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高校巡禮——柏林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柏林工業大學

地址:柏林夏洛滕堡區

建校時間:1770年/1799年/1879年(老大學),1946年(新大學)

類別:公立大學

類型:綜合類理工大學

地區:柏林

在校人數:3.5萬人

中國教育部是否認證:獲得認證

校訓:Wir haben die Ideen für die Zukunft. (We have the ideas for the future.)

  • 德國的第一所工業大學,也是世界頂尖理工大學之一。

  • 德國九所卓越理工大學聯盟(TU9) 成員之一

  • TIME歐洲頂尖工業管理者高校聯盟 德國七所高校之一

  • CESAER歐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學會議聯盟 德國十所高校之一

  • PEGASUS歐洲航空航天大學合作聯盟 德國六所高校之一。

柏林工大的工程和科學類學科排名世界35名,而眾多專業都位於德國前三,建校200年來,為世界貢獻了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萊布尼茲獎獲得者,1位普利茲克獲獎者以及一大批各行各業的精英。

德國高校巡禮——柏林工業大學

知名校友

諾貝爾獎獲得者:

  • 阿道夫·馮·拜爾,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

  • 弗裡茨·哈伯,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喬治·德海韋西,1943年諾貝爾化學獎

  • 卡爾·博施,1931年諾貝爾化學獎

  • 丹尼斯·加博爾,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恩斯特·魯斯卡,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古斯塔夫·赫茲,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沃爾夫岡·保羅,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尤金·維格納,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科學家:

  • 何澤慧,中科院院士---中國第一代女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夫人;

  • 龔祖同,中科院院士---中國光學玻璃、纖維光學與高速攝影的創始人,中國應用光學的開拓者;

  • 徐士高,中科院院士---高電壓技術專家;

  • 趙宗燠,中科院院士---中國人造石油之父;

  • 陳永齡,中科院院士---大地測量專家,原國家測繪總局總工程師;

  • 孫德和,中科院院士---冶金學家,鋼鐵工程設計專家;

  • 陳清泉,中國工程院院士---亞洲電動車之父;

柏林工業大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70年,它是當時腓特烈大帝發起的柏林礦業學院。1879年,柏林礦業學院、柏林建築學院和皇家職業學院合併成皇家柏林高等工業學院,學校於1946年正式更名為柏林工業大學。

作為德國最國際化的工科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憑藉著自身的區位優勢,吸引了各類型海外機構、學者與留學生,因此,學校也開設了眾多英文授課專業,方便廣大學者與留學生進行學習和文化交流。學校共設立了機械學院、電子學院、人文學院、建築學院等7個院系,優勢學科為數學、測繪、電子和機械製造等。

德國高校巡禮——柏林工業大學

電子學院

電子學院由電氣學院和計算機學院合併而成,目的是為了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更好的合作。而無論是在能源、健康、通信、安全等行業中, 兩門學科都具有極強的跨專業性,並都發揮著核心作用,也更加凸顯了合作的實際意義。

學院下轄:

能源與自動化

高頻與半導體

通信

微電子和計算機

軟件技術與計算機理論

經濟信息

定量分析

該學院是德國最強大的研究部門之一,每年有超過4000萬歐元的資助金供給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認知系統、集成和光電子、數據分析和雲處理等6方面。

建築學院

作為柏林工大最大的院系,有著超過200年的歷史。柏林工大建築學院吸引了眾多海外學生和講師參與其中,每年都會有超過250個項目在建築學院開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在人們面前,作為老牌的歐洲發達國家,德國在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方法和經驗,以及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成為了很多發展中國家借鑑的榜樣。

學院分為:

建築

土木工程

應用地球科學

地球信息與大地測量

景觀設計

生態學

社會學

城市與地區規劃

德國高校巡禮——柏林工業大學

自然科學院

學院的化學專業包括了無機和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工程、物理和理論化學,研究方向則集中在催化、合成以及材料科學。

而數學系則在全德國排名第二,涵蓋所有熱門研究方向。與柏林自由大學和洪堡大學建立了柏林數學學院,並被聯邦政府頒發了卓越計劃研究生院的殊榮。

學院設立核磁共振中心、質譜實驗室、晶體結構測中心等機構,還有機會參與項目開發和課題研究。

德國高校巡禮——柏林工業大學

人文學院

柏林工大的人文學院是德國國際化最高的人文學院之一。自1946年以來,人文學院的教育政策被重新定義為:技術和自然科學知識與人文思維的關係。

研究領域分為6部分:

文化與技術的相互依存性

文化遺產資源

語言與傳播學

異質性研究

教育過程中的創造

關於知識的研究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技術和自然科學成為了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在技術研究、文化與人類思維方式的過程中,人文學院旨在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搭建橋樑並加以引導,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完成最合理的傳達。

德國高校巡禮——柏林工業大學

機械工程與運輸系統

該學院在德國排名第四,從汽車技術、醫學工程到航空航天、人體工程,機械學院涵蓋了4門學士課程和13門碩士課程。

技術本身不是一個終點,而是與社會緊密相連的紐帶,正是秉承這樣的觀點,德國的工程領域才一直保持在世界的前列。

目前,學院的教職工和學生參與了480個不同類型的項目,在納米技術、城際快車、商業飛機等大型系統中擔任著開發和優化的重要職責。其中,空客公司、西門子、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等企業和機構開展了與機械學院的戰略合作,保證了人才的輸送。

德國高校巡禮——柏林工業大學

工程學院

作為跨學科專業的代表,學院的三大前沿研究方向是能源、水、健康。通過結合生命科學、能源工程和環境保護等專業,工程學院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領域。

學院共設有:

生物技術

能源技術

食品技術與食品化學

學和工程工藝

環境技術

材料科學

德国高校巡礼——柏林工业大学

英文授課專業

  • 建築學(碩士學位)

Master Program Architecture-Typeology

如何平衡緻密化城市發展與開放式混合建築類型發展的關係是這門學科的核心。現代社會的文化融合帶來了生活差異化,同時對建築風格和類型也帶來了影響,而規劃方案與施工技術的革新也是我們對建築類型的瞭解產生了質疑。通過研究設計與社會、技術等方面的相互作用關係,開發創新性建築類型。

  • 城市設計學(碩士學位)

Urban Design

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城市設計學也許早就被大家所遺忘。然而,當面臨實際應用與設計的時候,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區域規劃師總是無法憑藉他們的專業技能,應對城市設計的複雜任務。作為一門多學科合作進行的設計學,城市設計涉及建築、規劃、景觀、環境等多種領域。藉由歷史和國際經驗,城市設計學是回應當前城市設計複雜挑戰的重要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