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这个新物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杠精”这个新物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突然之间,杠精这种无处不在的新物种成了互联网上人人喊打的对象。

你可能亲身遇到过一两只活体杠精,看过《杠精逻辑大揭秘》、《杠精的一百种应对方法》等科普指南,观摩过一众短视频绘声绘色的“杠精演绎”,然而依然搞不懂杠精这种“网络公害”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杠精成为了一种万能标签,为什么你发觉自己也时常会有“杠一杠”的冲动?

“杠精”这个新物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对于媒体机构号来说,不存在杠精的概念,它们乐见评论区各种观点互相交锋。但对于私人号而言,评论区却是私人领地,发表观点仅仅为了获得认同,而不是为了引发讨论。而杠精却会把评论区作为公共空间,把评论区作为自己的布告牌。

所以哪怕博主明确了不欢迎讨论、杠精退散,制订了讨论规则,评论者依然会认为对方无权约束一个公共空间。当然,博主有自己的惩罚机制,比如拉黑,但是杠精是出其不意、无法预测的,而且并不像网络暴民那样带有明显的恶意,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

“杠精”这个新物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有人说杠精这个词被严重滥用了,成了随意扣在别人头上,理直气壮抹杀反对言论的万能标签。实际上,这是博主对自己领地的一种净化“武器“,在“官方武器”——拉黑无效的情况下,通过分发“杠精帽”划出评论区无法容忍的言论底线,让那些潜在杠精乖乖退散。

而无论是杠精,还是其他最近流行的各种人设都是团结同道,打击异己者的舆论武器。而杠精又因为人人可以随手拿来使用而格外应用广泛。但在一些有自己共同价值观与禁忌的小众圈子里,因为会受到集体排斥,杠精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比如同人圈,站的CP不一样就会水火不相容,在汉服圈杠一句“我觉得很丑”也会被乱棍打出。

只有在微博评论区这样的开放空间,才会成为舆论的竞技场,只有粉丝无法100%自己筛选,无法让评论区团结一心的情况下,杠精才会防不胜防。而狗头护体,正话反说等抖机灵的语言游戏,又不断把舆论空间弄得扑朔迷离,敌友难辨,总会有新来的老实人搞不清楚状况与潜规则,从而被群嘲和孤立。这让正常的思想交流变得更加不可能,让发言变成一个小圈子对接头暗号的的游戏。

“杠精”这个新物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TA的抬杠不一定是与你为敌,你的言论不过是TA的支点而已。

当追求存在感成了所有人的目标时,谁都不想作为他人发言的附属,谁都想要通过杠一下来争夺主动权,网络舆论正在变成一场“所有人视所有人为杠精”的战争,就像朋友圈所有人都觉得对方是“戏精”从而互相屏蔽乃至发言越来越少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杠精”。

只有退回到三观相投的小圈子中,集体性地维护一种极端价值观,以其他圈子为敌,杠精才算找到了归属感。这是否意味着,微博这种开放的社会化媒体,正在被一个又一个抱团的兴趣圈子所撕裂。当大V被杠精吓怕了,可能会退回收费粉丝社群当中,将杠精排除在外。

“杠精”这个新物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很多媒体、大V想通过教杠精逻辑学、对话规则与阅读理解,来消灭杠精现象,这只能是徒劳无功。因为微博这种碎片化信息媒介,只能承载点状的思考而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杠精有时只不过提供了其他角度的补充,并不以为自己是在“抬杠”,基于这些“散点”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讨论,也不存在真理越辩越明这种事,只会促进站队和互视对方为杠精。

然而,微博不是万能的,它是一个理想的舆论收集器,自然生长出各种民意代表,让各种群体都找到了归属。然而

它只会让分裂的民意更加分裂(尤其是当“围观改变中国”这样的“民意公约数”被压制、瓦解的时候),而不会成为一个民意理性沟通最终达成社会共识的平台,它无法替代现实中民意博弈的制度设计。

“杠精”这个新物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