔路中间小区道路都堵了,一车东西从早上装车到卸车一直到晚上五点才弄好,还是后来他们经理来了才开始干活。这人什么时候能自己致富呢!

我算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富人有两种,一种真正大富大贵,一种小人得志,暴发户。真正大富大贵之人,行为举止,谦逊和谒,孝顺仁爱,态度温和,生活简单,对金钱有兴趣,但不痴迷。旺丁又旺财。最关键,他们内心强大,有信仰,永远自信,不跟风。一般真正善良之人,佛缘深厚之人,冥冥之中,都会有帮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富贵命。当然,这一切,个人的品性才是根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经得起大风大浪,稳得住平淡无奇。一般人都无此阅历,何来富贵人生?



从狭义上讲,贾平凹说的没错,但是从广义上讲,富人更残忍。三只猴子有三个苹果,其中一个猴子比较强势,一下拿走两个苹果,其余两只猴子为抢一个苹果,一只杀了另一只。表面看起来,那只有两个苹果的猴子笑眯眯的吃着苹果,一点不残忍,而那只杀了另一只猴子的猴子,怎么看都是残忍的。如果那只猴子把三个苹果都拿走了,说不定就有猴子吃猴子的可能,这看起来就更残忍了!



大家都在讨论穷和富的的表现,却忘记去讨论造成穷和富的过程,三十年前只有吃饱和吃不饱的人,可段时间却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富豪,这不正常·沒有几个敢说自己的财富勤劳所得,以前的地主,资本家多数是几代累积的呀!


一颗爱你的心

咱换种角度看世界,往往得到不一样的逻辑思维。

我觉得穷人和富人不应该是两种群体,而更像是一个人的两种状态。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曾经在某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句话我所理解大概意思是,这人穷志就短,你在这种境遇的时候就容易滋生很多有损道德的奸计坏办法,而当这个人逐渐富有起来的时候,善心也慢慢的滋长了出来,往往会做一些善事,做一些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可以这样说,是环境影响了人,而并不是人影响了环境,人生而有个基本的需求,便是维持生存的食物和繁衍后代的性欲,只要食物完全保证了,人才会处于稳定状态,而人有了配偶后,性欲也得到了满足。

相信大部分人,在有了这两种基本的生理满足后,而又积累了部分财富的时候,成为富人状态的时候,真的会在道德的定义中,越来越会成为一个温柔的人。

人群中往往有一些“个色”的人,如果这个社会中大部分人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安居乐业,而这个人确是懒汉,想坐享其成,铤而走险的去银行偷盗,那显然这种行为已经不能用穷和富来衡量了,是个人的素质低劣的体现,他被绳之以法是罪有应得。

但如何提供一个能够给穷人变成富人机会的社会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先听一个故事:

大概是在一九三五年,地点是美国纽约的一个法庭,法官在审问一位被当场抓现行偷面包的老太太,法官问你是否认罪的时候,老太太喃喃自语道,我真的需要面包来喂养我家里那两个可怜的饿了两天肚子的孙子了。法官没有听她说完边定下罪责裁定,我宣布你有罪,两种办法一个是坐牢十天,一个是支付面包费用和罚款十美元。老太太无奈的选择了坐牢。但此时纽约市长正巧在旁听,他听完判决后起身从兜里拿了十美元后和在场所有人说,现在大家每个人请缴纳五十美分,这个钱是为我们冷漠的罚款,因为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竟然需要一个老太太去偷面包才能养活孙子,现场的人都无人说话默默的交了这五十美分,但此事并没完结,这个市长随后又将此事写信给总统罗斯福,总统很快收到了市长的这份责难信,信中提及,你作为总统,你的国家出现了老太太偷面包养孙子的案件,你难辞其咎,你要利用你的权利保证此事今后不再发生。很快市长收到了总统的回信,信中说在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实属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并像这位老太太道歉,我保证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今后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于是在几个月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系法规和慈善的救助机构。

所以最后,我很想引用一段话。

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

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一个人为尊严犯罪,世人都有罪。


老猪的碎碎念

我是一个打工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砖,靠自己的体力挣些辛苦钱养家糊口,因此我没有时间去查看贾平凹老师是否说过“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

