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示弟立志说》:指引茫茫前路,知行合一的明灯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指引茫茫前路,知行合一的明灯

阳明先生像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阳明先生的三弟王守文来京师以大哥为师,返乡时,先生与三弟深谈,守文顿觉茅塞顿开,但记不住,请求大哥写下来,于是先生写了《示弟立志说》,此文不仅字里行间情深意切,令人动容,而且是勉励勤学笃行、知行合一的经典之作。(后面附原文)

01“一即一切”的根本所在

在龙场时期,先生就说:“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本文则开门见山立论:“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然后进一步指出做学问的关键着力处:“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无论教与学,从此处着手,培根灌溉,才逐渐枝叶花果繁茂。

02学习与立志合一

立志与学习的过程是合为一体的。

先生认为立志需要“正诸先觉”是向先贤师长学习,特别强调对先贤的理念和教诲要虚心接受,即使感觉不对也不能轻率否定,要审慎思考,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简单地本着功利心只选择“对自己有好处”的;“考诸古训”则是从经典学习。

学习的时候要极具诚意,象“病人求药治病”、“盲人求光”、“跛子寻求拐杖”一样,落实到自身,务必行动起来,绝不是耳朵听听、嘴上说说而已。

阳明先生还列举了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说明立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且指出,即使孔子到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阶段,也是志不逾矩,表达“立志贯穿一生努力”的观点。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立志看成“一瞬间”的动作,就像赛跑时候,发令枪一响,此后只需努力狂奔;或者认为“立志”就是一个喊几句口号,或者搞一个仪式,“立志”的步骤就完成了,那么这种认知会把自己带到沟里,对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用当代心理学的名词做个注解,那就是一种“僵固思维”模式。

03体与用为一

阳明心学认为,为学修心就是去除私欲恢复心体、致良知的过程。立志,既是正心体又是发挥心体之用。

“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体用为一的妙处,对于为学有困惑者更是非常重要的开示。

在末尾,先生在此强调“立志”需在心体上用工夫,而不必拘泥提法。列出《书》、《易》、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先贤的不同提法与要领,然后小结说:“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最后,又再次殷切嘱托:“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