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營銷思路,揭祕“影院經濟學”的無限可能

日本式的衍生品營銷:做大市場,培養習慣

首先,我們來看看日本。他們的電影院當然也賣爆米花和可樂,但價格與影院外面卻並沒有什麼差別。為什麼呢?原因是他們影院更多的收入主要來自於電影服裝和道具的售賣。沒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衍生品了。

三種營銷思路,揭秘“影院經濟學”的無限可能

研究調查表明,日本人普遍擁有購買紀念品的習慣,日本人拍完一部新的片子,往往將演員在電影裡穿過的這些服裝(或它們的同款)拿到電影院中去促銷。就是說這些衣服都是在電影畫面裡曾經出現過的,一整套下來明碼標價,價格還是比較昂貴的,有些一件甚至要好幾萬日元,摺合成人民幣大概是幾千塊錢的樣子。有的人甚至會在一些電影手辦(以電影人物為原型的模型玩具)上一擲千金,這也是日本影院一個非常大的收入來源。

由於日本人喜歡買紀念品,有些電影院還會推出本店特色的吉祥物玩偶。一些吉祥物會被影院做成各種各樣的款式和不同種類的產品,比方說鑰匙圈、手機鏈之類的。一般觀眾看完電影后都會去購買,哪怕是一個小鑰匙圈也能夠賣到500或者1000日元左右。

可以說日本影院在開發衍生品方面是十分成功的,較低的電影票和食品價格同時有利於做大市場,賣品走量,積攢人氣,這種做份額,做市場的運營思路在當前也並不罕見。

美國式的全面開花:不讓一分錢從指間溜走

其次,我們再來看美國。爆米花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曾拯救了很多美國瀕臨倒閉的影院,現在的美國影院仍然保持著謝絕外帶食品的傳統,有時候甚至會查顧客的包,這是由於影院爆米花和可樂的售價相當高,幾乎可以和票房平分秋色的原因。

三種營銷思路,揭秘“影院經濟學”的無限可能

在美國,在電影院購買爆米花和汽水的消費實際上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電影票也不過一個人8到10美元左右,但是一袋爆米花卻要收到5塊錢,一瓶汽水也要5塊錢。

就是說一個人買一張電影票同時買一套爆米花和汽水的組合的話可能要20美元,這個消費就相當於翻了一番。所以,有相當一部分的美國觀眾去看電影選擇不去買爆米花和汽水,但這對於那些有孩子的家長來講就沒辦法了,帶孩子去一定要買爆米花或者是買一些熱狗之類的快餐食品,這樣的話孩子才覺得這是一個完整的觀影感受。

在美國大部分裝修比較好、規模比較大的連鎖電影院都會推出一些兒童遊戲機房之類的場所,方便那些帶孩子的家長可以在看電影的時候把孩子放在這裡面,讓他們打遊戲,這也是提升影院營業收入的渠道之一。同時他會在電影院裡面設置一些禮品店,銷售一些海報、紀念的杯子、衣服、紀念品也是他們收入的一個來源。

總的來說,美國影院為賺錢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在所有方面都動足了腦筋,大多中產階級觀眾的消費心理也和中國人比較接近,有許多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

澳大利亞本末倒置:影院為娛樂搭臺,暗合“影吧”發展趨勢

最後,我們來看看澳大利亞。在票房之外,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靠的是飲食。而在飲食方面,影院提供的選擇也有很多不同的檔次。除了通常的爆米花、可樂、薯片外,還有一些高檔電影院提供正餐服務,你可以邊看電影同時邊喝著酒,享受著前餐、正餐和餐後的甜點,感覺和在一個西餐廳裡是一樣的。當然這一種餐廳式的電影院的消費是比較貴的,兩個人加起來動輒就要上百澳幣,約合5、600百塊人民幣。

三種營銷思路,揭秘“影院經濟學”的無限可能

在澳洲,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電影院並不特別反對外帶食品,但是絕大部分的澳洲人還是更喜歡在電影院裡購買爆米花和可樂,因為在電影院售賣的爆米花和可樂價格和外面差不多,有的甚至比外面還要便宜。通常情況下在澳大利亞看一場電影票價在10到20元左右,而一份超大桶的爆米花再加上可樂也就是10個澳幣,約合人民幣五六十塊錢。兩個人一起享用這一大桶爆米花和可樂絕對能夠看完整場電影,甚至於有一些澳大利亞的小朋友去電影院看電影是其次,要吃電影院的爆米花這才是真的。

當影院發展成一個吃喝玩樂的平臺,高中低檔全有,你還有拒絕它的理由嗎?在未來,影院的社交功能和平臺作用將會越加顯現,這也許正是未來電影娛樂大眾化的趨勢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