在此我想问一下读者诸君,你们眼里的穷人和富人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人算是穷人?什么样的人算是富人?你们所说的穷和富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穷富?今天在悟空问答回答这个问题的有多少人是穷人?又有多少人是富人?你们对自己的定义是什么?你是容易残忍的穷人还是常常温柔的富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里这样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大管家管仲这样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先生在滕王阁序里这样说。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一生下来就知道民以食为天,虽然我们那时候很饥饿但并没有贪婪地连奶瓶都给吃掉,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很容易满足。

穷富善恶来自于后天的环境影响,也来自于自身的修为。

刚结婚时正值国家一穷二白的困难年代,那时候农闲,农村上有的人就去跑山学佛,有的人去教会聆听主耶稣的福音,然后又饿着肚子回家生火煮饭。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在自家的小院子里静静思索,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思索什么。

父母回到家里慌忙点香敬供灶神菩萨,祈盼锅里的玉米糊糊能变成大鱼大肉。

年轻人要乐观得多,妻子边唱边跳地走进小院,看到我坐在灶屋门口一脸苦逼相,就过来摸着我的脑袋唱上了,“我的恩主呀,你的爱心宽……”

我不是基督信徒,但这两句歌词至今都会唱,而且我只听妻子唱过一次。记得当时我对妻子说我饿不想听,我的恩主呀快点烧火煮饭吧。

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谈什么信仰岂不是笑话?

“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不对。

不知道我现身说法能不能改变读者诸君对这句话的看法?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被老师污陷写反动标语,要不是年龄小早就被打成反革命份子了。我老师因为破案有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县教育局平步青云,事隔多年我没有去找他一起跳河。

我买房子遭遇中介陷阱,被中介和银行作套每季要还六千多元的利息,我还是没有去找他们算账,靠自己辛苦搬砖一点一点还完了几十万房贷。

我为了还房贷找中介准备出国搬砖,临出发时妈妈癌症晚期没去成,经商议中介同意返还部分中介费两万多元,但后来一分都没有退给我,我仍然没有找中介开撕,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我都可以卸下一车皮的砖挣一大笔钱了。

如果按“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来理解,可能我就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刁民了!

但是生活中的我没被困难击倒也没有被困境干扰,快乐阳光地活着,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无论在哪里,我都保持着与身俱来的正直和善良,因为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在举步维艰的生存环境里,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穷过,只不过暂时困难,我没有去偷去抢去骗去向你乞讨,你怎么会认为我穷呢?

不能以穷富笼统地看待人性,有失偏颇!

都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仓廪不实呢?衣食不足呢?

如果穷人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何以谈温柔?

再原始的富人也是从一无所有而发家致富的。富人的脾性也不是一朝就养成的,而是日夕慢慢改过来的。人都是一样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而且穷人也有温柔善良的,比如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竭尽所能捐资助学的爱心天使们。

为富不仁的富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豪门恩怨类电影电视里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害人性命的富人们。

大家熟知的石崇斗富草菅人命的故事,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富人们的温柔?

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吝啬鬼的形象,他们都是有钱的地主或是上层阶级,他们往往比穷人更贪婪,更不知足,更懂得如何利用如何剥削劳动人民。比如泼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等等等等。

真正的贫穷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贫穷,纵然你富可敌国!


今宵别梦寒

作家最可贵之处是能够将自我的社会人生体验与内心情绪变化用哲学的语言抒发并表达给我们读,于是,我们在读那直击潜意识的文字时,往往就会看到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人或现象。“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所参透的既是特定时空场景中的人心,又是某个人或某群人在人生发展进程中善恶的历时变化。

2.某个人或某群人在人生发展进程中善恶是一成不变的吗? 又是如何转变的? 贫富如何影响了人的善恶需求呢?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在人均GDP达到2万元人民币以后,人的幸福指数就与人均GDP高低毫无关联,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幸福拐点在GDP将近3000美金左右。这也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心理发展规律相吻合。因此,对于人均GDP小于2万元人民币的地区,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是很有必要的;而当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超过幸福拐点时,就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建设、社会权利、环境、艺术等人类更高级的心理需求。"这或许符合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人或群体道德选择形成的基本印象:幸福拐点指数之下的穷人"容易残忍”,而超过幸福拐点的富人“常常温柔”。但这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

超过幸福拐点时,贫富与道德判断的相关性已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为了寻求人生意义与幸福而对自我的善的主动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正处于一个超过幸福拐点指数的社会阶段,温柔仁慈作为一种卓越的积极人格特质,符合每个人的人生气质。愿我们都能在岁月间温柔相待。
\n
\n


