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前一阵有一篇爆文《为什么月薪5000的人,活得像月薪5万》,其实月薪5000在北京已经属于“拖后腿”的群体了。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31700元,月均10975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普通私企)年平均工资为70738元,月均5894元。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作为一家估计从度娘上都找不到的普通私企,我们公司提供的待遇也就仅仅达到平均工资的水平,新员工第一年收入月均6000,即使谈不上月光,也是“极度拮据”的状态了。

可巧的是,公司最近新来一女同事,身材平平,相貌中上,但妆容精致,穿着时尚,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聚会、旅行、购物的动态,一股家境殷实、生活小康的感觉扑面而来。

但偶然一次和其他同事聊天(八卦多么重要),才听说她不仅月光,而且还拖累父母,全家三口挣得钱全给她一人花了。

如果说家境殷实过得红尘作伴潇潇洒洒是小康生活的标配,那这种不仅自己6000的工资全搭,还要集全家之力来过得像月薪6万的人生“折理”又是怎么来的呢?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1、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把生活过得“超标”

2018年5月的一个凌晨,一名女护士发微博称因为欠下巨额高利贷,被逼无奈一家三口打算自杀。后来在广大群众的接力救援下,仨人被愣愣生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很多人更是现身说法,在各种生活困难下也有过自杀的念头,但经过一番痛彻心扉幡然悔悟,力顶高压最终挺过了难关。

但没出半天,剧情反转,这名小护士在“巨额高利贷”下,去年却买一只名犬,扔了一纸箱过期的化妆品,今年3月还在上海拍了写真,4月去泰国旅游,5月给游戏打赏,微博、朋友圈各种照片五彩斑斓、婀娜多姿。

这位姑娘,明明经济能力有限,却选择了超出自己能力标准的生活。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棘轮效应,本质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商纣王,他本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干大事的君主。

有一天,有人献给他一副象牙做的筷子,大臣们,包括他自己,都觉得这是小事,就收下了。但没想到有了象牙的筷子,就想配黄金白银做的碗碟,就要吃熊心豹胆鲍鱼海参,就要穿绫罗绸缎、锦衣玉袍,就要住华丽堂皇的十三居室,就要睡清纯性感迷人的妹子。不出5年,就浪掉了商朝500年的江山。

这就是,一个人当下的行为习惯是长期环境下塑造的结果,在短期内难以被改变。

明明年薪也到不了8万,却有一颗容得下80万标准的生活理念。所以,谁说瘦才是美,当理想的丰满碰上现实的骨感,人们都喜欢肉多的那一个。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2、“自己人”效应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自己人效应”,就是把对方和自己归为同一类,生活方式、谈话观点、价值三观都和自己差不多。

还没开口就觉得对方很亲切,刚说上三句就相见恨晚,聊上五句恨不得赶紧磕头拜个把兄弟,要是异性就差手拉手去排队领证了(此处是不是应该先啪啪啪才合适)。

因为是“自己人”,我们也经常会不自觉得用与对“别人”不一样的标准来对待“自己人”。有好处先想着自己人,自己人犯错了只要不严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当“自己人”就是“我们自己”的时候,“宽带待己”的优秀风格就更是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小说家毛姆说过:我们对虚荣总是比对自负更宽容,因为虚荣的人对于我们的评价很敏感,从而满足了我们的自尊心。

人性是自私的,追求个人私利是普遍人性的基本要求,人们在私利的诱导下总会对自己更加宽容,满足自己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欲望。

曾经有个试验,研究人员让测试者A给测试者B进行电击,然后再让测试者A给自己施加电击,结果发现A对B施加的电压远高于A对自己施加的电压,当A自己感觉到疼痛的时候就不会再要求提高电压数了,但当B感觉疼痛的时候,A认为还是可以再稍微提高一点。

所以,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为一直对自己宽容,只会让自己不断落后。但,我们又有什么值得对自己宽容的呢?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3、宽容的背后是虚荣,虚荣的背后却是不安全感在驱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递增的,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 、尊重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安全需求则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安全需求就是安全感,拥有安全感,人就会自信满满、身心愉悦,这并不是刻意的表现,而是自然的流露。

而当人缺乏安全感,却会像饿狼捕食般去疯狂地从其他地方获取安全感。一个来源是“自我评价”,另一个来源就是“别人的评价”。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者,一方面嫉恶如仇,一方面又对人性的脆弱报以深深的同情。但真正能做到自我实现的人却很少,而活在他人的评价里以寻求安全感的人却有很多。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有一次,下班在地铁上听到两个人的对话。

一个兴致昂扬的说到:“我昨天刚买的衣服,今天去见客户的时候客户也很喜欢,穿起来确实很舒服呢”。

当一个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其实是想寻求别人的肯定。可惜,她碰上了一个不懂套路的队友。

另一个答道:“看着还不错,我前几天在其他店里也见到过类似的一款,不过感觉那个可能更好看一些,你看那XXX穿的那款看着也很好呢”。

一句话毁掉了一场谈话其实也没什么,但一句话触碰了一个人脆弱的灵魂就出大事了。我能明显看到先开口说话的那个姑娘脸上的笑容慢慢、逐渐、缓缓地消失了。

看着她那从柔和而变得冷峻的眼神从色彩斑斓的美瞳中释放出来的时候,我感觉瞬间一道冰墙凝固在她俩间,周围的空气瞬间降低了5度,我摸了摸起了鸡皮的疙瘩,暗暗骂了一句:地铁空调开得真TM大。

其实,这可能不是她的问题,对方的回答没按套路出牌,让人的确很尴尬。但难道因为对方不配合,我们就要打乱自己出牌的节奏吗?生活终究是我们自己的,别人也没有理由要处处配合我们来生活。

所以,很大程度来说,她的生活都是在别人评价的世界里,为了能一直获取并维持良好的评价,为了躲避不安全感,她选择了将灵魂放在心灵最黑暗的角落,外面有一丝一毫动静,都会引起深深的恐慌。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4、醒醒吧,不要陷入欲望的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经济学里被称为“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反映的是赢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但不要忘了,人的欲望和人的实际水平也是一种马太效应。适当的欲望可以带动能力的增长,但当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出能力提升的速度时,就会导致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将你拖入挣扎的泥潭。

那位月入6000却过得像月薪6万的同事,那个因为不肯降低生活标准而要自杀的护士,那个因为一句话而要打算再多买一件衣服的路人,或许应该学一学那个睡在ATM机旁边的快递小哥:每当我不想努力的时候,我就来看一看银行里的余额。

公司同事一个月只赚6000,为什么活得像月薪6万

  • 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根据实际收入调整生活水平,并有计划的进行理财,节流虽然不能给你省出100万,但却可以给你省出赚100万的时间。
  • 提升自己的吸金能力,把注意力从他人的评价、对多余的欲念中转移到自我提升上,学会一项可以变现的技能,把你的理想赚的丰满起来。
  • 定期更新自己的理财技能,开源节流、管理财富是通往自由的根本之路。
  • 最后,高配的生活与低配的生活你都不应该拥有,只有适合你自己的生活才真正能带给你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