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玉不琢不成器”,一件玉器經過好的雕琢,才能大放光彩。那麼面對市場上霢霂琳琅的玉雕作品,我們應該如何挑選呢?濤子就簡單的說下。

一先看工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看工,實際上也是對料子好壞的一種輔助觀察。在和田玉行裡都知道,好料必用好工。好工對好料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提高它的價值。相反,如果一塊好料,做工較差,反而還降低它的價格。下圖的籽料並算好,但是經過 我朋友設計雕琢後,是不是漂亮多了。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雕刻前原石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雕刻後成品

目前國內,和田玉的雕刻工藝可以說是出類拔萃。主要以“蘇工”,“海工”頗具特點。蘇工以小精品為主,看似簡單的線條,處理起來並不簡單。因為蘇工比較出名,有些不良玉商借著蘇工的名號,提高自自己所售玉器的價格。濤子說下,在蘇州加工雕刻的玉器,未必就是蘇工;在河南雕刻的玉器,也未必是河南工。假如我從河南找個學徒工,在蘇州雕玉,雕出的作品也叫“蘇工”嗎?那簡直是對蘇工的侮辱。“蘇工”指的是以蘇州名家玉雕工藝為特色的一種籠統的稱號,代表人物“南石”楊曦,“美石坊”蔣喜,擅長明清玉件作品的唐偉琪,擅長動物件作品的吳金星等。

而“海工”呢,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為精神,樹立了細膩精緻其特色。以“美女羅漢”吳德升,“雕刻全才”劉忠榮,“陰刻第一刀”易少勇,“中西風”翟念衛,“雕刻之父”倪偉斌(下圖右一)等為特色代表。以後將專門設文章介紹下大師及其作品。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朋友劉聰與倪大師

在看玉雕作品時,我們要看其題材,雕工線條,雕工俏色的運用等特點。不要過分重視其收藏證書,落款之類的東東。某某玉友向我炫耀:我的是某某大師的作品,價值沒得說。實際上根本不是大師親工得東西,只不過是其工作室出的,落個大師的款或者簽名。有些工作室都是團隊的,有負責設計,有負責雕刻。碰到大師在的時候,最多也是給些修改建議。玉雕是個費神費力的活。每天忙著喝酒把妹,忙著應酬,真正親工得東西很少。一般工不錯20克到30多克的作品,其淺浮雕工費都在800到1500,人物或者立體的小件工費要2000以上。(當然如果你與雕刻者關係很鐵,那價格肯定低不少)

大師的親工得東西,幾乎都是天價。崔磊大師雕刻費用按克計算的,一克3000左右。對於我們小資金的收藏者並不適合。濤子的建議是:我們可以收藏些年輕有為的玉雕師作品。這類玉雕師繼承了大師的玉雕風格,只是與大師相比還差些韻味與名氣。目前這類年輕玉雕師的作品,其市場價格還比較低。和田玉不是瓷器,字畫,它很適合長期保存。它的投資利潤,可能來的慢些,但絕對保值。大師早晚會退出,未來的大師,就出自這批年輕人當中。我們何不在這些年輕有為的玉雕師上下點手。想像下你花一,兩千買的東西,因其雕刻者的名氣上升,其價格必上升。打個比方:“大衣哥”朱之文應該很熟吧,它穿過的一件50元的大衣,怎麼能拍出50萬的天價呢,這就是名氣緣故。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如果你想花低廉的價格,買塊“高,大,上”的和田玉,用來裝#,濤子的建議是,以下這種。新坑俄料白玉,或者韓料白玉。。。電腦套模雕刻,多依淺浮雕為主。一塊二三百的模具,能出10多塊,再手工修下,刀痕有了。再手工給你落上個大師仿款,瞬間就高大形象起來。不過這樣的東西,你想著給你帶來豐厚利潤回報,我估計只有做夢了。這樣的電腦機工品,多用的俄料下角料,或者韓料為主。如下面: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韓料機工牌,手感落仿款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韓料機工牌,手工落仿款

再看以下對比圖: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電腦玉石雕刻機制作的活口無事牌

“三分看料,七分看工”,如何看待和田玉的雕工?(原創文章)

蘇工手工雕刻活釦無事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