女大学教师

人类历史的整个演变过程,从物质上讲,就是整体由穷变富;从精神上讲,就是由野蛮走向文明。这个在很长的时间上的尺度上的变化,但是在同一个社会,这种演变也在发生,就是“野蛮”和“文明”程度在社会空间内分布,最终导致穷人的生活显得“残忍”,富人则“温柔”。

——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残忍”还是“温柔”,跟道德都是没有关系的。穷人做了盗匪,可以“残忍”地去抢劫、杀人、放火,但是富人“温柔”地作害的时候,可能对这个社会的破坏更大更强。穷人一次为害,可能只能害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但富人作害,却可以让一村人、一城人乃至于一国人都陷入危机,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并且,相关研究也发现,富人相对于穷人,更会灵活利用自己的所在的社会关系、性格上更加反复、为了求利也更容易破坏公认的道德准则——所以,要成为富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和“好人”这个属性离得远点。

比如从历史上看,奴隶贸易,就是开化的、文明的资本家(富人)对非洲穷人的剥削,整个殖民过程,让非洲人口大减,路上死了数百万人,这种破坏,就是富人之害;比如,从国际政治上讲,美国打着各种好听的旗号,到全球各地扶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权,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严重阻碍了其本身的发展,这根美国背后的“富人政治”也是大有关系的。

另外就是,穷人的“残忍”并非是普遍的,大多数人都是老实本分之人;而富人的“温柔地作害”,则是比较普遍的。现在很多很有名气的中国企业家,你要是敢去揭个底……


二进制赫克斯

这句话出自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画人记》,实际上,这句话在文中是贾平凹借文中人物的口表达出来的。

有句“残忍”的笑话放在这里挺合适:钱能解决世界上99%的问题,剩下1%的问题则需要更多的钱去解决。

穷人和富人的差别首先是金钱上的差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生理、安全上的需求,进而才会去寻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果腹的欲望都不能满足,活下去就成了他最大的诉求。此时他会变得残忍,要么对自己残忍,要么对他人残忍。他和他的孩子要活下去,会倾向于选择偷、抢、乞讨等等极端的方式。请注意我的措辞,“倾向”是个概率问题。

我见过很多一边抱怨一边将就的家庭,抱怨的原因来去无非是孩子的房贷、车贷、谁负责带孩子、谁做家务、每月的开支等等问题。而如果有钱,这些都不会成为问题。

如果有钱,哪个女人愿意在换季特价的时候左翻翻右看看,最后咬咬牙对自己说句“算了吧,家里那件还能再穿一年”?如果有钱,哪个男人愿意低声下气地四处找关系只为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正因为没钱,穷人会对自己残忍,他们时刻在节俭在克制在压抑着自己,却又不得不头顶生活的压力和无情,逆着风迎难而上。久而久之,这种负能量越积越多,就必然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质变的形式有很多种,也许会让人变得冷漠无情、整天抱怨、自私市侩,甚至不择手段。

富人则完全没有以上考虑,说得形象一点,他们到哪儿都有“钱”开路,世界对富人是很温柔的。富人接受的高等教育,享受的轻奢生活,让他们变得格局更大,思维眼界更开阔。他们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层,他们追求的是名望、超越自我。

如是,我们才能在《巨人的陨落》中,一边看到菲茨伯爵在贫民窟愉快地进行慰问,一边看到沙俄统治下站在街头靠卖身为生的豆蔻少女。

如是,我们才能在《美国悲剧》中,一边看到桑德拉登富家子弟在湖边优雅地度假玩乐,一边看到克莱德为了迎娶富家女溺死怀孕的未婚妻。

穷人的残忍与富人的温柔之间巨大的反差与讽刺在世界文学经典中比比皆是。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更多了,不再引例。

有人说,世界对富人那么温柔,富人还有理由不温柔?有人说,世界对穷人如此残忍,穷人有什么理由不残忍?

