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谁, 谁是教师?

造句

教师是……?

“教师是……”,背后是对教师的职业定位或身份设定与自我认同,是话语的争夺与议题的设置。

园丁、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这样形容教师,满满是农业与工业的隐喻。

教师是谁, 谁是教师?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教师法》中对“教师”做出的“规定性”阐释:人民教师。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这是新课程改革者对教师的定位,是对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程执行者的角色的变革。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范学校从学识与品德两方面对“准教师”提出的训诫,隐现着“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教师是谁, 谁是教师?

借鉴

国外思想家们怎样定义“教师”

国外思想家对“教师是……”的判断更多的是实然或应然的判断,教师或成批判的对象或是被寄予希望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约认为教师是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受集团或阶级委托掌握符号暴力。

批判教育学代表性人物吉鲁认为教师应该作为知识分子,把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不只关心如何获得个人成就,推动学生沿着职业的阶梯进步,还要关心如何赋予学生以权能,从而使他们能够批判性地观察社会,并具有变革社会的行动能力。

教师是谁, 谁是教师?

悖论

好教师不一定等于好人?

作为好人的教师是普遍意义上的个人,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作为好教师的教师则是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的教师,即一种功能教师(郑富兴,2014)。一旦教师只是作为一定教育结构中的功能性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好教师”与“好人”便会产生割裂。

“守住一厘米良心”“平庸之恶”作为一种话语也在教师群体里流行,话语背后是试图弥合“好教师”与“好人”的割裂。

危机

AI 时代教师会被智能教育机器取代?

教育作为一个保守领域, 教师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的场景恐怕不会在当下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以及广泛应用会对教师的职业身份与教育权威带来全面的挑战,正如互联网的出现。

此时,教师遇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哲学追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