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創新排頭兵 企業再投資首選地

迎接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

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

站上新起點,改革開放排頭兵廣東承載著“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使命再出發。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先行一步的廣東以創新舉措,補齊短板弱項、釋放發展潛力,讓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感慨“在這裡找到了製造業創新的方向”。

南粵發展大潮催人奮進,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廣州任重道遠。根據近期制訂的《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廣州提出到2035年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隨著中央及地方政府發出進一步開放市場、歡迎更多外國投資的信號,外資企業對投資中國更為樂觀。”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博士說。

●經濟高質量發展

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比過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年初穿行於佛山的工廠車間,收集產業轉型的一手資料。他說:“在這裡,我們找到了製造業創新的方向。”佛山產業發展的實踐背後,是廣東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以新姿態擁抱高質量發展的明天。廣東產業結構調整正在釋放出積極的信號:截至今年3月,廣東一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4.2∶43.0∶52.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62.6%,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3.2%。

截至去年年底,廣東市場主體總量達1026萬戶,成為全國首個市場主體過千萬的省份,每千人擁有企業38戶,超越國際中等發達經濟體最高水平。

改革正走向縱深。今年,廣東提出將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取消一批、下放一批、合併一批,爭取將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再壓減1/4以上,推進“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取消一批涉企涉民證明事項,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並將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提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70%以上集中到基礎性行業和關鍵領域。

立足改革前沿地,廣州市發改委主任周建軍為“高質量發展”下生動定義,“簡而言之就是‘六個有’: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

2017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邁上2萬億元新臺階,人均GDP突破15萬元,居國內主要城市前列。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66%,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製造業比重達65.6%,形成11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併成功引進富士康、LG、GE、思科、百濟神州等一大批創新型產業項目。

“雖然廣州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發展質量效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營商環境、城鄉區域協調等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周建軍說,廣州過去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改革,今後高質量發展更加需要改革。

●現代化經濟體系

科技創新走廊參與國際競爭

在廣州,億航發佈全球第一款全電力低空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億航184”;在佛山,嘉騰機器人專注移動機器人AGV的研發創新,成功躋身中國工業機器人十大品牌商;在汕頭,比亞迪汕頭車輛廠首列“雲軌”列車在智能化車間總裝完成……從昔日生產玩具、鞋襪到如今自主生產大飛機、智能手機,從拼汗水到拼智慧,從拼資源要素到拼創新要素,廣東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著力點,上演了一場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好戲。

創新是引領廣東發展的主引擎,借力市場活躍與企業創新的先天優勢,南粵大地生機勃發。2017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一;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從1236億元增加到超過2300億元,居全國第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6652家增加到3萬家,躍居全國第一;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及專利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的出爐,宣告了廣東瞄準遠大目標——到2050年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成為全國創新發展的重要一極。

更多新技術新思維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跨界融合,一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經濟產業帶正加速崛起。 (下轉8版)

(上接1版)“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廣州實現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任務。”廣州市工信委主任張曉波介紹,廣州近期制訂了《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

京信通信的移動通信天線產能全球第一,歐菲影像是中國規模最大的CMOS攝像頭模組廠商,廣電運通的ATM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為28.4%,連續10年蟬聯國內ATM市場佔有率第一……廣州新一代信息技術去年總產值5337億元,同比增長13%,成為城市支柱產業,以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動力。

結合城市發展實際,綜合考慮產業現狀和前景等因素,廣州選取了六個產業作為未來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發展產業,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及新能源、生產性服務業,撐起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未來發展空間。

●全面開放新格局

全國貿易額兩成來自廣東

作為對外開放排頭兵,廣東外貿一直領跑全國。今年1~4月,廣東外貿進出口2.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5.3%,佔全國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1.01萬億元,增長11.1%,佔比達48%,同比提升2.5個百分點,保持第一大經營主體地位,顯示出廣東旺盛的市場活力。

廣東不僅外貿總量增長,而且貿易結構持續優化。1~4月,廣東一般貿易進出口1.01萬億元,增長11.4%,佔全省進出口總值的48%,較去年同期提升2.6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7559億元,增長6.2%。1~4月,廣東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4817.3億元,增長5.1%,佔全省進出口的22.9%。

海關人士表示,廣東省外貿穩中向好的基本面並未發生改變,預計二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將繼續保持增長。

1~4月,全省有11個地市實現外貿正增長。進出口規模超500億的地市有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惠州、珠海和中山,合計佔全省的93.2%。廣州正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實現千年商都向現代商都的躍升。自2016年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來,廣州跨境電商發展迅猛。2017年廣州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227.7億元,同比增長55.1%,佔全國的25.2%,蟬聯試點城市首位。

“外資企業對投資中國更為樂觀。”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博士說。

截至2017年底,廣東累計實際引進外資金額1413億美元,約佔全國的1/4。2017年全年,廣東實際吸收外資達1383.5億元、增長6.4%,規模居全國第一。今年一季度,全省吸收實際外資339.7億元,新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9543個,同比增長245%。

作為企業再投資的首選地,廣州已吸引297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主要集中在支柱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廣州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作出重要貢獻。

近年來,廣州著眼於未來發展,引進了大批創新型、樞紐型的骨幹項目,特別是在IAB和NEM領域,新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三年來,廣東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385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向全國複製推廣21項。截至2017年底,累計新設企業21萬家,新設外商投資企業9639家,實際利用外資128.5億美元,世界500強和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在區內設立超過300家總部型企業。

三年間,廣東自貿試驗區大力推進投資便利化,對外資企業投資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由核准制改為備案制。目前,區內99%的新設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備案設立,辦理註冊時間由十多個工作日減少到最快2個工作日。區內開辦企業所需時間平均為3天,接近新加坡的水平。

廣東自貿試驗區探索建立高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大力推進智能化通關模式改革。一般貨物進出口平均通關時間減少42.6%,國際航行船舶電訊檢疫率達80%以上,通關速度提升50%以上。建立市場採購出口商品集中檢管模式,推動驗放週期由2~3天縮短為16分鐘,查驗比例降低90%。

上個月,國務院印發了《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明確廣東自貿試驗區要打造“兩區一樞紐”,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省自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三年前廣東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的升級版,可以說是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的2.0版。”值得關注的是,廣東首次在國務院文件中確立了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貿易中心的特殊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