有,还真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贾平凹先生并没有把话说绝,即“穷人未必残忍,富人未必温柔”。

这里涉及到“精神”上的贫富,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又言“富不过三代”。背后维持着“志不穷”、“富”的根本在于精神财富。

穷人尽管穷,但他依然可以选择善。富人纵然富,贪欲也会毁了一切。

穷人尽管穷,他可依然可以选择向上,树立远大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汲取伟大书籍中的营养,激励自己,最终实现蜕变,让自己变得温柔,更让世界对自己温柔。

富人尽管富,可人心不足蛇吞象,倘若欲望无限,必会向下压榨,不择手段。

关于这句话,贾平凹文章中涉及的篇幅并不长,我想贾平凹先生所说的贫富,更是偏重心灵上的、精神上的。

肉体的腐化,必然是从心灵开始的。

我想,贾平凹先生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不管物质上是穷还是富,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一定要是富裕的。

心灵富裕,也许就是穷人翻身的开始。


有书共读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感到非常的生气,因为贾平凹本人是从农村来的,本身就是穷人出身,说穷人总是对人残忍,仿佛就是在说,穷人野蛮不文明;仿佛就是在说,富人高贵,有教养。甚至有人还用仓廪足则知礼节,贫贱夫妻百日哀,这样的话来进行解读。



其实这个理解不对。贾平凹是在《画人记》中说到这句话的,因此应该理解他说这话的语境。人们不知道,贾平凹在这里,其实是援引一位叫邢庆仁的画家的话。

作者说的是朋友,实际是自己。他说:

“那些在阶级斗争年月里学会了给他人掘坑的人,那些太精明聪明的人,那些最能借势的人,我是应付不了,吃些亏后,就萧然自远了。”

而邢庆仁和作者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他们敦厚善良,精神上同时是富足的。



他借朋友邢庆仁的嘴说:

“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时……这话当然不仅指经济上的穷与富,你想想,事业上,精神上,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人断章取义,说贾平凹认为穷人总是奸诈,穷乡僻壤出刁民;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原意。他的意思是“精神上”自给自足的人,一般会善待他人;相反,精神上贫瘠者,很难指望他温柔。这贫富,本质上是这个意思,而非上层人士多高贵,穷苦人家多恶民的“阶级论”。

同时,推荐读者看《高兴》。贾平凹是苦出身,在城里也看了许多人的人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有这样的人。但他们往往是内心空虚,缺乏自信的人。对“上等人”既嫉妒又奉承,对不及自己者,想办法踩一脚,彰显优越感。

在《高兴》这本书中,刘高兴就不是这样一个人。尽管他和同乡到城里来是来拾破烂儿的,居住在城中村违规搭建的建筑里,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变得对别人残忍。



这样的人,因为有一种,对自己生活和人格的自信,并不盲目地认为,城里的一切就理所应当,被全盘接受。刘高兴总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城市里的荣华富贵,并不是无原则的贪婪;对于比自己“地位高”者,并不巴结;对不如自己者,也不欺凌——这样的穷人,精神上是富的,对人总是温柔,有底线的。

而这,才是作者真正希望人们活成的模样。


林海

贾平凹在《我是农民》这本自传中对自己有较多剖析。他父亲原本是公办教师,因为运动被削夺为民,堕入底层,这对他全家的打击是致命性的。他讲自己和兄弟怎样从公社地里偷扒粮食稻草,这一习惯一直到后来也没有改掉。

在贾平凹的作品里,经常有一些类似这样的细节,《秦腔》中的引生,是一个残疾人,也是疯子。他看到村里的拾粪人,为了不让对方占便宜,硬要用一块石头把他正在拉的大便砸飞掉。穷人更为刻薄、阴险,笑人无恨人有。因为他们十分不幸,就不愿意看到别人生活幸福。贾平凹的作品,总有一些我们常人觉得心理极度阴暗、不可理喻的人。

记得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的散文中写到都市生活的自在,没有人会干预你的自由。而在农村,你哪怕上多割了半斤肉,也要被议论半天。

湖南先锋作家残雪,她的哥哥邓晓芒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证明农村人的残忍自私。当时他还是城里的下乡知青,在知青点,一个老乡的孩子突然得了急病需要起抢救。几个知青忙前忙后地抱着孩子去了卫生所。孩子的爸爸事后才从地里赶过来。他一看到孩子就痛哭:你不能这么死了呀,我花了这么多年把你养大,你还没有回报家里啊!邓晓芒表示,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相信知识分子需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再相信农民都是朴实的话语。贫穷会扭曲人性,为什么农村那么多的老人被遗弃?

穷人不是政治话语建构中的最具革命性,最朴实善良,因为他们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个需求中,还处于最底端,生存的需要都无法满足,你怎么苛求他们温良恭俭让?

