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父的尊号——太上皇的由来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这个名称在中国存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尊称,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帝王之父的尊号——太上皇的由来

中国史上第一位正式被尊称的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不过秦庄襄王未曾称帝,生前也并未称太上皇,其太上皇之号是秦始皇称帝后追尊的,自此之后就除唐玄宗隔代追尊老子之父李敬为太上皇外,再为没有死后被追尊为太上皇之例;第一位在生时已被尊为太上皇是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却被尊为太上皇的人。清朝及中国的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高宗,而中国史上最多太上皇的朝代是南宋,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连续三位皇帝都在在生时退位给继任者,成为太上皇。

帝王之父的尊号——太上皇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便衣锦还乡。当他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公时,太公挟着扫把站在门口,倒退着将刘邦迎入家门。刘邦见此,感觉自己十分不孝,急问因何事竟至如此。太公说:“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于是,刘邦发布诏书,把自己平定天下都归功于父亲的教训,并认为自己如今当了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尊号,是不合适的,应该尊称父亲为“太上皇”。

帝王之父的尊号——太上皇的由来

大致说来,皇帝禅位而为太上皇,有一下几种情形:其一,国事艰难,皇冠变为“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 朝不保夕,于是主动摘愁帽、离危坐;其二,受到武力胁迫,不得不让出皇位;其三,因身体抱恙,不得不让出皇位;其四,厌倦政务,欲求清闲;其五,为了纵欲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