关于贾平凹对穷人与富人的两种不同表现,新时期有一个文学流派:新写实小说。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狗日的粮食》,莫言的系列小说都有生动的表现。

当然最深刻的还是湖北作家方方的成名作《风景》,讲生活在河南棚子的一家的惊险的底层生活。二哥为什么自杀?因为他自觉自己粗俗的出身配不上出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友。他那打码头出身的父亲、偷情爱占便宜的母亲、蛮狠不讲理的大哥、肤浅庸俗的姐妹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的诗意。这家最后生活得最好的是七哥,一旦将底线无限放低,他的世界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夫,可以高喊着:巴黎,我来了!


又是乌鸦的杂酱面

不知道贾平凹先生是在什么情况和语境下说的这句话,但当初看到这句话时,我有点意外。或者说,很是意外。

如果从广义上来理解残忍的话,可以拿世界大战为例,德国和日本是最穷的国家吗?肯定不是。那为什么他们最为残忍?

再缩小到日常生活中来看,如果我们对杀人犯做一个统计,会是穷人的比例远远大于或者根本性压倒优势的多于富人吗?应该肯定也不是?

前一段我们都很关注的两个杀人案件中的凶手,一个是在日本作案杀了江歌的陈世峰,一个是在美国杀死中国留学生章莹颖的克里斯滕森。两个凶手,都绝对不是穷人。

这样看的,那句结论是有问题的。

再来看,我们应该不去考察这句话产生的具体语境和出处,因为,一句话能够单独拿出来说事儿时,这句话具体的语境和说者当时的心理活动,脱离了关系。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将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就像人们喜欢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是一句对穷人伤害极深的话。

而现在,贾平凹先生一句对穷人富人的断语,让我们不敢苟同并予以深思。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基本脱贫,正全力奔向小康。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少偏远地区,相对的穷人尚有人在。如果我们得出穷人比富人更残忍的话,坏处很多。

一是于心不忍,穷人还穷,为何还要以语言相怼?

而是这样说会不会有直接贬抑穷人的作用,而且还加大了穷人富人之间的距离?

三是“穷人残忍,富人温柔”很容易引起某种误导作用。你想,从穷人到富人之间的变化,主要是钱的问题。如果真是,那是不是就意味着,钱能够使人变得温柔,变得不残忍,金钱真的有那样的奇效吗?

第四就是,有人说该说法,贾平凹主要是以一个人精神层面的贫穷和富有来发言。这种说法仍然值得怀疑和质疑。即便这种说法有点道理,那么,物质的多寡与丰富与否,和精神的差不多一样呢还是正好相反?

到最后,我的结论恰恰是应该反过来,“富人残忍,穷人温柔”可能很符合当下生活的实际。


手机摄影艺术

穷人极其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我不禁把这句话好好读了几遍,不知为何读出来是无奈的是苦涩的是强颜欢笑的。

你们可还记得以前学政治背政治的时候,有过这么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记性不好,但这句话永生难忘。

贾平凹的这句“穷人极其残忍,富人常常温柔”不仅点明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脾性差异,更是道明了穷与富这两个相对的经济条件环境。我认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往往温柔。但是应该还有下一句:富人残忍起来远远胜于穷人。

都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仓廪不实呢?衣食不足呢?

有一本书《体验时薪6-8美元以下的美国穷人生活》,是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所写。她亲自进入美国社会底层,体验时薪6~8美元下辛勤工作是否能生活下去所写的一本书。她说:“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是那么苛刻、狡猾、满怀怨恨。”

如果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何以谈温柔?

再原始的富人也是从一无所有而发家致富的。富人的脾性也不是一朝就养成的,而是日夕慢慢改过来的。人都是一样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所以不要对穷人那么有偏见,不要以为自己有多高尚,不要以为自己有什么不得了。没有什么不得了。当你自己身处穷人所处的那种环境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而且穷人也有温柔善良的,富人也有奸诈狡猾的。

穷人残忍起来是自己为自己残忍,穷人没有话语权,没有多大的社会地位,犹如蝼蚁一样艰辛地活着。而富人残忍起来是花钱请人来替他残忍,衣食住行样样无忧,甚至还是全球顶级的。

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吝啬鬼的形象,他们都是有钱的地主或是上层阶级,他们往往比穷人更贪婪,更不知足,更懂得如何利用如何剥削劳动人民。比如泼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作为四大吝啬鬼,分别出自《死魂灵》《威尼斯商人》《悭吝人》《欧也妮·葛朗台》。

最后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就是喜欢我的关注我哦,非常感谢!积粉不容易,我会好好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